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鈺嬌
摘 ?要 ?隨著媒介的發展和受眾們對于娛樂的需求,娛樂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追星一族也應運而生。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粉絲追星的消費方式,相比以往,媒介的推動給粉絲們增加了更多的追星途徑和操作空間,粉絲追星的熱情也愈發狂熱并且變得富有使命感,這使得粉絲們在明星營銷活動中和影視作品的傳播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粉絲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群體?粉絲們究竟為何如此狂熱?這些是文章要回答的問題。
關鍵詞 ?粉絲;偶像崇拜;準社會交往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5-0030-03
追星,無論是愛慕神采斐然的外表還是才高八斗的才華,都是人們對于優秀的一種追求,我國自古即有“擲果盈車”“看殺衛玠”等典故,可謂最早的粉絲追星的行為記錄。現如今由于媒介的發展,可視媒體上明星高度活躍,吸引了廣大受眾的眼球、精力和金錢。粉絲沉浸于偶像的媒介形象中,其對偶像的單方面依戀讓兩者之間建立了準社會交往關系,并通過臆想將自己的多種情感投射在偶像身上。新媒體的出現讓粉絲步入“后追星時代”,讓粉絲從以往的偶像文本被動接受者變成了在新媒體環境中主動搜尋偶像文本的閱聽人。此外,新媒體還讓原本游離、松散的粉絲聚集起來,變得更加組織化、集群化,讓粉絲更容易獲得群體身份認同。
1 ?相關概念的梳理
粉絲有很多種,比如文學作品粉絲、球隊粉絲、漫畫粉絲等,本文集中討論的是娛樂明星的粉絲,由于其數量最多、群體最活躍、存在最普遍,最能體現粉絲群體的特性。
1.1 ?“粉絲”的定義
“粉絲”由英文單詞fans音譯而得的,現在粉絲的含義是指受眾由于喜愛某位明星而對其保持長期且持續地關注,并不斷投入精神和物質層面的成本,且重復消費偶像文本的特殊受眾。粉絲對偶像文本超常的消費能力,因此成為大眾媒介中的特殊受眾。粉絲后援會以及新媒體平臺上的粉絲交流群讓粉絲逐步走向集群化,對粉絲身份的認同感也更強烈。
1.2 ?追星的定義
中國“追星”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當時小虎隊的爆紅引起了年輕人的追逐,媒體用“追星族”一詞來形容那些熱情的年輕人。“追星”一詞中的“追”指粉絲出于對偶像的喜愛、羨慕、尊敬、欣賞等正向的吸引,而做出的一系列偶像崇拜的行為,如追劇、追演出、追現場等,有一路追隨之意。
2 粉絲群體的特征
新媒介給粉絲群體更廣闊的活動空間,一改以往被動接受的地位,變得主動積極,并且通過自己的力量在追星過程中建立存在感。在這一階段粉絲群體呈現三大特征,即群體化、組織化和商業化。
2.1 ?群體化——粉絲后援團結力量
新媒體引導的后追星時代將以往游離的粉絲高效地聚集在一起,無論是Web1.0時期以蓋樓發帖為主的百度貼吧,還是Web2.0時期注重受眾生產的微博、Facebook等平臺,或是聚焦粉絲群體匯集偶像資訊的超級星飯團App,粉絲都能夠主動聚集形成一個以偶像為中心的向心力極強的群體。粉絲群體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
同一性。粉絲十分容易在粉絲群體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并在其中完成了“去個體化”的過程。無論社會身份與分工有何差別,粉絲均能保持目標一致,三觀一致,形成團結凝聚、行動有力的高質量群體。
占有性。粉絲為偶像注入的情緒資本使得粉絲具有占有偶像的權利,具體表現在不喜歡自己的偶像被其他明星捆綁消費、干預經紀公司的宣發和管理行為,甚至偶像的私人情感問題也十分敏感。
排他性。粉絲通過生產自己群體獨特的亞文化來主動建立與外界的區隔,過濾與粉絲群體價值觀不符的受眾。粉絲群體通過用拼音縮寫來表達常用語句,“zqsg(真情實感)”“qswl(氣死我了)”“yxh(營銷號)”等。粉絲擁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在只有偶像的孤島上“圈地自萌”進行狂歡,旁人只能隔岸觀望,不能靠近也無法理解。
