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存順
摘 要:農村小學德育,應該少一些整齊劃一,多一些對癥下藥;少一點直面訓導,多一些情境育人;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溫火慢燉,以此窺見孩子們那鮮活的內心風景,以此找到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良藥”,打造生機盎然的“活德育”。
關鍵詞:農村德育;對癥下藥;情境育人;溫火慢燉
新的課改視角和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教師應該視不同的孩子而開出不同的“處方”,應該從學生真正的內心“風景”出發,探索出“有益于兒童學習與成長的德育路徑”。[1]教師應該關注個體差異,力求做到層次化,針對性強,為不同的學生提供豐富的發展“菜單”,從而營造出一種自由舒展、多元、個性、發展的教育氛圍。
一、少一些整齊劃一,多一些對癥下藥
每一個小孩都不一樣,都是“天地間獨此一份”。就像花兒有的開得早,有的開得晚,有的開得茂盛,有的開得稀疏,但不論花期早晚,要相信每一朵花兒最終都會在對的季節、對的地方蓬蓬勃勃地開放。在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的教育不可整齊劃一,所謂“一刀切”“齊步走”的教育模式應該淡出師生的生活和視野。
“在學校我就像空氣一樣,沒有人關心我,沒人和我玩,沒人和我說話,回到家也沒人和我做伴,作業寫好了也沒人表揚我。只有調皮搗亂,老師才來找我,爸爸媽媽才給我打電話?!碑斘覀儗W生進行心理測試時,老師問一個11歲的孩子為什么喜歡打架時他如是說。毋庸置疑,這個孩子渴望從父母那兒獲得安全感并誘發良性情緒,然而出外打工的父母哪能顧及到這一點。于是他只好通過調皮來引起別人(尤其是老師和家長)的關注。
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是從成人的視角直面訓導,還是注重“潤物細無聲”式的“迂回”方式?比如,教師可以側面走進這個學生的內心深處,了解他之所以“搗亂”的真正原因,了解他的孤獨,了解“親情饑渴”的前因后果……唯有真正走進這個孩子的心靈深處,才能找到對癥下藥的“良方”。比如,特意給這個孩子找幾個同伴(包括老師自己)陪他玩、陪他做作業、陪他回家等;“我知道,你并不是真的就喜歡打架,只是你缺乏關注,你的內心深處其實并不喜歡這樣……”這樣的說辭,在顧全到孩子自尊的同時,慢慢融化了孩子的心。后來,這個孩子變了,變得懂事、上進,遵守紀律,學習成績也穩中有升。
二、少一點直面訓導,多一些情境育人
一部分農村學生孤僻、自閉。對此,教師應該少一些理論上的“單打獨斗”,而多一些情境上的“攜手共進”,為每一個學生營造一種活潑的情境熏陶的氣氛。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愈開放愈真實,“孩子們愈能敞開自己的內心,愈能輕松愉快地融入情境之中”[2]。
比如,我所任教的班級中,總有幾個學生自認為來自貧困地區,和那些出身“優越”的學生相比,自己沒有任何優勢或優點。針對這種情況,經過精心調研,我決定組織一次以“每一個人都有優點”為主題的團體活動。然后,我利用每周一下午的十多分鐘時間,由組長負責組織“轟炸”本組的一位成員,當然是優點轟炸。這意味著參加活動的同學要注意認真去觀察被“轟炸”同學的優點,否則就會落得個“憑空捏造”的名聲。于是,孩子們不再去“挑三揀四”,而是想方設法去發現他人的優點,竭盡全力地發現別人身上的美、閃光點和不同于他人的“亮晶晶”的一面……
在這樣的情境活動中,部分自以為有“優越出身”的學生不再有“優越感”,而那些自認為“出身低下”的學生也不再有“自卑感”,因為就連他自己不曾意識到的優點居然被別人發現了,以至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收獲最大的,甚至一度忘記了不久前自己還曾經嘲諷過別人的事情??梢?,農村小學的德育應該活用情境、善用情境,力爭在活潑的情境中打造一片厚重、高效、精彩的德育新時空。
三、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溫火慢燉
一部分成人或教師總是以尖銳的、強硬的、棱角分明的方式想要強行走進孩子們的內心。實踐證明,這樣的“強行進入”是“面目可憎”的,因而得不到孩子們的“許可”。鑒于此,農村小學的德育要注重“慢”的藝術,所謂“慢”,是指不要直奔結果,不要急于求成。想想,當教師和家長慢下來時,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和學生的內心對接時,這些孩子是不是會敞開他們的內心,完全敞開他們“曲里拐彎”的內心?當教師和家長慢下來時,是不是更容易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找到更為合適、更為靈活的教育方式?
比如,一個學生總是亂扔廢紙,也是一天兩天就能改正的;一個學生總是嫉妒學習好的學生,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嫉妒心理的;另一個學生總是說臟話,也不是“吃一服藥”就能解決問題的……所有這些,都需要學校和教師慢下來,慢慢觀察,慢慢追蹤、慢慢比較,慢慢轉變,正所謂:正視一點一滴的進步,追求一寸一步的提高。
的確,“慢”意味著孩子心理問題能夠水到渠成地解決的那一天的來臨,“慢”意味著學生也有“花期”來臨的那一刻,“慢”意味著學生也有可能像其他正常學生一樣,其諸多生命建設所必需的基本要素都能得到呵護、喚醒和打開。慢一點,再慢一點,以此窺見孩子們那鮮活的內心風景,以此找到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良藥”,以此打造搖曳生姿的“活德育”,應該成為教師的經常性工作和基礎性工程。
參考文獻:
[1]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月刊,2013(2):23.
[2]丁銀花.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在移民學校教育教學中的作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