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潘俊成
摘 ?要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互聯網思維席卷了整個世界,數字化的大潮也向著出版業奔涌而來,各傳統出版社的思維方式也隨之做出相應改變。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簡稱“礦大出版社”)順應數字浪潮,探索出版業務數字化轉型,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很好地實現了傳統出版與數字化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 ?數字化;融合出版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5-0104-03
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數字化的普及讓閱讀變得更加方便快捷,特別是智能手機、掌上電腦等便攜性電子設備的使用,使得電子屏對傳統紙張取得碾壓性的勝利。而因數字化的閱讀方式越來越受到讀者的青睞,傳統紙質圖書的需求急劇下降,其生存空間嚴重被擠壓,這給傳統出版社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與此同時,各類數字出版社卻搭上了發展的快速車,其產品的種類、數量、產值均取得了突飛猛進。據統計,2017年全國圖書銷售總量約803億元,年增長率為14.6%,而網店銷售對市場增長的貢獻達到92.3%,是圖書銷售增長的主要動力[1]。數字化出版在短短幾年內就可比肩傳統出版多年來取得的成績,其發展速度令世人側目。因此,如何快速轉變傳統出版模式,實現傳統與數字化的深度融合,探索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出版新形式,實現最佳融合是各傳統出版商的當務之急。本文以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為例,為傳統出版商轉型提供借鑒。
1 ?數字化出版與傳統出版的關系
傳統出版業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發展,擁有大量優質作者和讀者資源,在渠道、內容和人才上都有著成熟的體系,產品從選題到審稿、編輯加工、出版發行都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同時,因出版業的特殊性,傳統出版商仍然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而數字化出版是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新事物,是建立在新時期各類媒體之上的新型出版方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要借助于新媒體。與傳統模式相比,與數字化融合的新型出版模式體現出多層次的優勢,以更新穎的方式,突破了資源與個體之間的壁壘,取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接受,目前已形成涵蓋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地圖、數字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數據庫出版、手機出版物等多類型產品的數字出版體系[2]。相對而言,數字化發展具有傳播速度快、載體多元化、應用便捷化、內容多樣化等眾多優勢,傳統與數字化融合引領了當下出版業的發展方向。
2 ?數字化出版的優勢分析
隨著國家“互聯網+”戰略的推廣,出版業正經歷著媒體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出版業逐漸變成互聯網產業的過程。
2.1 ?國家政策引導
當前,國家針對出版業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的布局。《新聞出版業“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總體思路》指出,“必須充分發揮科技的融合作用,借助互聯網”“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傳統業態與新興業態融合發展”,對出版業的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并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保障[3]。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作為科技與出版業融合的典范,數字化出版正迎來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期。
2.2 ?數字出版特性明顯
數字出版的即時性和傳播性。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可選擇的。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可以實現實時傳播,相對于傳統紙質出版物,基于互聯網的各數字出版應用平臺,其技術的簡單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實現實時傳播,這一優勢是任何傳統媒體都無法比擬的。從根本上講,傳統出版對文化資源的利用特性在數字出版中并沒有減弱,而恰恰相反,數字出版因其即時性和傳播的快速性使出版物的影響力得到了較大地提升。
數字出版的互動性和信息海量化。目前,我們已經步入了信息大爆炸時代,新媒體通過技術使得空間無限擴大,信息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海量信息得以呈現和儲存,數字出版很好地實現了海量信息的收納和分享。因新媒體融合社會信息流和群眾觀念應用的開放性,傳統出版的發布者和讀者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信息的互動性使得各類讀者實現被動到主動的改變,這為各類媒體和出版商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式,原創、編輯、印刷、發行和閱讀等方面的數字化得到蓬勃發展,數字出版基于其高互動性和信息海量化的特征,滿足了社會對信息和交流方式的需求。
2.3 ?社會效益增長迅猛
