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蓮
摘要:《赫索格》是索爾·貝婁1964的一部小說,刻畫了一位苦惱的大學教授赫索格,他認為自己受到了前妻瑪德琳的背叛和折磨,苦苦思考著自己的過去,必須通過不停地寫信來保持平衡。一些批評家認為,這部小說體現了貝婁本人的厭女癥傾向。然而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女性主義運動的掀起,女性主義批評家用反傳統的視角來解讀文本,著重關注女性生活經歷與女性意識。在《赫索格》中,貝婁其實刻畫了幾位豐富生動的女性形象,特別是獨立反抗的瑪德琳,集中展示了貝婁作為一位男性作家對女性發展的關注與焦慮。應當說,從這部小說看貝婁本人對女性的態度,得出的結論應當是矛盾的復雜的,而不是完全的仇恨與厭惡。
關鍵詞:《赫索格》;索爾·貝婁;女性觀
《赫索格》聚焦于男主人公,其他女性角色通常是通過赫索格的視角來展開的,因此很多批評家都極力探討赫索格的情感、道德、危機和他與這個世界的關系。然而,小說中的四位主要女性人物:莎拉、黛西、瑪德琳和雷蒙納,他們分別是赫索格的母親,第一任妻子,前妻和情婦,她們的性格各異,形象飽滿,卻沒有獲得充分的關注。
一、母親:莎拉
莎拉盡管在赫索格十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但她在小說中是一個反復出現的女性角色,她的保護和母愛對赫索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盡管生活在貧民窟,她鼓勵自己的孩子們成為“律師,紳士,拉比(猶太學者)”,特別看重赫索格的天賦,也影響了后來赫索格的積極浪漫主義。赫索格兒時的朋友納克曼夸贊莎拉:“...但你心腸好,就像你媽媽。你媽真是個好心人。你是從她那兒得到這種好品性的。我餓了,她就給我東西吃,她幫我洗手,讓我坐在餐桌旁/這些我全記得。她是惟一善待我那個酒鬼叔叔拉維奇的人。我有時候為她祈禱”(宋兆霖 159)。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莎拉不僅是在自己的家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也將善良和愛奉獻給其他人,散發出人性的光輝和力量。此外,莎拉在赫索格的父親遭到搶劫受挫后發揮了她積極的女性力量,果斷地給出建議,帶領家人堅持下去。因此相比之下,一無所成頹廢失意的父親反而是失敗的,這一點顛覆了西方傳統權威的父親形象,也體現了貝婁對女性力量的肯定。
二、第一任妻子:黛西
總的來說,赫索格對黛西的態度是矛盾的、復雜的:一方面,他需要黛西的照顧,將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另一方面,他苦于忍受這位傳統的、普通的猶太妻子,并最終因為厭倦而離開了她。在一定程度上,黛西和莎拉一樣,扮演著傳統猶太家庭婦女的角色,在背后默默奉獻,幫助赫索格完成學術研究創造了有利的家庭環境。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起赫索格的無序和雜亂,黛西的秩序是十分有意義的,離開了黛西,赫索格的生活完全亂了套,足以見得其薄弱的生活自理能力。
從男性視角看,黛西如同母親莎拉一樣,是一個不自主的、符合社會期望的女性角色,但她在婚姻中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貝婁也肯定了她的勤勞、理性。赫索格因為厭倦了黛西,認為她沒有主見而與她離婚,而后他又因為瑪德琳太有主見,失去了對她的控制和優越感而十分痛苦,這種矛盾的心理,體現了貝婁對于女性成長的煩惱和不適應。
三、前妻:瑪德琳
相比起黛西,瑪德琳是一位更智慧更具有吸引力的女性。小說的中心是赫索格受到瑪德琳的背叛,瑪德琳也是女性角色中的中心人物,因此通過赫索格和瑪德琳的關系來探討貝婁的女性觀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有些評論家,如萊斯利·菲德勒、約翰·克萊頓認為瑪德琳是一個不可信的女性,內心淤積著怨恨和不滿,其實這是由于小說的敘述角度造成的。而通過細讀文本可以發現,格斯貝奇并不像赫索格描繪的那么邪惡不堪,相比起赫索格,他甚至是一位更稱職關愛的丈夫、更溫和體貼的父親,照顧和陪伴自己的兒子。正是由于這一點,盡管他并沒有赫索格的學術成就,身體上也有殘疾,但他贏得了瑪德琳的芳心。
