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林
摘 要:初中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對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具有促進意義。然而,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單一,使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不足。新時代下,將歷史典故滲透到初中歷史教學中,不僅能夠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還能夠以生動的歷史典故教學環節,為學生營造富有生動性、想象力的教學氛圍,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對此,著重分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典故融合的意義,提出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典故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歷史典故;初中歷史;融合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典故融入的意義
(一)提升教學質量
素質教育理念下,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新的授課要求,要求歷史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運用新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授課,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學好歷史課程,進而提升歷史教學質量。而將歷史典故與初中歷史教學相融合,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變革,有助于增強歷史教學質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運用歷史典故,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實現歷史知識與歷史典故相融合,為學生構建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進而增強學生歷史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戊戌變法》知識中,教師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以歷史典故導入形式,為學生講述光緒年間的政治背景,讓學生通過故事,自我判斷在此背景下,戊戌變法能否成功,引領學生分析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物的特性,進而增強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二)樹立學生正確人生觀
初中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更是學生人生觀與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以歷史典故為導向,為學生講述正義、激動人心的歷史故事,會對學生心理與生理產生一定的引領,進而健全學生人格素養。歷史典故除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思想,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例如:在學習西漢與匈奴戰爭知識時,教師為學生講解蘇武牧羊的故事,激發學生愛國情懷,進而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典故融入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在以往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采取單一授課模式,為學生授課,忽視學生能力與素養的培養,缺乏師生互動形式,使課堂教學氛圍單一,導致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不足。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歷史教師,學生對歷史具有學習興趣,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而更好地學習歷史。而教師將歷史典故滲透到歷史教學中,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在歷史典故與歷史教學融合中,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將學習主動權歸還給學生,立足于教材,根據歷史教材內容,為學生選取適合的歷史典故片段,穿插進歷史教學中,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學生營造生動的教學氛圍,進而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明清代歷史知識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穿插《紅樓夢》《三國演義》故事片段,讓學生通過故事體會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同時為了增強教學趣味性,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在角色演繹中更好地明晰歷史知識,使學生在交流中拓展文化視野,進而增強歷史文化欣賞能力。
(二)增強學生自我表現能力
素質教育理念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歷史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各項能力與素養,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將歷史典故滲透到其中,為學生營造教學氛圍,提供學生展示平臺,進而增強學生歷史學習自信心。同時,教師應根據歷史典故形式,為學生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以歷史典故為導向,豐富學生知識體系,以問題為導向,引發學生思維,以小組合作模式為導向,為學生提供展示自身的平臺,激發學生合作意識,使學生在探究、思考知識中更好地理解歷史課程內容。
例如:在學習《和平與發展》知識中,教師應提前整合知識,挖掘歷史典故內容,運用信息技術將歷史典故制作成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播放,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快速地融入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對歷史進行追溯,并且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闡述自身想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身的平臺,并且使學生在小組成員思維的碰撞下,知曉當代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培養學生生活感悟能力。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較為注重圍繞歷史事件、歷史影響、歷史背景等強化學生去記憶知識,使教學形式與氛圍較為枯燥。而將歷史典故與初中歷史教學相融合,以歷史典故為教學導向,是對歷史教學的一種補充,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注意力,使學生通過歷史典故更好地理解歷史教材知識,進而拓展學生歷史知識面。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地運用歷史典故,進而增強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聶延虎.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研究[J].學周刊,2019(1):60-61.
[2]蔡振鶯.如何發揮歷史典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3):24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