在新媒體時代來臨之前,傳統出版業的社會效益是僅通過讀者的口碑和電視、報刊等為數可數的媒體宣傳獲取,其平面化的傳播方式效率低下,僅勉強支撐公眾對信息資源的最低需求。而在當前數字化出版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人們對傳統紙媒的需求急劇下降,圖書、雜志、報刊的發行量日趨低下,傳統出版的社會效益日漸萎縮。與此同時,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化融合出版成為一種趨勢。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利用超文本的形式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廣度和深度,使信息傳播更為多元和豐富。技術門檻低、成本小的特點使數字出版迅速在競爭激烈的出版市場攫取了豐厚的社會效益。
3 ?礦大出版社數字出版系統的構建
礦大出版社是我國唯一以礦業能源安全、環境、資源等教育和科技為專業特色的大學出版社,創建于1985年,由教育部主管、中國礦業大學主辦,已走過33周年的歷程,正在實現由傳統出版向數字化現代出版的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智能迭代、融合發展。
3.1 ?與文化融合,搭建專業內容平臺
出版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的精神動力和文化力量,承擔著獨特的歷史使命和文化擔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節點,礦大出版社堅持“內容為王,技術為輔,文化是魂”,全面推動“互聯網+文化”的融合發展。
思想觀念轉型突破。該社扭轉以往傳統觀念,將數字出版轉型升級工作上升為核心工程來抓,組建了專門的工作中心,董事長定期過問,總經理全面統籌,總編輯具體協調,全員動作、上下齊心,數字化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建立部門間編輯協同工作機制,以培養員工互聯網思維、資源整合和應用能力;以項目融合鍛煉團隊,培養項目管理創新能力、富媒體創作加工能力,打造出符合媒體融合時期新要求的新型編輯隊伍。
出版資源全面整合。推動專家從文字編著向富媒體編著、伏案編著向在線創作發展的轉化,建立由礦業專家、數字專家、教育專家和技術專家融合共建的創作團隊,通過創客形式推動“作者-編輯-讀者”團隊人才融合、思維融合、出版融合;將已出版圖書數字化,新出版圖書“紙電同步”發行,將圖書轉化為數據資源,建立大數據庫;建立了富媒體內容資源管理平臺,探索全媒體、全版權內容資源的挖掘利用;利用現有的內容資源,建立了以“內容為王”的載體和平臺,實現內容資源價值最大化。
創新傳統與數字融合。綜合分析現有的資源數據,建立專門的數字化出版系統以服務用戶,實行傳統出版與數字化出版的無縫融合;創新利用二維碼,采用“圖書二維碼身份確認”的形式,通過掃描激活網絡資源,獲取數字服務,形成了融合出版格局;利用作者IP、出版者IP、讀者IP構成IP大數據,再通過運用人才IP、信息IP進行內容IP、產品IP運營,最后形成礦大出版社品牌IP;數字化平臺對AR/VR/AI服務數字轉型,使虛擬現實技術深度融合進礦業和出版領域。
3.2 ?與教育融合,整合各類出版資源
教育出版是礦大出版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礦大出版社以教材為學科建設基礎,創新驅動學科發展,實現了從教師講稿、講義到國家精品課程教材的實體教材全面逐級開發,逐步形成教材網絡增值服務、數字教材、云教材的全面發展格局。
專家資源整合。為適應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需要,礦大出版社組建了全國高等教育規劃教材建設研究會,并創辦了專家咨詢委員會,搭建了專業學科教育、學術研究討論、人才培養培育的平臺。在整個出版過程中,該社通過評審委員會論證、專家學者把關、知名專家審定等多個環節來提高選題質量,并在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
專業資源整合。借助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礦大出版社積極整合相關專業資源,將高校高職專業教材、學術研究、煤礦職業培訓、相關專業準入考試培訓教材等相融合,形成教研協同、教考融合的教材建設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教材、學術、培訓、數字四大出版板塊,并通過資源整合,努力打造國家級的專業出版平臺。
教育資源整合。礦大出版社以專業教材為抓手,整合院校資源,搭建教材研討平臺,將國內外院校的數萬用戶聚合在同一平臺上,實現投稿、審稿、改稿、交互等功能。通過紙質教材、富媒體教材、網絡增值教材、數字教材和慕課等教材形式的融合,為用戶提供智能教育服務,將原有的單一教材體系變得更加多元化。
4 ?結束語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數字出版理念的逐漸深入以及數字技術的不斷完善,我國數字出版的形態必將日益豐富,其產業規模必將不斷擴大,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迎來了史上最佳的發展期。在此形勢下,礦大出版社抓住機遇,忍受了升級過程中帶來的“陣痛”,完成了從傳統出版向數字化融合出版的完美轉換,給其他傳統出版社帶來積極的示范作用。“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各傳統出版社只有順應數字化改革大潮,在傳統出版的基礎上加強技術研發,強化平臺建設,才能在出版業數字化轉型中搶占先機,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提升。
參考文獻
[1]2018年中國圖書出版行業發展趨勢分析[EB/OL].[2018-10-02].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8/664235.html.
[2]李萌.如何有效提升民眾對數字出版的接受程度[J].出版廣角,2015(8):14-16.
[3]新聞出版業“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總體思路[EB/OL].[2018-10-12].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129/c40606-2809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