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娜 邱葉(通訊作者) 李叢華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疾病與生物醫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高校市級口腔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重慶,400015)
為改善學生的口腔健康水平,課題組需要及時地對學生的口腔疾病情況和口腔健康知識教育程度進行調查研究。在近幾年的口腔體檢中發現大一新生的齲病發病率和失牙率較高,并有逐年上升趨勢。為調查我市高校大一新生的齲病及牙體缺失現狀及其有關影響因素,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大學城門診于2016年9月對重慶醫科大學3425名新生進行了口腔流行病學調查。
1.1 抽樣方法與調查對象
為了解我市高校大一新生的齲病及牙體缺失現狀及其有關影響因素,我們參照WHO(世界衛生組織)《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1],對重慶醫科大學大一新生進行流行病學檢查,該校大一新生共有3425名,其中受檢人數為3425名,男1247名,女2178名。年齡為17~20歲。
1.2 檢查器械與人員
器械:一次性平面口鏡、探針、鑷子。在專用牙科椅位光源及自然光源下,由經過專業培訓的口腔科醫生進行檢查,同時由護士記錄。
1.3 齲病檢查與診斷標準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針對大一新生(17~20歲)口腔進行“冠齲檢查”及牙體缺失情況檢查。齲病診斷標準:牙齒點隙溝裂或光滑面是否存在齲壞,或釉質有無鈣化不良脫礦破壞、齲壞程度、及洞底洞壁有無病損.
1.4 統計學方法
卡方分析分析性別與患齲情況的相關關系,數據采用使用SPSS(V13.0,美國)軟件工具包處理,P<0.05被認為有顯著差異。
2.1 本次接受口腔體檢大一新生3425名,患齲1062名,共發現齲齒2905顆,受檢者齲均為0.85,患齲率為31.01%,患齲者齲均為2.74。患齲率與齲均存在性別差異。調查發現女生的患齲率、受檢者齲均和患齲者齲均均大于男生。齲齒治療率和充填率均較低,女生稍高于男生,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該高校大一男生與女生的患齲情況對照表
2.2 不同牙位齲壞率不同。后牙患齲率高于前牙,其中,齲壞率最高的是下頜7牙位高達28.71%,其次為下頜6牙位齲壞率為23.24%,齲壞率排第三的是上頜6牙位為22.51%,齲壞率排第四的是上頜7牙位為15.83%,所有牙位中齲齒率最低的是下頜3牙位為0.17%。下頜患齲率高出上頜患齲率13.25%,見表2。

表2 該高校大一新生不同牙位齲齒構成比
2.3 該高校大一新生存在不同牙位牙體缺失情況,其中,缺失率最高的是下頜7牙位高達13.64%,其次為上頜2牙位和下頜4牙位,缺失率均為11.36%,缺失率排第三的是上頜7牙位和下頜6牙位,缺失率均為10.23%,缺失率排第四的是下頜2號位和上頜4牙位,均為9.09%,所有牙位中缺失率最低的是上頜1牙位和下頜3牙位為1.14%,見表3。

表3 該高校大一新生不同牙位牙體缺失構成比
2.4 在本次調查中發現萌出阻生齒的人數為109人次,占受檢人數的3.36%,共發現313顆阻生齒,在發現已經萌出阻生齒的學生當中平均每人萌出阻生齒2.87顆。
2.5 該高校大一新生中,共發現患氟斑牙人數為13人次,占受檢人數的0.38%。
2.6 統計結果表明,該高校大一新生患齲率、受檢者齲均和患齲者齲均均較高,后牙位患齲率遠高于前牙(P<0.05),且存在性別差異,女生大于男生(P<0.05)。齲齒治療率和充填率均較低,男生與女生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阻生齒萌出率較高,而學生關注度不夠。氟斑牙發現率較小。
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研究是在國家衛生疾病控制部門和全國牙防組的帶領下開展的,能為衛生行政部門對當地口腔健康情況的了解和相關衛生決策的制定提供了可信和有價值的資料。
3.1 齲病患病率分析
3.1.1 該校大一新生齲病發病率較高,分析原因有:(1)口腔保健知識嚴重缺乏,重視度不夠。大多數學生對齲病較專業的知識了解較少,對齲病的危害認識不足,缺乏“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預防的觀念[2],自身口腔保健意識薄弱。(2)飲食習慣偏差。大多數學生喜歡吃零食、糖果、喝碳酸飲料,這含糖量高的食物殘渣與被口內細菌發酵產生酸性物質,導致釉質脫礦產生齲齒。另外,一年級新生在剛剛經歷的高考備戰期間,精神壓力大,功課較多,加餐頻繁而口腔保健不到位,利于齲齒的發生和發展。(3)口腔清潔保健意識淡薄,衛生行為較差。大學生基本能堅持每天刷牙,但刷牙次數不夠,且每次刷牙時間與質量不過關,同時,含氟牙膏、保健牙刷、牙間隙刷、牙沖、漱口水等使用率不高,導致口腔清潔衛生不到位,牙齒患齲率升高。
3.1.2 齲病發病率存在性別差異(P<0.05),女生要高于男生[3],分析原因是:(1)恒牙女生比男生萌出早,接觸口腔環境時間更長,齲壞機率更高。(2)女生通常比男生更愛吃甜食和零食。(3)女生口腔唾液流量和流速相對男生較少和低,不利于牙齒自身清潔。(4)女生恒磨牙(大牙)表面上的窩溝較男生的更深,結構更復雜,這是女生牙齒發育的缺陷,造成大量細菌及食物殘渣聚集在深窩溝內,難以清潔,從而造成大牙咬合面窩溝齲壞。(5)女生牙釉質中碳酸鹽含量較男生高,更容易受到致齲細菌溶解破壞,形成齲洞。(6)女生戶外活動相當較少,免疫力及抵抗力不如男生,且挑食偏食造成營養攝入不均,不利于牙齒發育和抵抗細菌侵蝕。(7)女生生理期分泌大量雌性激素有利于口腔細菌的繁殖,加重齲齒程度.
