劉小梅 李連(通訊作者)
(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 重慶 408000)
急性腦梗死是目前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嚴重疾病之一,因為病發突然、發展快、病情復雜,一般會留下后遺癥,常見的有吞咽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偏癱等,嚴重者存在意識障礙[1]。在臨床治療中護理干預發揮著重要作用,能輔助提升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此次我院為了進一步明確舒適護理的應用價值進行了研究,詳情如下。
本次82例研究對象是我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間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組標準為雙盲法,每組41例,研究組男女占比26:15,年齡段36~72歲,均值(53.62±7.15)歲,患病到入院時間1~29小時,平均(19.52±3.63)小時;參照組男女占比24:17,年齡段35~73歲,均值(53.16±7.38)歲,患病到入院時間2~30小時,平均(18.74±3.88)小時。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應用基礎護理,記錄和觀察患者病情發展,告知正確用藥方法,指導臥床休息等。研究組患者應用舒適護理,具體如下。
1.2.1 口腔護理 患者昏迷期間容易在口腔中滋生細菌,誘發口腔感染、潰瘍等病癥,所以要做好口腔清潔,定時用3%左右過氧化氫擦拭,保持口腔干凈[2]。
1.2.2 皮膚護理 由于患者長期臥床,無法經常翻動身體,容易發生濕疹、壓瘡等并發癥,所以在護理中要協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壓部位,經常更換床品,并保持皮膚的干凈、干燥,若患者出汗多可使用爽身粉。
1.2.3 飲食護理 患者昏迷期間不能進食,防止因嗆咳造成肺部感染或窒息,要通過留置胃管供給營養物質;如果是吞咽困難的患者,不要強制性進食;如果病情較輕,可給予軟飯、稠粥等食物。
1.2.4 早期康復護理 幫助患者進行正確的體位擺放,包括健側臥位、患側臥位、平臥位,每2~3小時更換一次,降低體位受限對肢體功能的影響;并定時進行肢體按摩,幫助活動腳趾、踝關節、膝關節等,以加速肢體血液循環;隨著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進行坐立、站立、行走等訓練,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使用醫院自主設計的問卷進行生活質量評分,項目有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軀體功能,以百分制,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同時,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長和并發癥,包括:關節痙攣、應激性潰瘍、腎功能異常、肺部感染。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參照組,住院時長短于參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s)
分組 例數 社會功能(分)物質功能(分)軀體功能(分)住院時長(d)研究組 41 64.25±6.3469.13±9.6266.06±7.34 9.72±3.45參照組 41 48.16±5.1355.74±6.3154.06±7.1318.79±5.62 t 12.633 7.452 7.509 8.807 P 0.000 0.000 0.000 0.000
研究組1例應激性潰瘍、1例肺部感染,總發生率為4.88%;參照組1例關節痙攣、3例應激性潰瘍、2例腎功能異常、3例肺部感染,總發生率為21.95%,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在腦血管突發性疾病中急性腦梗死較多見,是多種因素造成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所致,有著較高的致殘率,所以治療的同時要配合護理干預,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舒適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方式,加入了人性化護理理念,有著創新性、整體性、人性化的特點,在護理中講究以人為本,讓患者在社會、心理、生理等方面均處于輕松狀態,改善整體舒適度;應用到急性腦梗死護理干預中,展開口腔、皮膚、飲食、早期康復等護理,能促進患者身體機能恢復,對改善預后有著重要作用[3]。
本次研究中,經過舒適護理的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僅為4.88%,而基礎護理的參照組高達21.9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研究組住院時長短于參照組,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舒適護理的應用,不僅能降低患者的關節痙攣、應激性潰瘍、腎功能異常、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還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縮短住院時長。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干預中應用舒適護理,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讓患者更快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