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慧星
摘 要:哲理性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學生在感知文本內涵時會遇到種種阻礙。這就需要借助文本中刻畫的生動形象,搭建通向哲理的橋梁,讓哲理性文本經歷從形象向內涵邁進的過程,引領學生認知思維和感悟能力不斷提高。
關鍵詞:語文教學;哲理性;形象;內涵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0-0078-01
所謂哲理性文本,就是借助于生活現象或者歷史性事件揭示出深刻道理的文本。這一類文本往往既融合了生動的形象描寫與敘事,又具有理性之光輝和思辨之色彩。但由于其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學生在感知文本內涵時會遇到困難,這就需要借助文本中刻畫的生動形象,讓哲理性文本經歷從“形象”向“哲理”邁進的過程。本文以蘇教版教材《金子》一文的教學為例探討哲理性文本的解讀。
一、依托文本語言,在反思中還原形象
低年級學生以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要想一下子完成對文章的哲理性揭示,無疑是具有一定教學難度的。對文本內涵的體悟需要借助語言文字這一載體,教師需要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借助于多重懸念的解讀調動學生依托語言來感知形象的能力,讓學生形成閱讀期待,真正進入作者的創設意境。
在《金子》的解讀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彼得付出艱辛卻還是淘金失敗的原因,讓學生緊扣文本的相關段落展開這樣幾個層面的解讀。首先,從語段中“無意”一詞認識到發現金子純屬于偶然,并不代表這里始終都會有金子,發現金子是需要一定運氣成分的,這樣學生就認識到其實那些淘金的人只是盲目地跟風而已。其次,教師通過語段中“絕大多數人”“蜂擁而至”等詞語引導學生感受前來淘金的人非常多,鼓勵學生想象人們淘金的場景以及失望而去的表情,從而理解課文中“一無所獲”“掃興而去”的意思,總結出“要想有收獲僅僅依靠所謂的運氣是不現實的”。最后,教師組織學生整體誦讀這一段,梳理并體會彼得淘金失敗的真正原因。
教學伊始,教師需借助對淘金失敗原因進行提煉與歸納,將學生的關注點聚焦在彼得這個人物形象上,引導學生體會文本語言背后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通過文字背后的畫面走進文本的內在世界,深刻體會彼得一開始試圖通過淘金僥幸發財的心理活動。
二、置換角色心理,在體驗中感知形象
要想讓哲理性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真正在學生思維意識中站立起來,就需要借助從文本形象到生活形象的體驗置換。因此,教師的職責就在于引領學生無限地靠近文本形象這一情感導體,形成認知的碰撞,甚至是“觸電”,真正進入文我交融的境界之中,實現由人至己的體察,為深入文本、揭示哲理做好鋪墊。
一場大雨的降臨,讓彼得有了三天三夜反思自己行為的契機。當他一個人孤零零地待在小木屋中,想到自己的經歷時,他會明白些什么呢?教師出示填空題:哎呀,我真是(),( )。學生們將自己置換成為文中的彼得,紛紛表達自己過于天真、幼稚,甚至是愚蠢的心理,認為不應該幻想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不應該成天想著不勞而獲,不應該始終將成功依托在運氣上……正當學生站立在彼得視角深入反思之際,教師相機撥轉思維的方向,引領學生深入反思:如果不能依靠運氣取得成功,那么你覺得應該靠什么成功才是有意義的呢?這時,學生意識到成功的背后離不開艱辛的勞動和卓越的努力,只有靠自己的雙手換來的成功,才是最有價值的。
教師借助于深情的語言,為學生創設出恰當的閱讀情境,以一道填空題為橋梁,促使學生在角色轉換中換位思考,實現了文本形象向生活形象的不斷逼近,這對于后續理解彼得種花的決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激蕩豐富聯想,在補充中升華形象
由于學生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的限制,他們對文本語言所承載的思想和情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建立心中體驗的形象與文本形象之間的融通渠道,使學生產生共鳴。如組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相關語段時,教師引導學生在朗讀時將“全部精力”加重語氣,并順勢圍繞這個中心詞促發學生思考。這個詞顯示了彼得的轉變,一個已經全身心投入勞動過程中的彼得。此時,教師播放配置了音樂的幻燈片,并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對彼得在田間勞作的情景展開想象:清晨,天還沒有亮,彼得就( );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直接照射著大地,彼得還是();晚上,太陽早已落山,彼得依然()……在學生的聯想中,一個迎著朝陽、頂著烈日、沐浴著星輝的彼得呈現在眼前。在學生想象交流結束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故事最后的結局,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彼得取得成功,最終獲取真金,與其轉變認識后扎扎實實的辛勤勞作有直接關系。這樣,學生就在想象中梳理了人物形象,弄清了人物言行與最終結果之間的聯系,領會了“腳踏實地、辛勤勞作”才是實現夢想的真金。
總之,教師要重視對哲理性文本所含道理的揭示。這種哲理不能生硬地向學生灌輸,而需要將其融入一個自然的認知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文本越讀越厚,越讀越豐,實現對文本人物形象的還原、感知與升華,并逐步剝開文本的外衣,將思維引向文本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陳黎明.熔鑄語言哲學利器 開啟語文教育研究新視界——讀《語文教育哲學導論》[J].教育研究,2010(04).
[2]蘇添生.加強語文教學基本訓練 還語文教育本來面目[J].時代教育,2008(05).
[3]王建峰.語文文本解讀的自我教育品格機理分析——哲學解釋學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