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雪平
摘要:阿瑟·米勒是20世紀20年代著名戲劇家之一,他在繼承古希臘悲劇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創造出以小人物為主角,以展示社會底層人物的喜怒哀樂來揭示社會現象的現實主義戲劇,其代表作《銷售員之死》贏得托尼獎、普利策獎及紐約劇評界獎,被國際文壇稱之為阿瑟·米勒的巔峰之作,時至今日在戲劇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本文將通過對《銷售員之死》進行探討,了解阿瑟·米勒的悲劇觀,以及其對古希臘悲劇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阿瑟·米勒;《銷售員之死》;古希臘悲劇
一、從《銷售員之死》看阿瑟·米勒的悲劇觀
(一)小人物的悲劇
《銷售員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通過以兩幕劇的形式講述了年過六旬的社會底層銷售員威利·洛曼心懷“美國夢”,有著三十多年的銷售經歷,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只有兒子與工作,然而工作多年沒有出人頭地還在年邁之際被辭退,但他仍將現實生活建立在夢想之上,始終被“美國夢”所蒙蔽雙眼,最終走向自殺的道路,而他自殺則是為了有兩萬元的保險賠償,以這筆賠償費用讓兒子東山再起幫他實現這一生都沒有達成的“美國夢”。
這部充滿現實主義悲劇色彩的戲劇充分展示了阿瑟·米勒的悲劇觀,其作品主角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用小人物的生活悲劇來反映社會現實。米勒抓曾經創作戲劇的悲劇管來源于亞里士多德悲劇理論,認為悲劇主角通常都是家境優渥,但因自身性格缺陷而蘊含悲劇色彩,之后莎士比亞將普通人的悲劇融入到戲劇創作中,但都是作為不起眼的配角,而米勒的悲劇創作則是在繼承古希臘悲劇的基礎上吸取戲劇創作的精髓,為悲劇創作帶來新鮮元素,將小人物作為悲劇的主角,米勒認為社會底層人物深受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無法主宰社會,而是成為社會時代的犧牲品,盡管他們為了生存不斷掙扎,但仍猶如束縛在社會一隅的蠶蛹,雖然渴望改變現狀,但卻被命運之流裹挾席卷而無力抵抗,往往深陷泥沼中無法脫身。由此可知,米勒對于社會小人物的生存環境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將小人物的悲劇觀融入到戲劇創作中,也體現了他對“人的生態意識”的理解[1]。
(二)社會因素
從《銷售員之死》這部戲劇可以感受到阿瑟·米勒戲劇創作出表現出揭示殘酷的社會現實的悲劇觀,該戲劇主要是以美國夢為社會背景,美國夢是指當時所有移民到美國的人群都有追求自由民主與平等機會的權利,基于這一社會背景下,人人都想著能出人頭地發家致富,而是否實現美國夢也是以財富為衡量標準,《銷售員之死》中主角為威利·洛曼正是深受當時社會因素的影響,將很難實現的“美國夢”作為人生夢想,卻沒有付出努力而是一味地投機取巧,討好他人以獲得尊敬,認為金錢能換來他人的尊重,并且忽視了自身努力的重要性,因哥哥本·洛曼去非洲靠不擇手段的競爭成為百萬富翁,便以為所有成功人士都是投機者,墨守成規不愿適應市場變化進行改變,這些社會因素都是造成威利·洛曼悲劇的直接因素[2]。
米勒在創作《銷售員之死》這部戲劇中也揭示了自身的悲劇觀,認為小人物的悲劇與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如威利正處于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時期,作為銷售員應適應時代發展進行改變,才能具備更有力的競爭,但是威利年過六旬沒有創新意識,這樣固執己見注定會被優勝劣汰的社會所淘汰。由此可知,作品展現了米勒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以戲劇創作揭露社會現實,一定程度能夠引起受眾思考。
二、從《銷售員之死》看阿瑟·米勒對古希臘悲劇的繼承
(一)繼承古希臘悲劇命運觀
古希臘悲劇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慶典活動,發展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古希臘悲劇通常以神話、英雄傳說及史詩作為創作題材,具有豐富的內涵及借鑒意義,對西方文學的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影響。阿瑟·米勒戲劇創作也對古希臘悲劇進行繼承與發展,下面我們從《銷售員之死》看米勒對古希臘悲劇的繼承。
首先,米勒創作這部戲劇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命運觀。亞里士多德曾在《詩學》中表示悲劇創作的目的主要是讓受眾對劇中人物產生悲憫之心以及對命運無常的敬畏之心,在古希臘悲劇中不管是神還是人都擺脫不了命運的主宰,故此其悲劇產生主要是人與命運產生沖突,對社會背景表示批判,以及歌頌悲劇主角的高尚正義的品格精神,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想要擺脫神的語言,但最后仍造成“弒父娶母”的悲劇結果。而米勒在創作戲劇時也很好地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命運觀,展示出底層人物深受命運所擺弄的悲劇色彩,同時也揭露出當代社會所存在的殘酷現實,《銷售員之死》中威利一生都在努力工作,然而卻被辭退,他想自殺來獲得保險以作為兒子工作的資金,但仍被命運捉弄,最終都沒有擺脫失敗的人生命運[3]。
