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友
我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教育教學的手段在不斷的變化,原來一支筆、一本書就能走進課堂,上課全靠老師的一張嘴來描述書本上的內容,學生只能豎起兩只耳朵聽,現在不同了,和過去相比,教育教學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已在各級各類學校全面普及,多媒體設備“班班通”也已走進每一間教室,其地位和作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日益突出。巧借視頻,是我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十分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在參加一次學校間的交流活動時,聽了一節展示課。教課的同行給我們帶來的是《草船借箭》。上課時老師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結構,讓學生講講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后抓住課文最后周瑜的一聲長嘆,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到前后照應的句子,體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在學生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寫一寫、議一議后,教師找一名學生上臺表演草船靠近曹營借箭的經過。該學生右手拿一桿紅旗代表船頭,雙臂伸開,左手方向代表船尾。臺上的同學首先面向同學展示怎樣擺開船只受箭,接著“調轉船頭,船頭朝西,船尾朝東”背向同學“繼續向曹軍逼近”,讓船的另一面受箭,最后順水順風地回來。當這名學生靦腆、扭捏地表演完時,觀看的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是一頭霧水,根本無法想象當時借箭的場面,更進入不了故事情境。
這個環節的設計引起了聽課老師的爭議:學生的表演不能再現草船借箭的經過,那要不要讓學生來表演?我們可以運用怎樣的方式來展現“草船借箭”的場面呢?討論過后,大家一致認為一名學生不能演出二十條船首尾相連的場面,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后來我在一次教研活動中,也有幸執教《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教學時,我吸取了那位老師的教訓,沒有讓學生表演,而是巧妙截取了五分鐘《三國演義》電視劇的視頻。上課時,讓學生在課文的字里行間品讀《草船借箭》的精彩過程和小說人物的鮮活形象。過后,我播放截取的視頻,帶領學生一起到大霧漫天的長江邊見證奇跡的時刻。
播放視頻時,教室里所有的學生,甚至聽課的老師都在津津有味地觀賞著。電視劇《三國演義》生動地再現了《草船借箭》這個小故事的壯觀場面,諸葛亮的驚人謀略、巧妙布局盡顯無遺。看完視頻,學生的臉上盡是驚嘆、敬佩的表情。可以說,這一視頻的“巧借”,收到了“激活課堂”的良好效果。
從這以后,我就經常利用班班通里的相關視頻來激活課堂。如我在教學“走進毛澤東”這一單元時,我就是這樣做的。毛主席作為一代偉人,學生可能通過課外閱讀或觀看影視劇都有所了解,但毛主席作為一個普通人又有著怎樣的情懷,學生知之甚少。因此我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這兩課之前,為學生播放電影《毛澤東的故事》,使學生對毛主席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讓毛主席作為一個普通人來到學生面前,同時對課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使毛主席的偉人形象在學生心中更真實、更可敬、更可親。同是這一單元的另一篇課文《開國大典》,課文中有許多場面,盡管描寫細致,但學生還是感受不深。在課文學習過后,我利用教室里的班班通,為他們播放電影《開國大典》,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為之震撼,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中國的成立,廣大人民群眾無比的幸福與自豪,孩子們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顯現。
1.多媒體講解,培養表達能力
復述課文是學生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因此,教師在要求學生復述課文時,適時引導他們觀看相關視頻,然后趁熱打鐵,讓學生結合視頻,運用復述課文的形式向別人講講課文中的故事,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歷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如《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剛才我們觀看了精彩的視頻片段,與諸葛亮一起經歷了《草船借箭》的全過程,這些精彩的畫面已經定格在你們的心里。誰愿意當一次解說員,把你剛剛看到的生動畫面講述一遍,當然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可以作為你講解的重點,帶領我們再次重溫經典?
通過教師言語的點撥,學生明確了復述課文的要求,完成起來就很輕松,他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激活與拓展。這段視頻的播放就為學生悄然架起了一座語言能力提升的橋梁。
2.多媒體配音,造就獨特個性
還以上文為例。教師在學生復述完《草船借箭》故事之后,可以繼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為這段視頻補充畫外音——當草船借箭成功之后,魯肅是如何向周瑜匯報的?
如:同學們,正當船靠岸的時候,周瑜就帶兵前來搬箭。魯肅立刻走上前去,告訴了周瑜借箭的經過。同學們,現在我就是大都督周瑜,誰愿意扮演魯肅,把你剛剛欣賞的借箭經過告訴我?可以自己尋找伙伴先練一練,再和老師合作。
抓住契機,結合課文最后一段話,引導學生為視頻補充畫外音,這段視頻又一次架起了一座學生從學語言到用語言的橋梁。
巧妙地借用“班班通”的資源進行教學,是語文課堂的必然需要,也是老師教學智慧的充分體現。巧借電影視頻,不光是為了激活課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視覺享受的同時,通過個性化的想象,再一次對課本的語言進行提煉、組織、加工,使語言訓練更加深入,進而夯牢基礎,提升能力,厚實素養。
通過不斷的學習,我這個老教師雖掌握了一定的現代教學的技術手段,但還需不斷學習,以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地教育好自己的每一個學生!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