3.1.3 齲病發病率存在牙位差異,左右側基本對稱,下頜多于上頜,后牙多于前牙,下頜前牙患齲率最低,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是不同牙齒解剖形態和生長部位的特點不同,導致齲病在各牙的發生率出存在著差別。齲病的發生牙位、好發部位主要與食物是否容易滯留有密切關系,牙齒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潔,細菌,食物殘屑易于滯留的場所,菌斑積聚較多,容易導致齲病的發生,如,窩溝,鄰接面和牙頸部,主要包括后牙牙合面窩溝齲、磨牙頰面溝齲、牙頸部齲、后牙鄰面齲、因阻生牙而致的鄰面齲、前牙舌面窩齲、前牙鄰面齲,又因磨牙因形態不規則,窩溝較深等因素,利于食物殘渣和菌斑堆積,且不利于自潔,因此在所有牙齒中患齲率較高。
3.2 齲齒治療率與充填率分析
3.2.1 該校大一新生的齲齒治療率和充填率較低,分析原因有:(1)當齲病發展較淺,這時患者無癥狀,不會主動就診,大部分患者都是發展到深齲或者出現牙髓并發癥相關癥狀時才可能就診。(2)一年級新生在剛剛經歷的高考復習期間,功課繁重,時間緊張,心里負擔重,加上缺乏口腔保健常識,當患齲病時未及時采取處理措施。(3)大多數學生家長口腔保健意識淡薄或者忙于工作,缺乏關注及指導學生進行口腔保健的意識。
3.2.2 男女生之間的齲齒治療率和充填率無顯著差異,分析原因是男女學生對該類口腔疾病認知程度基本相同,口腔保健意識均有待提高。
3.3 牙體缺失率分析
3.3.1 牙體缺失率較高,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1)該校大一學生本身患齲率高達31.01%,齲齒治療率及充填率低至12.62%,導致很多牙齒患齲后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牙體的破壞由淺變深,牙齒硬組織不斷破壞,以至發生牙髓炎、根尖周炎,造成牙冠缺損,成為殘冠或殘根。如果形成根尖膿腫,患牙可出現松動、觸疼、最終因損壞嚴重無法治療而脫落或被拔除。(2)大一學生因運動頻率及運動量較大,因外傷導致牙齒缺失數量增加。
3.3.2 牙體缺失牙位差異,所有牙位中缺失率最高的是下頜7牙位高達13.64%,缺失率最低的是上頜1牙位和下頜3牙位為1.14%,下頜牙體缺失率低于上頜。分析原因主要是:(1)下頜7牙位齲壞率高達28.71%,在所有牙位中齲壞率最高,因此因齲壞而最終導致牙體缺失數量較多,加上后牙不影響口腔及面容美觀,未引起學生及家長關注,導致7牙位缺失率非常高。(2)下頜3牙位患齲率在所有牙位中最低為0.17%,因齲壞而引起的牙體缺失數量也相對較少。(3)上頜1牙位的患齲率在所有牙位中偏低為1.20%,因此上頜1牙位缺失大多是因為外傷原因引起的,但上頜1牙位缺失會影響口腔及面容美觀,容易引起學生及家長關注,患齲后能及時治療,缺失后也能得到及時修復,缺失率最低。
3.4 阻生齒萌出率及關注度分析,該校大一新生對萌出率為3.18%,但大多數學生對阻生齒萌出的年齡、作用及可能引起的危害缺乏了解及關注。
3.5 氟斑牙患病率分析,本次調查發現該校氟斑牙患病率較低為0.38%,但在學生群中仍存在這種口腔疾病,提示我們:須加強重視、加大投入,迅即行動,普及"防氟改水",推廣應用含氟牙膏。
為了預防和控制齲病的發生和發展,降低患齲率、牙體缺失率、氟斑牙患病率,提高學生對自身口腔健康的關注度,學校應大力開展學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及篩查,如通過講座、知識競賽、學校廣播、宣傳欄、校園網、9.20愛牙日宣教等各種途徑使學生了口腔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意識,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建議學校氟化飲水,氟濃度0.6~0.8mg/g,并且完善學校和醫療機構的口腔保健制度,定期對學生進行口腔檢查和免費咨詢,普及口腔保健知識,傳播家庭口腔健康維護觀念與技術[4-5],整體提高學生的口腔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