(二)繼承古希臘悲劇抗爭意識
古希臘悲劇中主角雖然擺脫不了命運的主宰,但是他們直到最后一刻都仍然與命運作斗爭,不管是人還是神,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堅持擺脫命運的束縛,如俄狄浦斯奮起抗爭設法逃離“神示”的預言,而米勒在創作《銷售員之死》這部戲劇也繼承了古希臘悲劇主角的抗爭意識,威利雖然只是社會底層人物,但他也懷有真摯的“美國夢”夢想,認為只要努力和依靠自身魅力便能獲取成功,他一直懷有這樣的信念努力工作追求夢想,想要實現美國夢讓他人喜愛、尊敬他,甚至還幻想會有無數人來他的葬禮上悼念,他懷揣著美國夢堅持與失敗的人才做抗爭,即使最后失敗自殺,仍然想著獲取保險費作為資金,供同樣擁有失敗人生的兒子完成美國夢。
可知,米勒在戲劇創作上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抗爭意識,無論是人還是神,不管有沒有受到命運的主宰,是否會走向悲劇,他們都堅持不懈地與命運做斗爭,展現出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
三、從《銷售員之死》看阿瑟·米勒對古希臘悲劇的發展
(一)揭示社會現象
古希臘悲劇是國際文壇的璀璨瑰寶,阿瑟·米勒在繼承的同時也有效地進行發展,在創作《銷售員之死》這部戲劇作品時除了繼承古希臘悲劇的經典以外,還以此為基礎進行發展與創新,在悲劇發展史上注入新鮮元素,首先,米勒在創作悲劇戲劇時超越古希臘悲劇的創作理念,揭示了殘酷的社會現象,給觀眾強烈的故事沖擊,能夠引導他們針對故事現象進行思考與反思。
古希臘悲劇中的悲劇起源通常是來源于命運,是神的旨意,悲劇主角無法擺脫神的主宰,從而導致悲劇命運,而米勒在創作悲劇時以此繼承為基礎進行發展,其作品主角所表現的悲劇色彩要更濃厚復雜,除了命運的安排以外,還揭示了當代社會殘酷現象,并且對悲劇產生的根源進行更具體、現實地探究,所表現的悲劇意義具有多層次意義,能夠引人深思。如威利所處于“美國夢”的社會背景下,通過戲劇描述展現出當時美國群眾被“美國夢”的商業文化虛幻的光暈蒙蔽,殘酷揭示出美國夢只是一個夢,幾乎沒有實現夢想的途徑,而威利被美國夢“欺騙”了一輩子,最后仍然失敗沒有實現,威利追求夢想失敗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揭示了社會現象,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4]。
(二)主角渺小真實
古希臘悲劇通常以神話、英雄傳說與史詩為題材,以神靈貴族作為主角,表現出崇高壯烈的英雄主義思想,譬如俄狄浦斯是王子,之后成為國王,而普羅米修斯也是神靈,美狄亞是太陽神赫利俄斯的素女你,同樣也是身份高貴。與古希臘悲劇中主角身份對比,米勒所創作的戲劇主角都是渺小又真實的,《銷售員之死》中威利是普通的銷售員,沒有至高的夢想與追求,僅僅為了生存而努力掙扎著,但因與社會現實息息相關,渺小的社會底層人物帶有一定的真實性,所表現出來的藝術色彩也是崇高的,米勒曾表示:“我認為普通人與帝王同樣適合于作為最崇高的悲劇的題材。”可知,米勒在繼承古希臘悲劇經典的基礎上也進行對主角與故事的深思,不是一昧地繼承古希臘悲劇的精髓,而是進行深究與創新,以小人物作為主角,同樣能展示出崇高的藝術魅力[5]。
米勒所創作的主角大多平凡渺小,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像我們普通人一樣為了生存而努力著,能夠給觀眾帶來真實感,認為主角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從而產生審美共情,加深對戲劇作品的認知與感悟。
(三)強調內心世界
此外,米勒還在繼承古希臘悲劇表現手法的基礎上打破傳統,強調以舞臺效果表現主角的內心世界,讓人物的心理表現更好地呈現給觀眾?!朵N售員之死》戲劇表演上打破常規的舞臺布景,不斷運用燈光調節與空間轉換以形成插敘表現,運用燈光呈現出現實與幻想,并讓主角在表現時行走于現實與幻覺中,從而表現并強調主角的內心世界,讓觀眾更為直觀地感受主角的情感表露[6]。
傳統的古希臘悲劇表演通常是以平直敘鋪的表現手法為基調,以旁白或對白等方式揭露主角的內心表現,而米勒是以此為基礎進行發展,通過燈光與舞臺等表現方式強調人物的內心世界,將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相結合,給觀眾帶來深刻又生動的藝術表演。
參考文獻:
[1]張桃紅,張鑫.論《推銷員之死》中景觀的悲劇維度[J].外文研究,2018,6(04):41-46+104-105.
[2]王洋.美國夢的幻滅——《推銷員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劇命運淺析[J].海外英語,2018(16):187-188.
[3]楊慧.阿瑟·米勒生態戲劇主題分析——以《推銷員之死》為例[J].四川戲劇,2018(05):64-67.
[4]鄒霞.圍城外的邊緣人:《推銷員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劇解析[J].大理大學學報,2016,1(11):34-37.
[5]段升廷.從《推銷員之死》和《薩勒姆的女巫》中透視阿瑟·米勒的悲劇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6.
[6]杜蘭蘭.阿瑟·米勒和古希臘悲劇傳統:從形式到精神——以《橋頭眺望》為例[J].雞西大學學報,2015,15(03):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