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全
摘 ?要 ?真實性是新聞攝影的基本要求。文章闡述新聞攝影真實性原則的概念和特點,通過健全責任制度、加強人才培養、完善法律行規以及增加反饋渠道幾個方面著重探討數字時代確保新聞攝影真實性的方法,旨在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理論性的參考意見,為新聞行業營造一個真實、權威、和諧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 ?數據時代;新聞攝影;真實性原則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5-0137-02
所謂新聞攝影,即是利用實際的攝影圖片達到對新聞內容的宣傳和報道的目的,常見的方法為抓拍,主要作用是闡述事實、傳播新聞和造成影響。但是,為了達到宣傳效果,有些攝影記者弄虛作假或斷章取義,通過虛假或片面的攝影圖片獲得關注度,嚴重影響了新聞行業的正常秩序。
1 ?新聞攝影真實性原則
1.1 ?總體真實
總體真實是指攝影不可斷章取義,應反映事件的完整狀態,群眾可以通過圖片初步了解其發展規律,從客觀、真實、公平的角度上闡述事實,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揭露真相。具體而言,新聞攝影要整體把控,而不是片面表達事件誤導群眾,而且攝影記者要憑借自身的分析力和推斷力從事物表面領略其本質狀態,加以詮釋。
1.2 ?具體真實
具體真實即是從事物原有狀態去反映其本質現象,換言之是保持被拍攝對象、場景和事物的原貌,切不可為制造噱頭故意更改、刪減或捏造事實。新聞攝影對象要求真場景、真事件和真人物,將事情發生的某一環節通過攝影的方式記錄下來,屬于隨機事件而不是計劃周密才生成的事件。后期處理時要確保攝影圖片的完整度和清晰度,以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傮w真實要與具體真實共同進行才能達到滿足新聞真實性要求的目的。
2 ?新聞攝影缺少真實性的原因
首先,科技發展。隨著科技發展的推進,新聞攝影也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傳統新聞攝影多采用原貌反應客觀事物的表象,但科技發展使圖片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潤色和優化,強化構圖的真實感和美觀度,還能從色調上把控整體環境,起到氣氛烘托的效果。但是科技的發展也存在一定弊端,圖片的真實性難以確保,各種修圖技術能達到無痕“P圖”的效果,會誤導群眾,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1]。
其次,社會環境。新聞體制下,商業化運作逐漸推進,各種媒體爭相涌入市場,為滿足新時期的群眾需求,媒體相互之間也生成了惡性競爭。施拉姆曾言娛樂屬于媒介的一種功能,而當前環境的部分媒體為娛樂大眾開始弄虛作假,在商業化利益的驅使下尋找大眾關注點并盡可能的靠近與受眾需求,這種不遺余力的迎合手段會造成虛假圖片大肆傳播,影響了媒體傳播的正常秩序。
最后,制度缺失。媒體宣傳要保證自律性,攝影記者要堅持職業道德原則,自我約束,規范行為。當這種自律意識無法全面滲透在新聞領域時,科學的監管手段就極為必要,但目前相關法律行規還存在漏洞,強制性不夠,難以達到有效監管的目的,所以制度缺失也是導致新聞攝影失真的原因之一。
3 ?數字時代新聞攝影真實性原則的堅持對策
3.1 ?健全責任制度
數字時代,新聞媒體應健全責任制度,對發布的新聞內容負責,攝影記者也應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保證圖片的真實性。具體而言,攝影記者的職責在于新聞圖片的內容是否屬實、表達內容是否具體、是否存在侵權行為、是否過度炒作、是否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三觀等。新聞單位應將責任具體到個人,當存在虛假炒作的情況時將立即追究責任,對攝影記者起到約束和警示作用。除此之外,新聞編輯在選取圖片時也會影響到真實性原則,所以在篩選階段應確保新聞圖片的可靠性。
一方面,新聞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衡量娛樂性、重要性、即時性和接近性之間的比重分配,從社會、文化和經濟等多種角度把控新聞內容和特點。數字時代,網絡平臺為群眾也創造了發布新聞的渠道,這也導致各種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此時新聞工作者更要人情現實,牢記使命,劃清是與非、善與惡、對與錯之間的界限,營造真實的創作環境[2]。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應掌握實際情況,切不可斷章取義。例如2013年8月某報紙的一則新聞引發了熱議,內容是清潔工在炎熱的天氣中暑,小女孩為其撐傘遮陽,路人冷漠以對。當群眾被女孩感動紛紛指責冷漠路人時,事件忽然反轉,該報社在第二日的報道上發布了一則新聞,內容是女孩撐傘圖片為擺拍,清潔工和女孩皆是演員,圖片也只是雨傘廣告的一個場景。由此可見,圖片相比于文字更能使人信服,但虛假圖片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極其惡劣,當圖片被操控的如戲劇般夸張時往往會獲得較多關注度,使媒體完成自身炒作。報刊記者由于沒有了解真相產生了虛假新聞,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
