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博
摘 要:本來首先闡述了全民攝影時代的現狀,其次分析了攝影記者面臨的困境與機遇,最后從進行視覺報道、開展組織策劃、打造個人品牌、成為網絡節點連接者四方面,提出了全民攝影時代下記者應對挑戰的策略,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全民攝影時代;攝影記者;視覺報道;攝影能力
近年來,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攝影器材與設備不斷革新,社會進入全民攝影時代,人類可以利用移動設備拍攝作品,并上傳至網絡平臺,這無疑為專業攝影人士的工作帶來嚴峻挑戰,那么攝影記者應如何克服困難,應對當前形勢,則成為業內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全民攝影時代的現狀
現階段,社會已進入全民攝影時代,簡易的單反相機與具備拍攝功能的手機進入千家萬戶,人類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通過媒體設備實時拍攝各類事物。同時,抖音、快手、朋友圈、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也為人類信息發布提供渠道。盡管普通大眾攝影能力無法同專業記者相比,但依然可以傳遞有價值的信息。但在全民攝影時代下,也導致虛假內容誕生,不法分子可以通過造謠、虛假宣傳等方式,擾亂人心,為社會帶來消極影響。對于專業攝影記者而言,當前形勢不僅為其帶來挑戰,也為職業發展提供機遇,攝影記者需要借助技術手段,積極應對工作困難,發揮自身優勢,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全民攝影時代攝影記者面臨的困境
(一)報道優勢逐漸丟失
對攝影記者而言,新聞時效性至關重要。在傳統媒體時代,當攝影記者接到通知后,會第一時間前往事件發生地點,并進行現場實時拍攝,為大眾提供有效視頻與照片,人類通常從攝影記者拍攝的畫面中了解社會新聞。而在全民攝影時代,手機具備超高像素的攝像功能,當發生突發事件,人類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者,現場目擊者和路過公民能夠第一時間拿出手機拍攝視頻,并在朋友圈、微博等自媒體渠道中分享現場錄像,攝影記者第一時間報道的優勢逐漸消失。
(二)大眾攝影能力提升
傳統媒體時代的技術條件有限,專業攝影記者及愛好者會購入昂貴的相機進行視頻拍攝。如今,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攝影成為大眾化的藝術,美圖秀秀、B612咔嘰等手機攝像軟件帶有多樣性的功能,不僅可以調節圖片比例、亮度,也能夠增添邊框、字符、圖案等,此類攝影軟件的出現推動了大眾攝影水平的提升。在全民攝影時代,大量業余愛好者學習攝影與編輯技術,并在門戶網站、社交媒體等開設的新聞欄目中投遞影像資料,編輯圖片內容。此類網絡平臺中關注人群較多,加速了作品傳播的效率,使愛好者價值得到發揮。眾多公民責任感不斷提升,部分攝影愛好者開始專業攝影師方向轉發展,自由攝影群體不斷壯大。例如,美國《芝加哥太陽時報》、《電視新聞網》等媒體解雇多名攝影記者,可見專業工作者的職業前景不容樂觀[1]。
(三)受眾對攝影專業要求降低
目前,手機成為人類最常用的攝影工具,社交媒體的發展致使網絡影像瞬息萬變,照片與視頻傳播范圍廣、上傳數量大。據相關研究表明,2017年我國主流社交網站每日上傳的照片數量多達近百億,是2013年的三倍之多。例如,杭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社會民眾見義勇為事件等視頻,在上線幾小時內即可快速流傳,受到關注。而在國外社交媒體中,甚至出現SnapChat應用,用戶使用此軟件可以設定時間,在發送消息后的某時段內自動銷毀。此現象意味著全民攝影時代下的影像成為快速消費品,人類開始忽略攝影的專業性,會對攝影記者的發展帶來沖擊。
三、全民攝影時代攝影記者面臨的機遇
全民攝影時代雖然為攝影記者帶來一系列挑戰與困境,但也提供了新的機遇,只要抓住機會,同樣可以體現職業媒體人的價值。
(一)在優質內容創作上具有優勢
全民攝影時代下,影像規模不斷擴大,每天海量信息誕生,時下傳播環境呈現信息過載現象,并不意味著攝影內容貶值或過剩,相反,人類對信息需求程度會與日俱增。尤其存在虛假信息的環境下,群眾對品質內容的渴望度提升,專業攝影記者在優質影像創造方面仍具競爭力。專職攝影人通過長期工作,可以積累經驗,在創作手法、拍攝能力、采訪經歷方面優于業余媒體人,因此攝像記者可以朝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創作內容的價值與品質。
(二)攝影記者個體價值得以實現
傳統媒介是機構類傳播系統,而在全民攝影時代下,互聯網更注重個人傳播價值,攝影記者作為獨立成員,工作限制性減小,在分享、報道內容的同時,不必過于受版面、出版時期、媒體風格等限制,同樣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吸引關注,提升知名度,彰顯自我價值。另外,社交網絡與用戶的聚合也可以為攝影媒體打造個人品牌平臺提供機遇,資深粉絲群體可以成為優秀記者口碑傳播者和圖書出版的資助者。記者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增強與大眾的緊密度,利用粉絲經濟模式發展工作,甚至可以通過售賣照片、攝影作品等方式獲取收益。以上均是全民攝影時代為記者提供的機遇,因此相關人士一定要抓住機會,應對挑戰。
