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旭
郭亞培,一個土生土長的河南農民,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里,憑著自己不懈地努力,成立平頂山綠禾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躍成為2014年全國糧食先進個人,躋身全國300名“種糧大戶”行列。談起郭亞培的創業史,他道出了自己的新型職業農民“四夢”。
南下打工盼著“淘金夢”
1997年,家住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長橋鎮東長橋村的郭亞培,由于家里窮,初中畢業后就隨著“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打工潮,懷著“淘金夢”,南下深圳、東莞等地,開始了長達6年的打工生涯。在那里,他干過搬運工、做過泥瓦匠、當過調車員,一年四季起早貪黑、實干苦干,為的是能多掙點辛苦錢。
2003年春節前,思鄉心切的他下定決心,卷起鋪蓋,毅然離開繁華的城市,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他把打工掙來的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作為本錢,租賃一個緊靠省道公路的門面房,開了個超市;一部分作為土地租金,從在外打工的鄉鄰手中租種了60畝地,和他的父輩一樣,繼續與黃土地打起了交道。
政策利好迎來“發展夢”
郭亞培能靠種地走上致富路,除了他具有踏實肯干、吃苦耐勞的精神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趕上了好時候,趕上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2003年,郭亞培開始租種土地,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接連為“三農”帶來好政策,極大增強了他的信心和勇氣。
2003年,郭亞培租種60畝土地種植小麥和玉米,2004年增至100畝,后來土地流轉面積不斷增加,到2010年增至1000畝以上,再后來的四年每年都在1300畝左右。
受益于政府的農機補貼政策,郭亞培投入60多萬元,購置了拖拉機、收割機等十多臺農業機械。同時,郟縣也出臺了鼓勵土地流轉的政策。僅2011年,郭亞培就得到縣政府扶持土地流轉資金9.7萬元,還有各種“三噴一防”補助金、良種補貼資金等,這些補貼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他的種糧成本。如今,水利、供電、道路等基礎條件好了,農業機械化程度高了,加上糧食收購保護價以及職能部門及時的技術指導和幫助,現在郭亞培種地比在外打工“淘金”清閑自在多了。
科學種田闖出“致富夢”
郭亞培認為,種地不是不掙錢,規模化、科學化種植肯定能掙大錢。在科學種田上,郭亞培不惜投入,他積極參加縣里組織的各種農業技術培訓,大力推廣使用農業技術部門引進的測土配方施肥、滴水灌溉等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還推行秸稈還田,積極使用生物綜合防治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治。
2006—2013年,郭亞培每年靠種糧食的純收入不下40萬元。2014年,他的1300畝土地夏、秋畝產均達500公斤以上,當年實現純收入100多萬元。在種好傳統小麥、玉米糧食作物的基礎上,從2013年開始,郭亞培又大膽引進黑小麥、綠小麥、旱稻、黑花生等糧食新品種,并積極向糧食深加工產業發展。他成立了平頂山市綠禾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注冊了“汝河灣”商標,立足健康、綠色生產理念,利用河灘荒地大力發展無公害高端水果種植及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
目前,郭亞培公司流轉的土地已達2200多畝,現有各類農業種植機械65臺(套)。公司按照“基地+農戶+科技服務”的經營模式,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實行“五統一”種植模式。農產品已由原來單一的普通小麥,發展到現在的黑小麥、綠小麥、黑大米、黑小米、黑花生等8個系列20多個品種。
郭亞培的公司也已發展成為集綠色農副產品生產、深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014年12月,公司被平頂山市政府授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郭亞培更成為平頂山市唯一的“全國種糧大戶”。
觀光農業滋潤“增收夢”
走進位于東長橋村西邊的汝河灣,只見綠樹蔥蘢、鳥語花香,五黑雞在果樹下奔跑覓食,笨鵝引吭高歌。這里原來只是一片荒涼的河灘地,村民平時種一些花生和普通小麥,收益很差。2012年,郭亞培以每畝800元的高價流轉了650畝土地,用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土地流轉下來了,郭亞培并沒有馬上開始種植,而是立即對土壤進行改良,他采取測土配方的方法,在土壤中添加有機菌肥,改良土壤結構,并采取林下立體種植及養殖方法,讓土地實現最大效益化。
目前,郭亞培已建成集休閑、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莊園,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85人,年產優質高檔水果300多噸,帶動果農增加收入1100萬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增加產值1800萬元。公司年加工各類谷物150余噸,產值750余萬元,利潤24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9個行政村120余戶農民增收致富。
談起將來的發展思路,郭亞培信心十足:“有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再加上自己的實干,俺們農民的日子一定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