3.2 ?加強人才培養
首先,新聞單位要落實從業人員培訓教育,強化其對新聞倫理的認識和理解,還要與高校之間展開合作,注重實習生素質和品格的培養,形成良好的職業對接。
其次,編輯是選取圖片并生成新聞的主體,也是新聞傳播之前的重要把關人,所以要提升其鑒別能力,對圖片和文字保持敏感性,能正確判斷圖片的真實與否,通過圖片的拍攝日期、形式、屬性能推斷出其與事件之間是否存在出入,體現新聞工作的嚴謹性。
最后,要保持新聞單位與從業者關系的規范性?,F階段,新聞從業人員的流動性較強,部分入職人員在長時間的工作后仍未得到工作證或者記者證,其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在這種影響下其心理上出現極強的危機感,可能會在工作中受到利益驅使弄虛作假,導致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受到了威脅。所以,新聞單位應“以人為本”,從員工的角度出發,為其提供基本保障,使其對單位存在歸屬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將個人發展與單位發展方向保持一致。
3.3 ?完善法律行規
為維持新聞行業的正常秩序,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發揮其強制性和權威性,使監管人員有法可依,新聞工作者也能在法律的制約下強化自律意識,為圖片的真實性提供保障。我國現有新聞相關法律較多,但是對于虛假新聞或者虛假圖片方面的條例規定較少,主要靠社會的輿論譴責控制,難以發揮強制性的監管作用,無形之中助長了造假者的氣焰。因此,我國應有針對性地完善法律和行規,嚴肅處理虛假新聞圖片,避免其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形成虛假當道的不良之風。
數字時代新聞媒體行業還要統一規范要求,自發形成群體觀念,將真實性原則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在內部通過完備的規章制度約束從業者行為,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對于表現出色、嚴謹認真的員工予以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對于弄虛作假、斷章取義的員工視情節輕重予以懲罰或
辭退。
3.4 ?增加反饋渠道
新聞創作要求滿足受眾需求,而單向性的傳播新聞內容無法達到真正的受眾目的,所以要借助數字化手段加強群眾與媒體的互動性,從中獲得反饋用于改進新聞內容。當觀眾積極參與到反饋中時,才能真正意義上發揮其糾正和監督作用,監控新聞圖片的真實性,而群眾也應提高審美水平,不將新聞圖片引領到為娛樂而娛樂的尷尬境地。群眾應抵制各種低俗、虛假、片面新聞,學會分辨是非對錯,關注媒體的虛假行為,發揮其社會監督作用,從受害者轉變為監控者,從被動接受新聞內容轉變為主動篩選真實信息,使新聞媒體的虛假圖片無法引起社會輿論,自然整體的真實性就會有所提升[3]。為實現群眾身份的轉變,媒體要增加反饋渠道,從傳統的新聞下方舉報電話到官方網站的投訴信箱,讓群眾真正意義上參與到新聞媒體工作中,將虛假圖片暴露在大眾眼前,通過反饋橋梁監督媒體,一旦出現虛假新聞要及時上報,媒體要根據群眾意見詳細核實,通過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鼓勵群眾積極反饋舉報,為新聞的真實性提供保障。
4 ?結論
總而言之,對新聞媒體行業而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有利亦有弊,新聞工作者應堅守初心,將真實性作為職業道德底線,保證內容的權威性、真實性和可信性,客觀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應健全責任制度,強化人才培養,通過完備的法律行規和群眾監督達到確保真實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潘江,容晨.數字化時代新聞攝影實踐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無線互聯科技,2015(24):74-75.
[2]仲冬竹.關于數字時代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原則的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4,5(6):87-88.
[3]高瑞.論數字化背景下新聞圖片真實性的困境及出路[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