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美娟
摘 要:游戲精神作為當下的熱門詞語,應滲透到幼兒園教育的方方面面。研究者以園本特色——音樂劇為出發點,以游戲精神貫穿始終,結合實踐過程中的所觀、所思、所想,從當下音樂劇教學現狀及游戲精神如何與音樂劇巧妙結合等方面入手,闡述幼兒園音樂劇教學的實然現象和應然現象,呈現一個充滿藝術與暢想的幼兒園音樂劇教學模式。
關鍵詞:音樂劇;審美教育;情感教育;游戲精神;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0-0027-0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指出:“藝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活動。幼兒在藝術活動過程應有愉悅感和個性化的表現。教師要理解并積極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注意不要把藝術教育變成機械的技能訓練。”蔡元培也非常重視美育,認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注重美育、情感教育的思想產生多種多樣的藝術教育形式。音樂劇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教育形式在很多幼兒園得到高度重視,研究者將以“游戲精神”作為貫穿始終的核心理念,對如何開展幼兒音樂劇教學進行分析,旨在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一、幼兒園音樂劇教學現狀
1.音樂劇教學目標功利性
幼兒園應該借助音樂劇使幼兒得到全面發展,使其在藝術的感染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可見,音樂劇教學應該是過程性而非結果性的,注重的是編排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幼兒的創造、參與和互動。研究者發現,一些幼兒園的音樂劇教學將結果性目標放在首位,忽視了生成性目標的重要性。最常見的莫過于為了六一會演的成功舉辦,幼兒園調動全部力量為孩子們排練音樂劇,結果教師和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的是音樂劇帶來的苦楚,而非藝術的魅力。這種過強的功利性目標,會導致幼兒喪失對音樂劇的熱愛和探索欲望,音樂的審美教育也會偏離軌道。
2.音樂劇教學模式單向化
“教學”不單單是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盡管其實質上是一種授受關系,卻是應該建立在發揮幼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過去灌輸式、填鴨式的強化訓練式的教學方法,發揮主導作用,真正成為幼兒學習的觀察者、合作者、引導者。由于音樂劇的新穎性、獨特性和小眾性,部分幼兒園教學時難免偏離軌道,選擇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幾乎原封不動地演繹一部成品劇目,將音樂劇中的人物角色、臺詞、舞蹈動作強行灌輸給幼兒,最終形成音樂劇成品。填鴨式和灌輸式的音樂劇排練方法,忽略了幼兒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導致他們喪失了自主創編的主動權。這種忽視教學的雙向性和幼兒發展的多樣性、層次性的做法,是片面、單一甚至畸形的。
3.音樂劇教學內容非生活化
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指出,幼兒園課程內容應來源于幼兒生活,應是幼兒感興趣的、能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因此,在音樂劇教學中理應滲透幼兒生活中的人、事、物。但在研究者的觀察中,目前很多幼兒園雖有音樂劇教學,但劇本更多的是由教師選擇。一個符合幼兒審美特點的音樂劇的教學內容必將是生活化的,即要以幼兒生活為主要基調,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遵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萬不可本末倒置。以脫離生活和經驗為基礎的任何形式的教學,都是失之偏頗的。
二、游戲精神與幼兒園音樂劇教學的相互整合
幼兒音樂劇作為審美教育方式中的有力手段,具有創造性、綜合性、教育性、合作性的特點,它包含了豐富的藝術元素,可以最大限度地將影響擴展至整個層面,能一次性地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需求。因此,關注音樂劇教學的有效策略是重中之重。
1.主題確立的生活化和自主性
