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榮
摘 要: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如儒家思想、春秋決獄、親親相隱等都有類似于期待可能性思想的存在,對刑法體系有一定的規定。古代的法律思想在現代法治建設中奠定了基礎,并從不同角度印證期待可能性的重要性,這為我國現代的司法實踐運用打下基礎。本文主要針對古代法律思想對現代法治的促進作用進行詳細探討。
關鍵詞: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現代法治,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是一個諸侯爭霸的時代,由于各種學說紛紛興起,由此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儒、道、法這三家思想相互攻擊,且在其后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互相吸收,從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國古代法律思想[1]。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穩步推進,但相應條款和制度在實際社會發展中無法得到實踐這使得民事案件增多,為快速推動中國現代法治建設,需要積極了解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內容,同時明確古代法律思想對現代法治建設的促進作用,讓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相互融合,便于運用法治思想有效規范社會,有助于正確的處理各類案件。
一、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形成及主要特點
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夏商開始,直到明末清初,每個時期的法律都有自己的特點,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古代法律思想逐漸演變為具有規范化、標準化的現代法治思想,并對現代法治建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以此為例,增強對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深刻認識[2]。(1)夏商時期: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刑法特別發達,以刑法為基礎,存在多種法律形式的法律文化。古代的法律刑法著重體現在刑事審判上,凸顯司法文化的運用,比如夏商時期,其法律思想為:天討、天罰、恭行天罰等神權性思想,專講刑殺、崇尚暴力,篤信上帝,專事鬼神,不講德教。其法律思想具有明顯的質樸性、初始性等特點,法律作為統治者鞏固權利的主要工具,所以也帶有隱秘性的特征,尤其是“王權神授”觀念的形成更是為夏商法律思想蒙上了一層神秘的神權法色彩。(2)西周時期:西周時期法律繼承了夏商法律天討天罰的神權法的法律主張,并提出明德慎罰的政治主張,統治者認為天和帝是天下共有的神,并非屬于哪一個族[3]。在立法和刑法執行的過程中表現出寬緩的現象,著重體現出道德教化的作用,在刑法的執行中更為謹慎。(3)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后,神權法的法律思想瓦解,在宗法制影響下,開始形成了禮治思想,提倡維護宗法制度。延續了西周的重德傳統,但是對天和帝的敬畏遠了,旨在得民心、順天意,并在儒家、道家、法家中衍生出了屬于春秋時期的法律思想。例如儒家思想的中心是:懷德,也注重懷刑,德治為主,同時還要配合刑法治理,主張教化,反對殺戮,提倡人治,重視統治者的政權穩固,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體現出最高統治者的決定性作用[4]。道家思想主張自由,追求超然物外,否定仁義禮法。法家主張法律的公正,治理國家時以法律標準為評判,以此來增進國家之間的安定與團結。(4)秦代:秦代法律注重對法家思想的延續,重刑法,將法家思想作為政權鞏固中的主要指導思想,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在全國內統一法律。(5)漢代:漢代法律思想以法家思想為主要的法治觀念,漢武帝治理國家過程中采納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見。公平執法、主張德刑并用,批判君權神授主張三綱五常、明法度。(6)南北朝::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引入了禮法,提倡正統法律思想,重點突出了儒家思想,如《新律》、《晉律》、《北魏律》、《北齊律》等作為兩晉南北朝時期頒布的全國性法典。(7)唐朝:唐朝提出:安人寧國的法律思想,主張儒家思想,將禮法與刑法并用,以此增強正統法律思想的核心作用。德主刑輔,禮法并用,法律穩定,執法嚴明。(8)宋朝:宋朝法律思想的形成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運用立法指導思想的階段,重視行政立法和刑法并用;第二時期是中央集權的階段,此時以法律鞏固的方式來讓時代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形勢,這個時期內利益與法律均重。(9)明代:明代法律強調的是重典治國,以司法為指導思想,德禮為本,政刑為末,從而達到本質與目的的一致性。(10)明末清初:清朝法律為指導思想,以明律治國,維護皇權,鎮壓行為殘酷[5]。
以上這些朝代的法律思想成為現代法治文化鞏固的基礎,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法律思想對現代法治社會發展中法律的規范、權利的運用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二、以儒、道、法為例,談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對現代法治建設的影響
研究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對現代法治影響的環節,是以儒家、道家、法家等法律思想為例,從不同視角作出研究。
(一)儒家法律思想