2.2 ?組織化——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粉絲群體擁有完整的組織架構和高效無償的粉絲文化產品生產過程。粉絲群體內部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日常運營流暢無阻,如:宣傳組在網絡上為自己的偶像進行打榜宣傳增加聲量;凈化組負責在負面新聞下面成規模地“控評”進行輿論把關;策劃組撰寫宣傳文案、采編剪輯偶像混剪視頻等內容以供粉絲傳閱,有條不紊地進行亞文化產品的生產環節。
2.3 ?商業化——明星背后附加價值
粉絲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也難逃被商業收編的勢頭。粉絲群體的組織化帶來了粉絲群體的高效運作,活躍度高的粉絲后援會宛如一部運行流暢的宣傳機器,粉絲群體的存在感逐漸提高,成為偶像背后的附加價值。粉絲也逐漸認識到這段原本單向、勢微、被動的關系發生了質的改變,他們更加清楚也更加在意自己對于偶像的價值,開始尋求在自己偶像生活里所存在的意義,于是粉絲經濟開始步入品牌營銷的視野。
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系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粉絲向來都是明星產品的消費者,但隨著市場對于明星價值的開發,明星背后的粉絲也成為了估量明星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基于以上原因,粉絲們自愿且積極地參與到偶像的商業活動中,心甘情愿地成為偶像背后的附加價值,粉絲后援會的運營也開始逐漸偏重商業化,甚至參與到商業活動中。
3 ?新媒體環境中粉絲追星行為分析
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關系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媒介的作用不斷地更迭變化著,從電視時代到互聯網時代,新媒介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入迷方式,也改變了追星方式。
傳統媒體時期的追星時代粉絲只能是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著偶像的出現,粉絲與偶像之間只有一種單向度的關注,并不發生交流。粉絲在觀看偶像時獲得視覺需求和心理需求上的滿足,這與電視時代較為被動的受眾地位和單向的傳播特點有直接關系。
在新媒體時期的后追星時代,粉絲獲取偶像資源的途徑更加便捷,粉絲獲取信息變得更主動。由于門戶網站的發展,論壇、貼吧等形式的出現成為了粉絲的聚集地,極大地解放了粉絲主動生產亞文化產品的生產力,粉絲群體內部的群體規范、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文化產品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完善。粉絲在社群內互相交互偶像文本以及粉絲文化產品,交流觀點與看法,從分散走向凝聚。在Web1.0時期,粉絲已經將精神消費付諸到實踐當中去,在貼吧中分享偶像信息文本,維護自己偶像的形象與聲譽。面對偶像的不實傳聞和其他明星粉絲群體的惡意造謠時,粉絲為了守護偶像掀起了一場場沒有硝煙的偶像名譽之戰,如去其他明星貼吧進行澄清或者將暴力訴諸文字來發帖“爆吧”。到了Web2.0時期,爆吧行為已經逐漸消失,雖然微博評論區偶爾依然會有兩家粉絲對罵的鬧劇,但是粉絲更多的開始利用不斷發布正面微博來引導其他受眾的注意力。從對罵轉向占有受眾視線,粉絲群體順應了Web2.0注重用戶生產和上傳文本的特點,有效地控制了偶像文本及粉絲文化產品的傳播路徑,以達到幫助偶像吸引流量和凈化負面新聞的效果。
4 ?新媒體環境中粉絲追星行為心理分析
