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摘 ?要 ?地面頻道的民生新聞一度火爆,在各地屢創收視奇跡。但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新媒體猛烈沖擊之下,地面頻道各類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一路急跌。新時代對電視新聞欄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時代變革中再一次占據制高點?傳媒業界都在深思。
關鍵詞 ?民生新聞;地面頻道;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5-0145-02
廣州廣播電視臺的《廣視新聞》,是在廣州地區享譽多年的品牌民生新聞欄目,收視率最高時突破20點。近年來,一方面新時代輿論形勢發生變革,另一方面媒體格局也迎來裂變,如何破局,地面頻道民生新聞將走向何方?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廣視新聞》的主創團隊做出了一系列的大膽嘗試,取得一定成績。
1 ?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盡顯主流風范
什么是民生新聞?業界和學界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但是主要闡述不外乎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
向”等。
從遍地開花、人見人愛,到過于瑣碎、屢被詬病,各地民生新聞自身的發展從草創到輝煌,大多邁入瓶頸。加上新興媒體的沖擊,即便是引領民生新聞風氣之先的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節目收視亦從開辦之初的單日最高17.7,急跌至2018年年均的1.9。
隨著廣州廣播電視臺1988年開臺創辦的《廣視新聞》(前身是《廣州電視新聞》),是廣州地區最富盛名的電視新聞欄目之一。因廣州地域上毗鄰港澳,廣東地區在1992年成為全國唯一有境外電視落地的省份。香港兩家電視臺的4個頻道——翡翠臺、明珠臺、亞洲臺、國際臺,納入了廣東省和廣州市有線電視網絡。
香港電視新聞呈現幾大特色,一是新聞價值的取向表現出巨大的商業性,主要體現在新聞節目更注重新聞的時效性,以及更加追求平民性的大眾傳播,新聞內容更貼近市民生活。而20世紀80年代的內地電視新聞節目,則更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和信息的權威性。電視新聞節目承擔著一種特殊的宣傳使命。
為了與香港電視媒體搶占市場,廣東地區的電視新聞節目幾經變革,形式上方言(粵語)播報、內容上立足本地、放眼粵港澳乃至全球。正是在這股風潮下,《廣視新聞》在全國地面頻道中率先變革,以“最快最新、街知巷聞”作為節目口號,主打民生報道。過去30年間,節目收視率長期在廣州地區名列前茅,最高時達到20點,欄目也屢獲殊榮,曾獲評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一等創優新聞欄目、中國電視滿意度博雅榜地面頻道新聞類欄目十強、廣東省新聞媒體優秀品牌欄目等,還多次斬獲廣東新聞獎一、二等獎。但是近年來,在新興媒體來勢兇猛、傳統媒體日益萎縮的當下,《廣視新聞》2018年日平均收視跌至2.06,收視份額僅11.3%。
十九大之后,全國宣傳輿論戰線迎來歷史性變革。新時代的宣傳思想工作,有了新變化新要求。《廣視新聞》的采編團隊亦認識到,必須主動且更多地向主流媒體的主流新聞靠攏,關注社會問題,承擔社會責任,審視社會趨勢,在權威性上做出大模樣,從公信力中尋求大突破。2018年,節目轉型升級,從傳統的民生電視新聞欄目,變成具有旗幟意義的主流時政新聞節目,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廣視新聞》的改革率先從內容入手,圍繞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代表團座談、改革開放40周年、總書記再度視察廣東等重大主流題材,先后推出《牢記囑托 砥礪奮進》《沿著總書記指引的道路奮勇前進》《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廣州坐標》等68組主題策劃近千條新聞,將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宣傳貫穿全年,并逐漸推向高潮,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報道的數量與規模都幾乎占據全年自采新聞的半壁江山。
