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南充市中心醫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慢性肛周濕疹作為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皮膚疾病,其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治愈難度高,且臨床癥狀表現為頑固性的局部瘙癢,并伴隨著皮膚干燥、破裂及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患者出現心理障礙[1]。本組實驗首先由我院中醫臨床醫師對慢性肛周濕疹患者進行證型診斷的方法,根據分型診斷結果針對不同癥狀的慢性肛周濕疹患者采取不同的中藥內服,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55例慢性肛周濕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5月-2018年11月入院接受治療,開具臨證處方對患者進行辨證治療,觀察臨床治療效果。
1.2.1 證型診斷 由我院中醫臨床醫師對本次實驗55例慢性肛周濕疹患者進行證型診斷,其中其中有23例患者病程持續時間較長,病情反復不治,并且患者的肛周皮膚形狀發生變化呈現苔蘚狀,肥厚粗糙,用力抓撓瘙癢部位時有皮屑脫落,時常伴隨劇烈瘙癢感,舌苔質淡白薄,沒有飲水欲望,將出現該類癥狀的患者判定為血虛風燥證型;
33例患者病情發作較為平緩,肛周性狀表現為以丘疹、丘皰疹為主的皮疹,存在少量膿液滲出,并伴有一定的鱗屑,應瘙癢難忍將其抓破后由少量浸水溢出,舌苔質淡白薄膩,面色枯黃,食欲衰退大便稀薄,將出現該類癥狀的患者判定為脾虛濕蘊證型。
1.2.2 治療方法 對于23例血虛風燥證型慢性肛周濕疹患者可采用具有養血、祛風、潤燥及止癢效用的當歸飲片加減方進行治療,藥方包括:黃芪15g、白芍15g、生地黃15g、地膚子15g當歸10g、何首烏10g、川芎10g、防風10g、甘草5g、蟬蛻5g,1劑/日,以水煎服,每日服用2次(早、晚),藥方中加入麥冬、玄參可應對患者出現口渴咽干,藥方中加入酸棗仁、珍珠母可應對患者出現巨癢難忍,無法入眠,藥方中加入雞血藤與丹參可應對患者出現肛周邊緣破裂、粗糙肥厚。
對于33例脾虛濕蘊證型慢性肛周濕疹患者可采用具有益氣、健脾、利濕效用的加味補中益氣湯方進行治療,藥方包括:黃芪30g、黨參、當歸、白芍、蒼白術各15g、柴胡、陳皮、防風、黃柏各10g,升麻5g,1劑/日,以水煎服,每日服用2次(早、晚),藥方中加入烊化阿膠可應對患者出現隱血不足,藥方中加入蒲公英、虎杖可應對患者出現局部潮濕較重,藥方中加入白蒺藜可應對瘙癢程度嚴重。
兩組患者除上述方藥服用治療外另對患處肛周病變部位敷用除濕止癢軟膏配合治療,3次/日,1療程設定為3周。
觀察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其中療效判定標準定義為[2]:肛周皮疹完全消退且患者無局部瘙癢癥狀再次發生判定為治愈;肛周皮疹消退量>2/3,局部瘙癢癥狀顯著好轉判定為顯效;肛周皮疹消退量>1/2且<2/3,局部瘙癢癥狀有所改善判定為有效;肛周皮疹及局部瘙癢癥狀無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判定為無效??傆行?(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證型診斷,有23例患者被判定為血虛風燥證型慢性肛周濕疹,有33例患者被判定為脾虛濕蘊證型慢性肛周濕疹,給予兩組患者利用不同方藥進行服用治療,其中血虛風燥證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65%),脾虛濕蘊證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97%),且所有患者在治療后均無不適表現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見表。

表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慢性肛周濕疹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慢性皮膚疾病,主要是由急性濕疹病情惡化所致,多年來,臨床醫護人員從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等多角度出發對慢性肛周濕疹進行治療,雖對該病的治愈率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但由于并未對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分型治療,導致其臨床效果并不明顯,且治療后病情易反復發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難以得到患者的滿意與認可。
本次實驗中,醫護人員首先對慢性肛周濕疹進行證型診斷,將所有慢性肛周濕疹患者分為23例血虛風燥證型及33例脾虛濕蘊證型,分別采用針對性方藥湯劑使患者口服治療,同時輔以除濕止癢軟膏外敷,效果顯著,且所有患者在治療后均無不適表現及相關并發生的發生。聯合本次實驗結果:血虛風燥證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65%),脾虛濕蘊證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97%)。
綜上,臨床對慢性肛周濕疹進行中醫辨證分型診斷后進行針對性治療,臨床效果顯著,治愈率高,且治療后無不適表現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