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俊 李丹
(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0800)
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眼部疾病,發病原因與局部營養障礙,遺傳,代謝異常以及老化具有重要的關系[1]。當患者的晶狀體發生代謝紊亂后,患者的晶狀體的蛋白質會出現變性的情況,從而造成渾濁,導致光線無法在視網膜上進行投射,從而導致視力下降的情況。在治療中一般使用手術治療,治療過程中使用延續性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視力,減少并發癥發病率,提高護理滿意率[2]。本文中選取100例我院在2018年6-12月治療的老年白內障的患者,均手術治療,根據患者的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實驗組(延續性護理)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100例我院在2018年6-12月治療的老年白內障的患者,均使用手術治療,根據患者的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實驗組(延續性護理)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其中,實驗組患者有女性24例,男性26例,年級中最小患者為55歲,年級最大的患者為69歲,患者的年級的平均數為61.9歲。對照組女性25例,男性25例,年級中最小患者為54歲,年級最大的患者為70歲,患者的年級的平均數為62.1歲。
常規護理組接受入院宣教等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組接受常規護理+延續性護理措施。制定詳細干預護理措施:(1)成立延續性護理團隊。制定內障手術患者延續性護理宣傳手冊。(2)成立患者課堂采用面對面交流 PPT、延續性護理宣傳手冊、微信公眾APP對患者進行宣教。(3)延續性護理開始于患者入院時,使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后享受護理無縫連接。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持續、協助的服務,形成護士、醫生、患者、家屬一個比較系統的醫療服務工程。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定期使用微信、電話隨訪。發放復診記錄單,詳細記錄病人復診眼壓、視力、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滿意度調查。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眼壓上,實驗組小于對照組,比較差別顯著(P<0.05)。在視力上,實驗組高于對照組,比較差別顯著(P<0.05)。在護理滿意率上,實驗組高于對照組,比較差別顯著(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視力,眼壓以及護理滿意率比較
并發癥的發生率實驗組低于對照組,比較差別顯著(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n(%)]
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在治療中以手術治療為主,通過手術能夠緩解患者的視力,維護患者正常眼壓,從而促進患者的眼部的恢復[3]。在治療中需要配合良好的行為習慣。老年患者在手術后身體恢復比較慢,很容易出現不良情緒,不利于眼部視力的恢復[4]。在治療中使用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情況,促進患者養成良好的習慣[5]。
本文研究中選取50例老年白內障的患者使用延續性護理,選取50例老年白內障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根據研究發現,在維護眼壓上,使用延續性護理優于使用常規護理,在視力上,使用延續性護理高于使用常規護理,在并發癥的發生率上,使用延續性護理小于使用常規護理,在護理滿意率上,使用延續性護理高于使用常規護理,比較差別顯著(P<0.05)。
綜上,在老年白內障患者中使用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視力,維護眼壓,提高護理滿意率,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使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