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摘 要:網絡時代的來臨也讓涉及到網絡層面的道德問題不斷出現,尤其是互聯網為當代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重要的平臺,讓其能進行信息交流,獲取知識。但當代中學生在情感與認知方面存在著行為偏差現象,因網絡道德失范引發的社會問題也非常嚴峻。如何教會中學生學會自律,規范其網絡道德行為,也成為了當前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中學網絡德育;問題;對策
對于當代中學生來說,他們的身份發生了轉變,在信息時代下作為“數字公民”而存在。因此,中學德育教育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在手段、空間、對象等多維度進行轉變。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網絡道德教育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通知》,明確提到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網絡道德教育,這也是本次研究重點關注的內容。
一、當前中學網絡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當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學校對于網絡道德教育的要求并不明確,即網絡社會化的時代下與一般社會道德規范間的協調關系。信息環境大眾化的今天,學校出于考試教育的影響,更多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網絡德育教育工作,也無法與家長形成有效配合。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對于網絡的價值判斷
中學生缺乏對網絡的價值判斷情況顯而易見,無論是網絡價值觀念還是網絡言行方面都存在著明顯問題。網絡信息繁雜,成年人尚且無法完全區分信息的真實性,某些學生由于缺乏辨識能力,受到網絡信息影響程度更大,出現物質崇拜、以個人為中心等不良行為。在網絡言行方面,使用不雅語言、人身攻擊語言的情況時有產生。
2.人格沖突問題
目前,多數學生希望在網絡環境中能塑造一個不同的角色,希望表現自己的另一面,體驗與現實生活不同的感受。但學生對網絡缺乏認知的前提下必然導致人格沖突問題的出現,無法處理好自己的現實身份和網絡角色間的協調關系,網絡的消極影響也逐漸擴大。例如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聊天、小說、游戲之中,原因也在于虛擬世界的人格與現實生活中的差異顯著[1]。
3.德育內容不符合實際
德育工作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特征與需求采取有效的管理途徑是可行的管理方法,但當前德育內容顯然缺乏多元化與具象化的特征。具體表現在德育內容與目標較高,而實際做法卻無法適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無法主動參與到德育工作當中。例如中學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多年來都是安排義務勞動、植樹等內容,組織者也無法從活動本身取得創新,并沒有真正發揮德育工作的內涵與價值觀作用,更不用說教育功能。
二、中學網絡德育對策
1.建立健全德育制度
針對當前學生出現的網絡與德育認知問題,學校應該始終主動地在德育工作方面展開各項工作,有步驟地推進德育工作的正常展開,有序地做好細節工作的管理工作,讓常規制度與活動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然后循序漸進地進行優化管理。例如,部分學校已經著力于構建學校網絡安全制度,整合學校內部的教育資源,保障教育內容的豐富性,以良好的資源交流平臺為基礎,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與網絡環境。
2.網絡班級文化建設
網絡班級文化建設是整合德育資源的重要方案,也是推動學校德育工作正常開展的重點。通過文化建設活動,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布局、標語、宣傳欄等形式來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例如針對不同時期開展不同的文化主題活動,借助網絡資源來推動班級文化建設工作。班級QQ群、微信公眾號等都可以成為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的空間,包括時事政治、文化內容等,都可以進行闡述[2]。此外,班級文化建設的重點在于集體活動的組織與管控,這與德育有著密切聯系。包括籃球比賽、辯論賽、班干部選取等內容都可以成為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也說明德育工作不再停留在口號層面。
3.構建德育網絡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應形成有效配合,雖然教育的作用與優勢有所差異,但基本目標相同。如果能通過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實現教育配合,就能從根源上提升德育工作的整體實效。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家長與學校之間可以通過網絡渠道來進行溝通,通過電子郵件、微信群等方式共享信息。當前的部分學校,也相信“社區化教育”能夠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讓學校、家庭與社會在導向一致的前提下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層次化教育格局。
中學生處于心理與生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德育對于學生的重要作用。網絡時代下,網絡修養的作用進一步被放大,我們也需要正確認識網絡發展的優勢,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教育、引導學生,讓學生成為有道德的數字公民,這也需要教師為人師表,做好表率作用。
參考文獻:
[1]孫葳.新媒體時代下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2):278.
[2]林銀星.中學生“網絡德育問題”的現狀和對策分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1):9.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