最后,赫索格目睹了格斯貝奇給自己的女兒洗澡一幕:“格斯貝奇說話帶有權威性,但是充滿深情,帶著抱怨的微笑...他溫柔地給她洗著”(宋兆霖 301)。這證明了赫索格之前的誤解,事實上女兒瓊妮并沒有受到虐待,反而被照顧得不錯,她親口告訴赫索格她喜歡格赫貝奇,認為他很有趣。赫索格一直堅持認為自己盡到了家庭責任,為瑪德琳幾乎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比如買房子、刷屋子、修窗戶等等,但抱怨瑪德琳對于家庭事務的疏忽,導致家里凌亂發出臭味,理所當然地認為家庭才應該是瑪德琳的核心,家務也是瑪德琳作為妻子的天職。如今,瑪德琳與格斯貝奇在一起十分和諧,格斯貝奇欣賞她寫的詩歌,懂得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承認她的重要性和追求。經過這一切,赫索格才開始慢慢理解和尊重瑪德琳,走出憎恨也解放了自己,不再像“瘋子”一樣給別人寫信,回歸了真實與平靜。貝婁筆下的瑪德琳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努力,追求自己的愛情、獨立的人格,將瑪德琳塑造成一個典型的新女性。此外從這里可以看出,赫索格的敘述語調發生了變化,瓊恩是否被虐待這件事情也前后沖突了,赫索格之前對瑪德琳的敘述就有了不可靠的嫌疑。索爾·貝婁是一位典型的男性作家,面對女性的變化和成長,他不可能完全支持與肯定,因此只能以男性角色為主線,側面描寫女性對于獨立和權利的追求,同時表達了自己的思考和焦慮,也表現出了對女性人物的既愛又恨、既歡迎又抵制的復雜矛盾態度。
四、情婦:雷蒙娜
小說中的第四位主要女性人物雷蒙娜,結合了傳統猶太妻子的善良溫柔、奉獻精神和新女性的美麗性感、獨立自主。她身材不高但勻稱豐滿,事業成功生活獨立,受過良好教育,身上散發出外國情調,她的美麗性感深深地吸引著赫索格(宋兆霖18)。
在小說的結尾,赫索格打掃干凈了房子,準備了晚餐,平靜地等待著雷蒙娜的來訪。就如雷蒙娜往常做的那樣,他采摘了一些花朵,并打算點一些蠟燭。但是他明確告訴自己的兄弟,他不會娶她,也將不會娶其他女性。同樣,赫索格對雷蒙娜的態度是既欣賞又拒絕的,他欣賞她豐富的品質,但又不想失去自己的自由和權威地位。很明顯,赫索格不確定她能不能成為一位溫順的妻子,不確定婚后她在家庭中是否能夠屈服于自己的權威,能否符合自己的父權意識形態。但事實上這對于雷蒙娜來說并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她不再像傳統的女性那樣,必須依附于男性,否則完全沒有生存的能力和空間,反而選擇權其實在她自己手上。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二戰后的美國經濟發展迅速,女性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女性主義已經成為了一股不可阻擋之勢。貝婁的女性觀起源于根深蒂固的男權文化,在西方文化和文學書寫中,女性的形象被粗暴地劃分為“天使”或“妖婦”,那些試圖打破傳統,追求獨立和教育的女性,是不為主流社會所接納的。女性意識的覺醒也引起了貝婁的關注和思考,但是他無力阻攔也無法全盤接受,因此表現出了矛盾的態度。
以上對小說中四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分析,遵從了貝婁在敘述時以赫索格為中心式人物的做法。盡管女性角色的身份和定義都是由男主人公決定的(母親,妻子和情人),但這符合貝婁作為一位男性作家的寫作傳統。經過分析發現,赫索格與女性人物的關系,以及貝婁本人對女性的態度不能簡單地一邊倒,即片面地總結為厭女癥。就《赫索格》而言,他的態度是矛盾復雜的,這反映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女性主義運動和傳統男權社會的相互抗爭和影響。貝婁筆下的女性形象是十分豐富的,從不同側面體現了貝婁對男權社會傳統下女性覺醒、男女關系的認識,對男性地位反思和擔憂的同時,也對女性的發展表現出了關注和理解。
參考文獻:
[1]紀琳.論索爾·貝婁女性觀的演進[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2]喬國強.新世紀美國貝婁研究概述[J].當代外國文學,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