同時,《廣視新聞》還以重大民生題材報道為重要抓手,始終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推出了眾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宣傳報道,進一步占據市場。在2018年重大主題、重大工程的重要時刻,打造多個重點版面,9月16日推出《眾志成城戰“山竹”》特別報道,節目收視高達5.78,創下2017年以來《廣視新聞》的新高;9月22、23日,與另一民生新聞欄目《G4出動》合作,在廣州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聯合推出《“動感”飛穗港 明月伴往來——廣深港高鐵全線通車特別節目》;10月24日圍繞港珠澳大橋通車,推出《灣區彩虹 飛躍伶仃——港珠澳大橋通車特別報道》,12月9日以廣州馬拉松首次獲得“雙金”賽事作為切入點,推出特別報道《廣馬的“雙金”時代》,12月28日圍繞廣州地鐵三線齊發,實現區區通地鐵,推出《地鐵,讓夢想駛進現實》的特別節目等。
2018年,《廣視新聞》盡顯主流風范,借助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平臺,重構地面頻道的新時代傳播體系,通過主流時政強化宣傳、重大主題精心策劃、技術創新引領風尚、媒體融合深入推進等一系列組合拳,做有廣泛社會影響力,核心價值觀的節目。
2 ?借高清契機,融高精呈現,提升傳播效果
電視新聞的畫面呈現,近年來出現眾多變化。無人機拍攝、移動直播、AI主播、在線互動……各類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使電視新聞呈現在逼真、互動、代入感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
但是《廣視新聞》因演播室狹小、設備陳舊等原因一直無法“施展拳腳”。2018年,《廣視新聞》三十而立,迎來蝶變。隨著廣州廣播電視臺從環市路的花果山,整體搬遷至廣州塔下的國際媒體港,《廣視新聞》也正式邁入高清時代。2018年2月10日,《廣視新聞》高清啟播。400平方新聞演播室啟用,這也是全國目前最大的室內新聞演播廳。360度的環形大屏、二樓增設新媒體互動區等,這些在新聞演播室的設計上均是首創。
得益于硬件提升,節目引入各類高科技呈現手段,包括大屏、虛擬前景等在線包裝手段,令新聞呈現更加直觀宏大。例如在港珠澳大橋開通時,通過虛擬前景呈現了珠海香港車道如何實現變換,很好地詮釋了主題;在地鐵新線開通的節目中,大屏與虛擬前景聯動,14號線列車從壯闊的從化森林景觀中徐徐開進演播室,場面震撼等。
3 ?促媒融發展,建設全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
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人,普及率為57.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
《廣視新聞》加速推進媒體融合,突破了地面頻道不能上星、傳播范圍有限的桎梏,同時進一步深化與央級新媒體平臺的合作,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
2018年,《廣視新聞》記者全面轉型為全媒體記者,一到新聞現場,記者第一時間發回圖文報道,通過新媒體平臺首先推送。
另外,自主研發的新媒體產品掌中廣視“兩微一端”、城市交換云平臺,與電視新聞節目全面打通。以學習宣傳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報道為例,掌中廣視手機客戶端先后開設了近20個專題,收錄報道逾千條。
2018年8月15日,《廣視新聞》以全媒平臺專屬賬號“花城+”進駐新華社客戶端,實現原創稿件的自動上傳。截至2018年12月31日,“花城+”上傳新聞2012條,總瀏覽量為7 966萬人次。
2018年臺風“山竹”吹襲廣東,全媒體平臺以電視新聞直播為帶動,聯合全省多家城市電視臺聯合推出12小時不間斷手機直播節目《超強“山竹”襲廣東》,除了在多個城市臺客戶端推出外,還推送至新華社客戶端“現場云”、央視新聞+、觸電新聞等??缙脚_瀏覽量近百萬人次。多屏聯動的全媒體播發,令《廣視新聞》成功實現了在更高平臺更廣領域的二次傳播,放大了主流媒體在互聯網等輿論場的傳播力和引導力。
新時代當有新作為。曾紅極一時的大時段城市民生電視新聞節目,在這個變革期,能否抓住媒體融合的有利契機,成功破局,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在這個實踐與創新的過程中,期待新一批領傳媒風氣之先的作品涌現。
參考文獻
[1]韓楊.地方臺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發展策略[J].中國報業,2015(2):54-55.
[2]唐薇.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探究[J].電視指南,2017(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