儒家是以創始人孔丘為主形成的一個學派,代表人物有:孔丘、孟軻、荀況、董仲舒等人,核心思想體系為仁。禮治與人治結合,儒家思想提倡的是禮治與人治的結合使用,并非完全否定法治、人治,以德量刑,采取德治與刑法的并用,重視德禮教化,反對苛政、以理服人。儒家思想凸顯出人治與德化,孟子也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繼承,提倡仁政,民為先,合為貴,君為輕,人民的重要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董仲舒認為陽為德,陰為刑,君王的統治應該以天為先,重德不重刑,德治而不刑罰,如果君王可以自省的話,則可以根據天象變化來加以警惕,反之則失國[6]。儒家思想形成中,主要是根據不同性質的規范協同來維持正常秩序,尤其提出了道德、禮儀、法律、政令等這些規范,要做到懂理性,講人情,這樣的管理方式更易被人認同和接受,治國過程中,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行為準則來進行約束和規范,這種形式的法律才更合乎理性和人情。但是儒家思想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儒家思想是權威者制定的,因此這些人的思想并不能代替公眾的意思,未必明智,以法治國的主張中,沒有證實自身正當性的能力,要想判斷仁義治理的合理性,還需要依靠道德來進行輔助評判。從鬼神的旨意轉移到人的理性方面,從而體現出法律規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提倡人與人之間平等,由于正義的存在而在認識上達成了共識[7]。權威者與人民之間應該相互配合,便于讓各種規范可以協同運作,一起構建安寧團結的社會。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莊周為代表,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抨擊法令、反對禮儀、清虛自守,崇尚道法自然,無為則不治,否定一切文化和道德、法律,無人之情。道家思想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相對的,萬物皆有價值,將人為的標準去掉,法律的推行要靠刑法來執行,權威者就是社會規范的代表,尊重自然,治理的過程中不需要任何規范、器具來輔助,更不需要社會權威來領導,這成為莊子思想的致命傷,片面的認為人是可以獨立生存的。韓非子認為,人不同于植物可以自由呼吸,也不同于鳥獸有羽翼保護,人類技能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逐漸發展的過程,比如人類要避寒暑,需要設法去取食,并且需要掌握多種技能才能更好的生存。
(三)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體現出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其代表人物涉及當時的政治、軍事等多個領域,李斯是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法家思想認為,法律的權威性都體現在君王一人,由統治者來決定治理的方式和法律基礎,但是這些人的權威也影響政權的穩定,君王的意愿也有缺乏公正性的可能,由此可以看出法家主張相對極端,比如法家主張反對權威者以外的政權。同時法家也排斥社會中流行的不同于法家的各種思想,反對由其他主張產生的社會規范,商鞅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國家在治理方面應該有屬于自己的方式和規范,亂世之中要有一個可以鞏固權利且穩定人心的治理方法,不外乎民情。約束人民、治理下臣等方面,都需要用法律的手段,采用一種強國、富民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治理方式要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以現實主義的態度看待問題,注重法治。
三、中國古代法律思想與現代法治思想的融合
古代的法律思想,如儒家提倡的為政以德,這為現代法治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統治者有寬厚、仁德之心才能得民心,將道德教化的思想與現代法治思想結合起來,把外在的規定轉化為自律,不苛政,積極向著仁義禮智的人格目標邁進[8]。人心本善,治理過程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到人民內心及道德修養,本善是可以追求的,同時也可以在后天得到鍛煉,并在后天教化的過程中,運用道德去感化他人,從而深刻的體會到感化的重要作用。為穩步推進現代法治建設,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需要重視倫理道德的教化意義,進一步明確儒家思想對現代法治的促進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紹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其特點,從夏商一直到明末清初,古代法律思想也隨著社會發展逐漸演變。為更好的推動現代法治,需要加強對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對現代法治的影響,同時要及時發現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從統治者和人民的角度發現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可借鑒之處,注重規范教育,以德服人,便于運用儒家思想來推動現代法治建設,從而提高法治管理過程的規范化和德治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淑滿,申維娜.淺論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對現代法治的作用[J].法制博覽, 2017(27):22-22.
[2]劉鳳濤.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對現代法治的影響--以“儒、道、法”法律思想的不同為視角[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10-112.
[3]徐秀梅,趙金科.先秦法家思想及對現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啟示[J].福州黨校學報,2014(4):54-57.
[4]杜媛媛.董仲舒法律思想對現代法治建設的價值[J].知識經濟,2015(11):75-75.
[5]李晶晶.淺析“德主刑輔”法律思想對促進法治建設的借鑒意義[J].法制博覽,2015(20):29-29.
[6]王蘇杰.儒家法律思想對現代法制建設和法治的影響[J].青年與社會,2013(30):98-98.
[7]李榮.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對建構現代法治理念的啟示[J].長江叢刊,2016(31):142-143.
[8]石玥.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讀后[J].法制博覽,2017(2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