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民
[摘?? 要]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語文教學的第一環節——導入,則是藝術中的藝術。好的導入猶如一把“金鑰匙”,順利開啟學生的興趣之門。教學導入應精心構思、巧妙設計,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從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和詩意。課堂導入是語文教學的開端。課堂導入形式多樣,且時間短暫,卻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創造科學有效的導語形式,就必須要關注學情及文本的特點,運用貼切的形式導入新課。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導入
課堂導入是教師在講授新的教學內容前,將課堂教學目標及知識結構的相關特性加以結合,向學生進行的一個比較簡短的,可以過渡到新的教學內容的環節。精心設計的課堂導入將學生對課堂的注意力充分地吸引進來,調動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一、課堂導入思考
語文教師要有處理文本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導入時,應基于語文課程標準對本年段的要求,以學情為基點,結合文本的文體特色,創設適合本班學生、文本的導入情境。
(一)激趣為主,引領為輔
好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每一節新課都是學生求知的新起點,而新課伊始的導入就是學生興趣的開始。教師設計的導入內容,應發揮教師的主導性,為新課教學提供正向的引導與輔助,同時不可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應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二)時間宜短,內容宜精
精簡干練的言語會給學生一個直觀明確的目標。導入的內容設計不可瑣碎雜亂,不要為了導入而導入。結合學生上課伊始的注意力情況,簡化豐富導入內容,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效果。一節課的授課時間是有限的,不可過多地浪費在導入中,時間應控制在2-3分鐘即可。
(三)文本為主,延伸為輔
新課標要求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師應具有發現原生價值的能力。教師在處理文本的時候,創造性地提煉課文的導入內容,以導入為文本“引子”,以此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原生價值有初步的理解。在處理文本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延伸文本,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課堂導入的方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開頭,會為學生整節課的學習設下鋪墊,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有條不紊。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實踐,例談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的幾種方法。
(一)情境引文
基于學生與文本特點,尋找最佳的方案,設計漂亮而精彩的導入語,盡可能地設計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叩開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悄然動容、神采飛揚、躍躍欲試,以最佳的狀態走進文本。
1.懸問質疑法
北宋時期著名教育家張載提出了“學則需疑”的原則,指出:“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在教學《有趣的發現》一文時,教師板書課題,提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
A學生:有趣的發現,發現了什么?
B學生:這個有趣的發現是誰發現的?
C學生:這個有趣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質疑,教師羅列有價值的問題,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本,開始問題的探索之旅。
2.激情渲染法
“激情”,就是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若要學生動心,首先要教師動情,教師用聲情并茂地語言,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中去。教學《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時,教師配樂旁白:“1979年2月19日,有位老人悄然閉上了眼睛,離我們而去。他的離去是黨和國家的巨大損失,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各族人民都沉浸在無比的悲痛之中,他就是令人尊敬的鄧小平爺爺……”這段感人至深的導語會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文本悲傷的情感基調,有助于教師對學生文本朗讀的指導。
3.經驗分享法
語文教學應不脫離學生實際,應合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引用與學生生活體驗相關的事例,幫助學生進入新知識。教師用鮮活的生活經驗導入,更能使學生感受到真實感和親切感,活躍課堂氣氛。如課文《霧》一課的導入:
師:今天的霧好大啊!霧好像把世界都藏起來了。你發現了嗎?
A學生:我發現大霧藏起了小區內的高樓。
B學生:除了高樓,我還發現學校的操場也被藏起來了。
師:嗯,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文中的小作者也有不一樣的發現,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
4.實驗演示法
實驗演示導入法是教師通過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激發學生探索文本興趣的一種方法。如課文《蘋果里的五角》一課的導入:教師拿了兩個蘋果,演示豎切蘋果的方法,并展示給學生。
教師在設計導入時,結合文本的特色:如文中的矛盾點、情感基調中的大悲大喜或是一波三折處、與生活經驗相仿或相悖處……都可以是導入的切入口。同時,積極關注年段學生情況,“撥開云霧”地創設教學情境。
(二)直接導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興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就會帶來疲倦。”由此看來,精致的導入宛如夜晚的一顆明珠,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1.解題導入法
教師要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教育。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師素養,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小松樹和大松樹》一文時,邊導語:“從前有一座上,山上有一座小松樹,山下有一座大松樹。”邊畫出一座山,山頂畫了一棵小松樹,山腳畫了一棵大松樹。學生眼前一亮,全然不知老師是上語文課,還是準備教美術。這時教師出題,學生讀的時候,自然地把大松樹和小松樹的“大”和“小”讀準,讀出輕重緩急。
2.故事引題法
小學生普遍喜歡聽故事,他們也非常期待能夠聽到有趣的故事。如遇到寓言類文體,則可以采用故事引題。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時,借助《狐貍與烏鴉》的故事導入,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接著話鋒一轉:看看今天的這只烏鴉是不是還是那么“笨”呢?《狐貍與烏鴉》與《烏鴉喝水》中都有“烏鴉”,兩者是一樣的嗎?顯然,這是兩種不一樣的“烏鴉”,帶著這樣的思考,打破學生對烏鴉的常規認知,增加了學生對烏鴉的探索興趣,培植了學生辯證看待事物的能力。
(三)激趣導入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具有處理文本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含義。”這也就需要教師“未雨綢繆”,研讀文本,使用圖片、音樂、視頻等教學輔助手段,創設出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或引發學生相應情感體驗的學習氛圍。
1.音樂激趣法
音樂具有穩定情緒、激發思維的作用。好多教師喜歡在課內的朗讀和寫字時,選擇合適的輕音樂映襯,的確為課堂效果增輝。但不僅僅在課中,其實在教學導入的時候,更應該借鑒。蘇教版的每學期文本中都有幾篇歌詞或者小兒歌,如果教師進行音樂鋪墊,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時,直接播放本課歌曲,學生邊聽邊體會歌詞含義。“你聽到了什么?”學生能夠找到主人公,并能從音樂旋律中體會出文本的情感。
2.圖片增情法
耳傳不如目見。部分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環境相隔甚遠,為了達到文本的情感需要,教師可以在導入時搜集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圖片,以美圖激趣。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時,“北大荒”與學生的生活較遠,無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緊扣北大荒的秋天“美”,以音樂配圖開始導入,促使學生在圖片欣賞中直觀地感受文本的語言美。
3.猜謎激趣法
謎語短小精悍,富有童趣。教師可以圍繞文中的主要人物,出示謎語,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前氛圍。在教學《蘑菇該獎給誰》一課時,教師出示:“一頂小傘,落在林中,一旦撐開,再難收攏。”請學生美美地讀一讀這首謎語并請其他學生試著猜一猜謎底。謎語中對蘑菇的描寫初步幫助學生理解蘑菇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