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前最迫切需要的是保持“工業及技術主權”,而“2030國家產業戰略”制定的目的,就是要在重要工業領域保持德國的領先地位
對于視“社會市場經濟”為圭臬的德國人而言,“產業政策”及“規劃”這樣的概念在他們的腦海里自始就具有負面含義,因為它意味著國家對市場的干預,因為在他們眼里,“規劃”就等同于原民主德國的計劃經濟,就意味著低效和一潭死水。
時過境遷,德國人對“規劃”和“產業政策”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德國現任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在2019年2月以其操刀的“2030國家產業戰略”(討論稿)為基礎,正式啟動了德國及歐洲的產業政策大討論。
阿爾特邁爾的“2030國家產業戰略”根植于社會市場經濟之父艾哈德“為全民創造康裕生活”的理念,他們將這一理念視為國家責任及一國政府合法化的表現。完成這一目標的手段就是創造和保持工業崗位。
阿爾特邁爾認為,在全球化進程中,隨著世界經濟力量對比關系發生的變化、世界市場的急劇變革、顛覆性技術的大量涌現、創新的日益加速及國家干預的增強,世界經濟格局正經歷著重新洗牌。在新的形勢下,德國作為一個成功的工業經濟體,必須積極參與這一變化過程的塑造,而不是淪落成被動的旁觀者。
德國的經濟模式主要依托產業,產業競爭優勢的丟失意味著德國國力的衰退。以家電、通信及計算機技術、碳纖維材料的生產為例,阿爾特邁爾認為,曾經在這幾個領域領先的德國現在已經失去了領先地位,而一旦失去便無望奪回優勢。此外,在平臺經濟、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及數字化領域,德國方面也認為他們現在已經與世界領先水平存在差距,所以德國當前最迫切需要的是保持自身的“工業及技術主權”,要保有和捍衛自己完整的產業價值鏈,要繼續大力支持中小企業,促成更多隱形冠軍的產生。
筆者認為,阿爾特邁爾制定這一戰略的目的,就是要在所有重要工業領域保持德國的經濟、技術能力、競爭力及領先地位,為此德國意欲大力發展產業,并把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從現在的23%提高到25%。
德國及歐洲的有識之士終于意識到,在全球競爭加劇、技術包括顛覆性技術突飛猛進的情況下,不可吃傳統產業技術領先的老本

分析這份“2030國家產業戰略”和德國方面的相關闡述,有幾個新動向值得關注。
首先,德國方面首次將產業問題提高到了“工業和技術主權”的高度。為使這一主權不受到外界侵蝕,阿爾特邁爾在2018年發出動議,修訂了“德國對外經濟法”,將國外企業并購德國企業的政府審查觸發門檻進一步降低,從過去外資企業參股25%需要審查,改為參股10%就必須啟動審查。而且,還建議設立國家基金,當位于關鍵產業中的德國企業資不抵債時,由國家先行收購,重整后再私有化,目的是不使相關技術落入外國企業手中。
其次,在關鍵技術領域,由國家出面,促成相關產業的落地。阿爾特邁爾以上世紀60年代原德國巴伐利亞州州長施特勞斯倡導建立歐洲的航空工業、進而促成空客及相關配套產業的產生為例指出,今天的德國有必要由國家出面主導電動車電池組在本土的生產。
第三,面對全球化的市場,應由國家扶持龍頭企業參與競爭。以西門子軌道系統集團申請與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合并一事為例,德國方面認為,未來的參考市場不是國內或區域內市場,而應是訂單規模為幾十億至上百億歐元的全球市場。沒有規模就無法參與這樣體量的市場競標,就無法與如中國中車這樣的對手競爭,其結果就是只能做分包業務,淪落為總包企業的加工廠,進而將這樣的大市場拱手讓給中國、美國。為此,德國方面已經開始呼吁歐盟修改競爭法,以便于德國或歐洲龍頭企業的產生和爭取全球市場的大額訂單。
此外,德國方面還建議,有些創新對保持和贏得德國產業競爭力有重要影響,應對這些創新進行有時限的補貼,打擊傾銷及市場壟斷地位,建立公平競爭環境。
事實上,德國的相關建議已經在德國及歐洲掀起一場嚴肅的產業政策大討論,并提出在國內討論的基礎上將“2030國家產業戰略”上升為“歐洲產業戰略”,在歐盟理事會框架內設立“工業部長理事會”,協調歐洲的產業政策。
如果德國真的確立這一產業戰略,甚至對歐盟也產生了影響,我們必須注意其可能帶來的兩個方面影響。一是德國及歐洲的有識之士終于意識到,在全球競爭加劇、技術包括顛覆性技術突飛猛進的情況下,不可吃傳統產業技術領先的老本的現實;二是整個戰略除了著眼于如何促進創新力、競爭力內生,還應關注如何通過國家干預,防范外在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