岳曉東團隊曾指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為在14~16歲達到頂峰[1],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走低,這與未成年人心理成長的特殊階段有十分重要的關系。未成年人正在價值觀念的初步形成階段,在這一時期極容易受到影響,然而他們也在尋找可以影響自己的力量。他們在心中會對未來的自己有一種理想期待,當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相差過遠時,處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容易產生敏感、自卑、迷茫等負面情緒。同時他們又充滿激情,對于他們來說,“成為粉絲去支持崇拜自己的偶像實際上是一種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特殊形式。這對這些青少年的個體適應和社會適應均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引導性影響。”[2]另一方面,對于成年粉絲而言,在偶像身上看到與自己的相似點或者令自己欣賞的品質,也是入迷的原因。
4.1 ?“尋找”是主觀原因
尋找“榜樣”。粉絲對偶像所表現出的優點如數家珍,并將這種欣賞投射成對自己成長的期待,希望自己也能夠與偶像一樣具有堅韌、上進、努力的優秀品質,將偶像視為成長之路上的正面引導和榜樣。
尋找“自我價值”。青少年開始思考并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尋找自我,并在尋找的路上刻畫理想自我,潛意識中給自己規劃人生安排。當這種四處游離的迷茫情緒無處安放時,青少年將它嵌進了素不相識的偶像,在盡己之力捧高偶像的同時,仿佛也在捧高自己;幫偶像達成愿望時,仿佛自己的價值也實現了一樣,這種對于明星的喜愛其實也是一種對自己成長的推動。
尋找“遙親感”。由于長期的關注對偶像有了更深的了解,接收到的偶像形象更清晰,這種準社會交往關系就變得越來越穩固,偶像也從一開始的遙不可及高高在上變得像一位遠方的老朋友,產生一種遙遠的親切感。而在粉絲群體中,粉絲們抱團取暖,互相感動,生發出一種日常生活中難以體會的崇高感和自豪感。
4.2 ?“滿足”是行為動機
粉絲作為偶像文本的超常受眾,其媒介接觸活動都與偶像有直接的關系。一系列追星消費行為,諸如看演唱會、影視劇作、購買專輯、打榜投票、再創作偶像文本等,都是利用媒介來滿足追星需求的過程。粉絲覺得自己做出了貢獻,付出的欲望得到滿足,這樣的感受反饋更加穩固了追星行為的延續。
粉絲保護偶像在星路上順利成長,實際上滿足的是“想要為其付出”和“被需要”的需求。近年來隨著媒介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追星行為已經從追隨、維護明星形象演變升級為維護明星利益,幫助明星賺錢,從追星到捧星的轉變是后追星時代的一大特點。新媒介的開放給了粉絲更多的權力,粉絲也發揮出了更大的作用。
4.3 ?參與造星是核心目的
后追星時代讓追星轉向為捧星和造星,粉絲擁有自主選擇權和極大的動力用群體力量創造一位明星。從2005年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再到近年來偶像養成類節目《偶像練習生》,無不揭示了粉絲力量的壯大趨勢。新媒介賦予粉絲更大的權力選擇、追捧甚至創造自己的偶像,一路看著偶像從籍籍無名到成功出道,粉絲所投入的情緒資本為其收獲了巨大的成就感,粉絲也在追星、造星的過程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5 ?結束語
新媒體引領的后追星時代給粉絲提供了新的追星方式,同時也極大地解放了粉絲的情感和動力。新媒體環境下粉絲追星行為的心理動機主要以情感投射為主,在偶像身上看到了理想中的自我,或是與自己相似的經歷,這種共鳴激發了粉絲追星的原動力。粉絲在新媒體環境中主動搜集偶像文本,并通過情緒化的解讀和消費將偶像文本再創作成粉絲亞文化產品,粉絲對偶像的情感也隨著粉絲亞文化產品的傳播而更加深遠強烈。
參考文獻
[1]岳曉東,嚴飛.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綜述[J].青年研究,2007(4):15-20.
[2]姚慧珍.中學生粉絲追星現狀及管理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