幼兒天生對藝術具有特殊的表現能力,因此幼兒在音樂劇中不是表演別人,而是表演自己。這要求劇中能加入幼兒的想法,重視孩子主動學習的過程,支持孩子主動探索的行為。主題必須是幼兒感興趣的、師幼共同商討決定的,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教學活動的延伸、幼兒提出問題的延伸。例如,一次偶然的機會,班級多了一位新成員——小雞,孩子們看到之后對小雞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爭相討論關于小雞的秘密。看到孩子們對小雞如此喜愛,教師就可以抓住教育契機,與孩子們一起開啟一次關于小雞的神秘探索之旅。幼兒對模仿小雞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關于小雞的音樂劇表演。幼兒也愿意自主討論需要的服飾和角色分配,積極性很高,在獲得愉快情緒體驗的同時,認知、情感、技能方面也得到了發展。
2.編排過程的創造性
音樂劇以音樂、舞蹈、戲劇作為三大元素,整合起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傳達思想和情感。幼兒參與表演的音樂劇劇目是需要修改的,修改的過程正是體現幼兒創造性的過程,里面滲透了他們對事物的獨特理解和審美感受。如幼兒在嘗試自主創編“小雞如何找蟲吃”這一動作的過程中,充滿了奇思妙想。J噘起嘴巴,變成尖尖的形狀,看上去真像一只小雞呢。Y則將兩只手的食指指尖靠在一起,放在胸前學著小雞前后動了起來。R像Y一樣學小雞吃食,不同的是他加上行走的動作。只見他先彎腰,用手指在地上戳兩下,然后直起身來將找到的“食物”放進嘴巴里,一副樂此不疲的樣子。在本次音樂劇片段編排過程中,每個幼兒都各抒己見,大膽地將自己扮演成小雞。教師沒有按照傳統的授受觀念,將固定的動作直接教授給幼兒,而是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每個孩子大膽想象與創造,因此每個孩子創造出的小雞形象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初步嘗試不同形態的小雞后,教師與幼兒共同商量出一套固定的“小雞找食物”的動作,這樣更樂于被幼兒接受。按照此種方法編排的音樂劇或許無法與專業劇團的音樂劇相媲美,卻是真正屬于幼兒自己的音樂劇。他們在編排過程中通過同伴互動、師幼互動等方式討論協商,大膽想象舞蹈動作、配樂、臺詞,切身感受到音樂劇所要傳達的美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遠高于教師對其進行教科書式的強化訓練。
3.藝術表現的愉悅性和自由性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提出關于幼兒發展的“自由與紀律”的問題,“自由與紀律”看似一對相互對立的名詞,卻是游戲精神的體現。當幼兒正在表演的音樂劇是經由他們自主確立主題、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造而呈現出來的作品時,他們必定會有目的、自愿地進行活動,也就表現為具有一定的紀律性和內在的邏輯體系,因而對作品的表現與表達也會更真實和貼切。例如,某班的教師和孩子們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確立了班級新劇本,大家都饒有興趣地想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孩子們積極探討怎樣扮演小烏鴉扶熊貓奶奶過獨木橋,有人說小烏鴉應該拉著熊貓奶奶的手一步一步慢慢走,也有人說熊貓奶奶可以坐在烏鴉的翅膀上過獨木橋。每當此時,教室里都充盈了歡聲笑語,愉悅與欣喜回蕩在幼兒園上空。教師給幼兒足夠的自主權的同時也不乏有效的引導,使得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不覺枯燥乏味,這種自主性的發揮使幼兒能以愉悅高漲的情緒投入其中進行表演。
三、結束語
音樂劇教學就如品茶,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切實領會。藝浸童心,美潤童年,童言趣語好似冬日里的一股暖陽,讓人心潮涌動。音樂劇教學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在音樂劇的編排過程中,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暢想藝術之美,發揮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促進了認知、社會性、自我意識、情感的發展,在大膽表現和創造的基礎上豐富審美感受,提高審美表現能力。古有謝靈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今有“美眼、美言、美心、美行”四美。要讓孩子在美的熏陶中向陽成長,讓暢美深入內心,讓藝術相伴童年。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丁海東.學前游戲通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4]張利,紀艷紅.幼兒音樂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5]朱曉瓊.游戲精神融入幼兒園音樂活動的實踐與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