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文靜
東部的田野,是遠近聞名的糧倉;西部的牧場,長滿了畜牧業發展的“希望”;南邊一座座整齊的農家別墅錯落有致;北邊美麗的鄉村游人如織……回望2018年的發展之路,青海大地處處升騰著生機與希望。
從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到推動鄉村振興區域布局;從強化鄉村振興產業支撐,到拓寬實現生活富裕渠道;從建設幸福宜居新家園,到推進鄉風文明大行動,青海省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新的歷史節點上,踏出了鄉村振興的鏗鏘足音。
加強組織領導,筑牢鄉村振興新機制
2018年年初,青海省委、省政府從省情和鄉村實際出發,制定出臺了《關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并制定印發了《2018年全省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工作責任分工方案》。兩份文件的背后,彰顯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高度”。走好強化頂層設計的第一步,緊接著,就是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落實省級負總責,市(州)、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成為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
2018年3月21日,西寧市湟中縣共和鎮蘇爾吉村的謝長青家里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西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宣講干部宋晉輝和劉衛峰將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精神“送”到他的家里來了。
數據顯示,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后,青海省委省政府抽調省、市(州)、縣(區)、鄉(鎮)四級干部近14000名,深入基層開展“兩講三促”百日活動,重點宣傳解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一方面,是開展政策宣傳;另一方面,是科學編制規劃。隨著《青海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編制工作的開展,全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及各市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也開始制定起來了。
全省各地將村黨支部班子建設放在首位,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提高戰斗力,繼續推進農牧區“三基”建設,基層黨組織發揮主體作用,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啟動實施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力爭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體經濟“零收入”村。
2018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明確“州級清零工程啟動資金”共計2.5億元,295個行政村全部落實60萬元以上的村級產業發展資金,以發展特色產業為重點,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發揮集體經濟發展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推動產業融合,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推進鄉村振興,首要切入點就是“產業興旺”。“推動鄉村產業融合,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成為青海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拉格日村,當地牧民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新道路。澤庫縣更是從“拉格日”模式中獲得“靈感”,提出堅定不移走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路子。
在青海,除了縱向延長產業鏈外,橫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之勢也格外引人注目。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家園變公園,牧區變景區。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邊麻溝村是青海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樣板區”。這個集田園景觀、森林資源和地域藏鄉風情為一體的小村子,通過將土地流轉與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融合起來,成功打造了“邊麻溝花海農莊”。
海南州緊緊圍繞加快推進現代生態農牧業建設的任務和構建“三大產業經濟帶”總體布局,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產業扶貧工作,突出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牦牛、藏羊、青稞、油菜、冷水魚、牦牛奶、枸杞“七大”產業聯盟,提速農牧業轉型升級。
實現全面進步,建設生態宜居新家園
“以前總盼著過城里人的生活,沒想到現在,我們村里的條件這么好!”走進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通村水泥路平坦寬敞,家家戶戶門前屋后干凈整潔,“美麗鄉村”四個字已經成為村民們實實在在看得見的新變化。班彥村不僅僅是村容村貌的變化,在這個小小的村子里,有著一套自己的規矩,每戶每天都要打掃衛生,并把垃圾統一倒到指定的垃圾收集點,按照本村的衛生評比制度,每年都會評選表彰40戶“五星級文明戶”。村里還成立了保潔工作隊,保潔員每天對生活垃圾進行統一收集,每周由垃圾清運車運送垃圾到填埋場進行處理。
2018年,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深入開展全域環境整治行動,改善人居環境。集中治理垃圾污水亂倒、生活農機具亂堆亂放、亂搭亂建等突出問題。發揮黨員干部和群眾主體作用,形成了全民參與全域環境整治的局面。在海晏縣哈勒景蒙古族鄉,各村實行環境衛生包保責任制,黨員干部自愿帶頭認領責任區,亮身份,作承諾,率先抓好自家房前屋后、左鄰右舍的環境衛生,還帶動群眾積極參與到環境衛生包保責任制中來。
前不久,家住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峽門鎮峽門村的白才旦家里迎來了一件大喜事:他的兒子結婚了。在文明新鄉風的影響下,他們一不請婚慶司儀,二不盲目攀比。在結婚當天,請駐村“第一書記”主持婚禮,婚宴酒席平均下來每桌不到六百元。這樣的改變絕非偶然。為樹立文明新鄉風,2018年4月,民和縣印發了《關于在全縣開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工作的實施方案》,并在中川鄉向陽村率先開展試點,成立“向陽村紅白理事會”,通過村民議事,制定規范了《婚事新辦新風新規》《喪事簡辦新風新規》,對全村紅白辦事涉及的禮金、規模、檔次、流程等作出了規定,并制定了相應的約束條款。
得益于“文明鄉風”的“吹拂”,一個個“美麗鄉村”正加快建設。生態宜居是鄉村人居環境的寫照,文明更是一抹靚麗的底色。如今的青海省,已經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闖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