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芳
摘 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研修則是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途徑。當下,社會對教師越來越高的要求、生活工作越來越快的節奏、移動互聯時代對傳統教育觀念越來越大的沖擊,都迫使教師研修必須探尋一種更為便捷有效的新樣態研修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聯動式立體化
近幾年,我校已完成了云桌面、釘釘、互動課堂等數字化平臺的建設,云端、大數據、移動、物聯等“互聯網+”的應用體驗,正逐步改變著老師們的工作方式。那么,能不能利用互聯網技術使教師研修也走向更廣闊、更深遠的一片天地呢?結合校本研修、校際幫扶等活動,我校就“互聯網+環境下教師聯動式立體化研修模式”做了一些探索。
一 解決工學矛盾,實現雙線互補
注重學術研究、開展學習活動,歷來是我校提升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為此,學校設有“綠洲學社”,下設“綠洲讀書會”、“綠洲科研坊”、“綠洲大講堂”等,定期開展主題活動,提高教師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但是,隨著生活工作節奏的變快,老師們在校除上課外,還承擔著日常管理工作:晨間、午間、四點鐘學校……教師閑余時間少、一天中幾乎擠不出相對較長的一兩個小時開展集中研學活動,分身學習乏術。如何解決這一工學矛盾呢?學校充分開啟、利用互聯網直播,在原來“線下常規集中研學”的基礎上,開辟了“變式隔空研學” 的線上學習方式,采用線上、線下“雙線”研學的新型方式,打破了時間局限,開拓了教師們學習的新時空,實現了研修活動的“雙線”互補。“釘釘直播讀書會”“網絡視頻會議”“微視課堂回放”等點對面、點對點的新態式的線上分享、研討方式,進一步夯實了學校論壇筆會、科研坊、讀書會、名師工作室、相約星期三等面對面的線下研修,線上線下優勢互補,立體推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建設。
二 突破空間限制,實現校際互動
校與校之間的交流研討活動是當下開放聯動式研修這一理念的落地,但是校際團隊協作研修往往受限于時間和空間。某一學科大量教師去外校參加研修活動時,既耗費大量的時間,還會打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且面對面集中交流的次數往往極少,不少活動無法深入細致地開展。我校是區四校(岳林、白杜、向陽、東岙)幫扶聯盟的領頭學校,起初,每學期的幫扶活動都是各校集中到一所學校去開展語文、數學、英語等大學科的研修活動,但因四校地域分散,有的學校師資緊張,只能派出部分教師參加活動,這就使得活動的受益面不廣,一學期集中活動次數也極少,幫扶效果不顯著。針對這一現狀,我校率先提出利用“互聯網+”的直播系統即時錄制教學研討活動,如新教材解讀、課堂展示、微觀點報告等,通過移動終端將直播分享到幫扶群,各校組織老師異地即時觀看、線上點評,不僅打破了空間限制,還可通過延后回放解決了有時教師無法即時收看參與的問題,同時,讓各校人數較少有時無法外出的音體美等小學科老師也能“足不出校”開展校際對等交流。互聯網+,使校際研修互動更頻繁、更靈動。2019年4月,我校與三所幫扶學校結成了“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學校,這樣的研修模式將會更廣泛地運用。
三 穿越時空界限,實現遠程互通
2018年8月,我校語文青年教師俞齊齊老師赴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陽明小學進行為期一年半的援疆支教;2018年10月16日,我校黨委糜君佩書記遠赴吉林省延邊州安圖縣第二實驗小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對口幫扶。以此為契機,我校和這兩所學校結成了跨區域遠程結對幫扶學校。如何實現如此遠距離、時差各相差兩小時多的異地教師之間的同修共研呢?我們通過雙方學校領導的共同協商討論,決定將研修活動分階段逐步推進,充分運用互聯網端口,借助研修釘釘群、微信公眾號、地區教育網等平臺,采用“前期線上視聽交流、中期線下集中研討、后期線上成果分享”的方式,將活動策劃、階段分工、教材解讀、教學設計等前期工作和體會交流、經驗分享、成果展示等后期活動放到線上來完成,將課堂展示、互動評價、觀點報告等主活動推進到校,實地開展,使雙方教師通過“千里連線” 實現上課資源共享、教學理念傳播、教學信息互通等的無縫對接,這樣的研修,使跨區域遠程實現教學互通成為了可能。2018年11月19日,我校5名骨干教師遠赴安圖二小送教;2019年4月25日,新疆陽明小學楊妍副校長帶5名骨干教師來我校考察。三校領導和老師在面對面交流時都對“互聯網+研修”的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贊同,紛紛表示要把這樣的研修延續下去。
“互聯網+研修”, 打破了傳統研修的時空界限, “織”出了師資隊伍建設的新模式,促進了校本研修的有效落實和教師的內生發展,今后,我們將繼續將之完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