四、全民攝影時代攝影記者的對策分析
新時代下,社交媒體快速發展,攝影記者若想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將自身工作與網絡相結合,樹立多元、互動的思想觀念,將工作內容轉移到互聯網上,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一)進行視覺報道方向轉變
攝影記者的主要工作是進行影像拍攝與視頻剪輯,在傳統媒體時代下,其與文字工作者明確分工,在各自完成工作后由編輯進行整合發布。然而在全媒體時代下,攝影記者可以向視覺報道方向發展,除了拍攝影像照片以外,還要將前期制作與后期稿件工作結合起來,利用文字、圖表、動圖等方式豐富報道內容,并與網絡全面結合,獨立進行信息發布。攝影記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隨時利用相機與媒體設備記錄畫面,并突出記者角色,注重挖掘信息內容,拓展新聞事件的廣度及深度,報道出價值意義的新聞消息。例如,紐約大學數字影像傳播系的教授曾發表著作《攝影之后》,該作品提出了新聞攝影“四角法則”,即在一張圖片的四個角落加入豐富信息[2]。該作品除了主體新聞照片外,左上角包含相關圖片及視頻,右上角則是教授所在個人網站鏈接,左下角記錄了報道的事件幕后故事和目擊者發言、照片等內容,右下角則標注署名與版權信息。此方式可以提升報道的深度性,值得業內人士借鑒。
(二)向組織策劃方向轉變
新聞報道工作通常由記者與傳媒人員共同負責,按照記者-編輯-媒體-受眾的順序運作。然而在全民攝影時代,大眾具有主動性,可成為信息發布者,而海量的互聯網新聞中,也包括眾多優秀作品。攝影記者可以利用新聞“眾包生產”模式進行工作,該模式是利用群眾智慧,廣泛收集信息,并在核實內容真實性后,整理報道。隨著互聯網發展,很多自媒體民眾能夠提供影像內容,可以為攝影記者的“眾包生產”提供條件。記者需要拓寬職業道路,從單一的新聞生產者轉變為組織策劃者,利用該模式與媒體優勢調動網民積極性,在用戶生成的內容中選擇有價值的題目進行策劃,從而組織出優秀的新聞內容。另外,攝影記者也要從被動信息接收者轉為信息挖掘的主動人,在分享新聞的同時,加強互動性關注,提高受眾的體驗感,制作出符合大眾需求的高品質報道。
(三)向個人品牌營銷方向轉變
作為新聞的傳播者,攝影記者為了應對新時代的挑戰,不僅要完成報道任務,還可以通過網絡營銷,打造個人品牌,進行新聞生成、報道、發表的一體化工作。為了顯現攝影記者在社交媒體中的個人價值,可以建立個人微信公眾號,在新聞門戶網站和自媒體平臺中開設專欄,并定期發布高質量、有價值的影像內容,進而在網絡渠道吸引受眾,積累用戶群體,成為個人品牌的營銷者。為此,攝影記者要提高報道的真實性與豐富性,可以將拍攝的計劃、想法、花絮,自身的工作經驗、個人故事分享在平臺中,并且積極與用戶互動,推廣作品與欄目。久之久之,鞏固了自身的粉絲群體,即可打造出優質的口碑,為職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與幫助。
(四)成為網絡節點連接者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從內容連接向人與人連接方向轉變,大眾連接性比內容更為重要,其可以成為有價值的資源,得到開發及利用。尤其在社交網絡中,個體可被稱為節點,攝影記者連接節點增多,其影響力也會逐漸加大,只有成為網絡節點的連接者,才能夠形成粉絲經濟,利用大眾力量,得到持久發展[3]。因此,攝影記者要提高與大眾的關聯度,以群體需求為重點,在追隨主流的基礎上,連接強關系人群,引導其付出時間、精力與支持。例如,在挖掘到一條具有探索價值的消息時,攝影記者可以在網絡平臺建立追蹤項目,組建社交平臺,并定期上傳與此內容相關的圖片,分享照片及訪談內容,并引導粉絲群體進行轉發和關注,進而利用受眾的口口相傳,提升信息覆蓋面,增長粉絲量,如此即為利用社交網絡建立連接。另外,社交媒體中的關系信息均處于流動狀態,攝影記者一定要把握時下新聞熱點,通過影像包裝、制作、發布,在網絡結構中吸聚更多節點,從而提升個人價值。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如今,攝影記者除了面臨艱難挑戰以外,也可以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相關人員要樹立媒體意識,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與網絡平臺相結合,從新聞生產者、影像拍攝者向視覺報道者、節點連接者轉變,進而提高作品質量,發揮個人價值,擴大自身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浩然.探討全民攝影時代攝影記者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傳媒論壇,2018,1(17):60+63.
[2]馮甲銘.新聞攝影的發展趨勢及對策淺析[J].傳媒觀察,2017(09):70-71.
[3]吳悅.數字化后攝影記者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