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慶
摘 要:中國古詩詞的文化底蘊博大精深,千百年來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營養。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古詩詞的教學顯然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知識點,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古詩歌感受古人的愛恨情仇,熱血愛國等,也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用心去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因此,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有關吟誦意義和方法這兩方面的教學。
關鍵詞:吟誦意義;教學方法;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作為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其往往以深邃的意境、生動的形象、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深得學生和教師的喜愛。毫無疑問,教學古詩詞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這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瑰寶,學生的情操能夠通過反復的閱讀或是吟誦得到提高,潛移默化地增加了自我的文學水平。對于教師而言,目前還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在教學中缺乏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沒有認識到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和地位,降低了古詩詞的文學價值,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整體把握和詞句的領悟力,沒有在課堂課外達到一個優質的教學效果。
一、古詩詞吟誦
詞人通過自己的經歷可能將其一生都濃縮進一句詩詞里,好的古詩詞每一句都值得細細品味,詩詞的魅力還在于其整體或婉轉流暢或氣勢磅礴或娓娓道來的表達形式,學生只有反復地吟誦,才能和詞人心靈相通,才能感受作者當時寫這首詞的心境,想表達的中心寓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的教學環節中少不了吟誦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反復地朗讀除了能夠達到自我感知的效果,還能夠初步感知詩句的意境美,加深教師在課堂上精細的講解,在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理解注釋明白詩詞的基調后,進行吟誦,加深理解的同時也品味了詩詞的美感,學生通過吟誦能夠深入感知到詩詞中豐富的情感,體味其中的內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總結一定的朗讀和吟誦方法,比如教學生區分平仄音韻,抑揚頓挫,使學生能夠在朗讀的時候朗朗上口。
教師在自己誦讀講解的時候,不能只是一般的朗誦不帶感情,小學生的眼中,教師往往是學習的典范,因此,教師要有適當的停頓、音律的進階和詩句的輕重緩急,從而體現詩詞的靈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句中的“流”時應該要有適當的拖音,以達到詞人所表達的不舍的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同樣可以采取多媒體放映,在網上搜集優秀的朗讀視頻,讓學生靜下心去學習,以提高學生對古詩詞這一經典文化的熱情。教學方式往往多種多樣,但目的都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現階段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過于傳統沒有創意不夠新穎,使學生對詩詞的興趣不足,也間接地影響了我們經典文化的傳承。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開展古詩詞教學,并在平時不斷充實自己,提升文學素養,積極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方法指導學生,讓學生對古詩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境之美。[1]
二、教學方法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小學生對詩詞認識模糊,甚至覺得拗口,因此教師要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興趣,比如在學習之前,教師可以提前預告一下學生下一節課會講解詩詞哪些重點部分,使得教學詩詞的時候順理成章也自然而然,并會對作者進行一定延伸的講解,既讓學生提前做好了準備,也激發了學生動手查閱資料的積極性。但就目前教學形勢來看,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教師要求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反復抄寫。這是不可取的,因為不僅不會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還會嚴重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熱情,長此以往,學生好不容易有的學習興趣也會消失殆盡。“方法要用對,效率才會高。”教師除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課前的準備,一首詩詞的把握往往分為多個部分,教師積極用積累的教學經驗,合理把握課堂時間,預判能夠讓學生掌握多少知識。
在適當的情況下對詩詞加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一種而是一系列,講到杜甫除了講解他“不為斗米折腰”的故事,還要加以對其的一生進行簡單明了的拓展,對他的其他經典都進行一定的講解,這樣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也是讓他們能夠準確理解的基本保障。教師一定要更加深入地鉆研和掌握教材內容,用豐富精彩的教學方法,為小學生提供學習古代詩詞的最優最有效的學習途徑。古詩詞雖然篇幅短小,但內涵深厚,在小學階段進行適當的古詩詞教學,可在一定程度上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讓學生從中學會為人處世之道,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其道德素養。
教師要利用現代的教學工具和精心的課前準備來呈現我國博大精深的經典文化,教學古詩詞的意義要明確,態度也要鮮明,要本著對學生嚴謹負責的心,讓他們真正對學習古詩詞產生興趣,自發主動地去感受詩詞的意境美,學會吟誦,學會更好地去理解詩人的創作情境。
參考文獻:
[1]李明.詩詞的態度[M].北京:現代文化出版社,2012.
[2]張力敏.詩詞的教學方法有哪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