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雁,陸秀芳,金秀英,楊建成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 蘇州市立醫院北區婦產科,江蘇 蘇州 215000)
重度子癇前期是妊娠期婦女特有的疾病,發病率高,常伴有嚴重的母兒并發癥,甚至導致孕產婦死亡[1],其中小于37孕周的重度子癇前期稱為未足月重度子癇前期,其母兒并發癥尤其嚴重。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胎兒臍動脈(UA)和大腦中動脈(MCA)流速測定及計算具有操作簡單、對母體和胎兒均無損害等優點[2]。目前國內外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UA和MCA的阻力指數(RI)的比值(RIUA/MCA)來預測母嬰結局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未足月重度子癇前期胎兒UA和MCA的RIUA/MCA與母兒不良結局的相關性,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對未足月重度子癇前期母兒結局的預測。
選取2011年7月至2018年1月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產科住院治療并分娩的<37孕周的108例單胎妊娠重度子癇前期孕婦及其分娩的新生兒為研究對象,記錄其臨床資料,并隨訪新生兒預后。孕婦年齡為19~41歲,平均(29.0±4.1)歲;分娩孕周為28~36+6周,平均(33.2±2.7)周。將RIUA/MCA≥1.0的孕婦50例納入研究組,RIUA/MCA<1.0的孕婦58例納入對照組;再將108例未足月重度子癇前期孕婦以34孕周為界,分為早發型組(<34孕周)38例,晚發型組(34~ <37孕周)70例。排除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心臟病、妊娠期糖尿病、肝腎疾病、血栓性疾病、各種傳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抽煙飲酒史、多胎妊娠,胎兒有染色體或結構異常的孕婦。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參與研究。
觀察分析指標包括:母親子癇、HELLP綜合征、胎盤早剝、腎功能損害、心功能損害、視網膜脫落;胎兒窘迫、胎兒生長受限(FGR)、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敗血癥及新生兒死亡。
UA和MCA監測儀器為美國GE公司生產的730Expert和730PRO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通過多普勒超聲血流頻譜分別測得UA和MCA收縮期峰值流速S及舒張末期流速D,并進行測算,RI=(收縮期峰值流速S-舒張末期流速D)/收縮期峰值流速S[3]。
孕婦取平臥位,待胎兒處于安靜時,探頭頻率為3.5MHz,確定胎兒標準雙頂徑測量平面,然后將探頭向顱底移動,在前中顱窩之間出現成對的蝶骨大翼,這時加用彩色多普勒(CDFI),找到MCA,取樣容積為2mm,脈沖多普勒取樣線與血管夾角<20°,并且將脈沖多普勒取樣容積放在MCA的起始段,穩定后凍結圖像[4],測量并計算其RI血流參數,記錄數據;同法測量獲取UA的RI,并計算UA和MCA的RI比值(RIUA/MCA)。
①重度子癇前期、HELLP綜合征、子癇、胎盤早剝、FGR、胎兒宮內窘迫等診斷標準參照謝幸等主編的《婦產科學》[1];②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顱內出血及新生兒敗血癥診斷標準參照邵肖梅等主編的《實用新生兒學》[5]。
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孕婦的年齡、孕次、產次、體重、收縮壓及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研究組與對照組孕婦的一般資料比較結果
研究組孕婦的子癇、HELLP綜合征、胎盤早剝、腎功能損害、心功能損害和視網膜脫落的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研究組胎兒宮內窘迫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的FGR、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敗血癥及新生兒死亡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研究組與對照組孕婦并發癥發生率分布的比較結果[n(%)]

表3研究組與對照組圍生兒并發癥分布的比較結果[n(%)]
在108例患者中,早發型組共38例,早發型組RIUA/MCA≥1.0者有28例,占73.7%,RIUA/MCA<1.0者有10例,占26.3%;晚發型組共70例,晚發型組RIUA/MCA≥1.0者有22例,占31.4%,RIUA/MCA<1.0者有48例,占68.6%;在早發型子癇前期中,RIUA/MCA≥1.0患者的比例明顯增高。
早發型組孕婦的子癇、HELLP綜合征、胎盤早剝、腎功能損害、心功能損害和視網膜脫落的發生率與晚發型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早發型組與晚發型組孕婦并發癥的比較結果[n(%)]
早發型組胎兒宮內窘迫發生率、FGR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均高于晚發型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的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敗血癥及新生兒死亡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早發型組與晚發型組圍生兒并發癥分布的比較結果[n(%)]
重度子癇前期主要是以高血壓、尿蛋白、水腫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其嚴重危害母兒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6],其中未滿37周重度子癇前期危險性更高,因此對未滿37周重度子癇前期孕產婦及圍產兒預后的預測及及早防治尤為重要。隨著超聲檢查的普及及技術的日益成熟,其作為一種簡便、無創、經濟、可靠的預測母兒結局的技術手段越來越被患者接受及認可。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的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的FGR、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敗血癥及新生兒死亡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組孕婦的子癇、HELLP綜合征、胎盤早剝、腎功能損害、心功能損害和視網膜脫落的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其提示RIUA/MCA值可作為良好的預測圍生兒預后的指標,但并不是反應孕婦并發癥及預后的敏感指標。
臍動脈是連接胎兒與胎盤最主要的血管,是胎兒生長所需營養物質及氧氣的來源。臍動脈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可較準確地反映孕婦胎盤及胎兒生理、病理的變化。MCA是胎兒大腦主要供血血管之一,可有效地反映胎兒顱腦血液的供應情況[7]。當胎兒出現宮內窘迫及缺氧時,胎兒的臍動脈舒張末期血流流速下降,收縮期峰值流速上升,臍動脈RI會增加,而在此種情況下,胎兒腦部重要血管如MCA會出現血管擴張,確保腦部供血,血流阻力減少,MCA的RI則下降,二者的RIUA/MCA會上升,RIUA/MCA>1.0,胎兒的這種自身調節功能,即“腦保護效應”[8]。因此,臨床上可通過檢測UA與MCA的RI,初步預測胎兒是否存在宮內缺氧。當出現胎兒宮內窘迫時,大多情況下可能出現新生兒窒息。因此,通過對胎兒血流的監測可以預測新生兒的預后。
本研究中,在早發型子癇前期中,RIUA/MCA≥1.0患者的比例明顯增高,RIUA/MCA≥1.0患者的母兒預后較差,特別是胎兒宮內窘迫及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綜上所述,胎兒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與胎兒宮內狀況及出生后情況密切相關,當胎兒宮內窘迫時,機體血液重新分配,MCA阻力下降,血流量增加,而軀體血流減少,血管阻力增高,所以MCA、UA等血流動力學在胎兒發生宮內窘迫時,其改變是有相關性的。因此,臨床上將胎兒MCA、UA的血流速度檢測運用相應公式進行測算,用以預測胎兒在宮內的情況,有助于降低圍產兒死亡率,提高圍生兒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