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農村中學生人際關系中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的分析,探究其面對挫折、學習興趣、愛情問題、職業選擇等形成的原因,以及解決心理問題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成因及對策
進入21世紀,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心理障礙、心理問題乃至心理疾病。了解廣大農村中學生的心理狀況,科學實施心理教育和素質培養,為研究中學生心理問題提供依據。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1.社會因素
中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過渡時期。這也是形成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在這個多元化的過渡階段,當心理健康尚未成熟時,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失衡,情緒易損,甚至存在情緒極端和心理障礙等問題。社會轉型期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變化,以及競爭制度的參與,對中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面對挑戰,一旦他們感到沮喪,就會有消極的逃避情緒;面對社會的殘酷生存競爭,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進一步感受到學習和就業的壓力;面對物質欲望,享樂主義和自身利益將會增長和擴散。
2.學校與家庭因素
學校課程與學生愛好之間的矛盾。大多數學生不喜歡抽象或無聊的課程,學校或教師的不合理教學現象必然會導致學生厭倦學習。許多學生在英語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其他課程的學習。在加強知識教育的同時,學校忽視了社會實踐中的中學生教育。
父母的過度保護使得中學生依賴自己的生活,也使他們形成了自私的性格,在情感上容易受到傷害。家庭的非科學教育導致一些中學生失去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許多農村學生家長在外地工作,沒有時間管理或監督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這些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況處于自由放任的狀態,因此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也導致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3.學生自身因素
這包括無法正確認識自己,不能正確對待挫折,對一切的高度期望,缺乏基本技能,強烈的依賴性和弱獨立性。中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原因很多。各種因素經常相互交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社會不良文化造成的心理發展中的異常狀態很容易導致心理障礙。
二、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
1.學生自身的應對策略
對于中學生自身來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注意自身良好的人格素質。首先,要有意識地學習,樹立正確的科學的觀念,正確認識自己,培養接納自己的態度。第二,要培養抵御挫折的能力,努力提高思想境界,從大局出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形成健康的情感,了解生活知識,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矛盾。此外,必須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學習心理保健方法,自覺調節和控制情緒。
2.學校方面的應對策略
建立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和組織,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提供有效的服務。一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增強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二是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對心理障礙大的學生,通過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進行心理干預和幫助。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堅持“以人為本,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激勵人才,創造優秀作品”。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助于學生將社會責任感轉化為自己的意識形態,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目標,使他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
3.社會和家庭的應對策略
社會各部門要積極抵制大眾媒體的一些負面報道,避免對中學生思想的負面影響,阻礙他們的健康成長,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由于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互聯網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響了農村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網絡成癮和其他現象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因此,應加強對網絡或網吧的管理。社會輿論應積極發揮指導作用,為中學生提供積極的指導和教育,培養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和情感。
在中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對滯后。大多數學校尚未形成規模,目前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總結。隨著中國改革的發展,教育改革也將逐步深化。中學生,尤其是廣大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會帶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只有在教育實踐中才會找出教育的基本方法和經驗,以滿足社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麗敏,陳曉慧,劉金芝,等.中學生心理問題與家庭因素關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4).
[2]李飛.邊遠山區農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D].吉林大學,2017.
[3]徐雪峰.中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2006(6).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獨立初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2804)
作者簡介:薛野,生于1968年10月,男,漢族,祖籍甘肅省莊浪縣臥龍鎮張山村,專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政治教學研究。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