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晉燕
摘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的錯位,內容與形式的錯位、感受與理解的錯位等一系列錯位現象,都是由于我們對語感的性質、功能以及如何培養等缺乏一定認識的結果,基于種種現象的層出不窮,我國的教育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改革。新版語文教學大綱第一次把“培養語感”列入教學目標,這反映出我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把培養語感規定為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之一,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并且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注意情感體驗,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本文將重點分析語感的內涵、生成機制及如何培養。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感內涵,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語感;內涵;生成機制
20世紀90年代語文教學界才逐步興起語感研究熱潮,一些專家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才致力于這一荒原的開發,語感培養對于學生形成基本語文素養具有很高的研究意義,也對語文教學改革有現實應用意義。所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開展語文教學首先要進行創新課堂教學觀念,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內涵。為此我對語感及語感教學進行研究,目的一是為了讓更多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語感和語感教學;二是為語文教學提高效率尋找一條可行之道。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探討語感的定義以及語感的功能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語感的定義
從夏丐尊和葉圣陶先生倡導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感訓練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了,語感和語感教學一直受到語文教育學者和廣大一線教師的廣泛關注。縱觀起來,研究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語感的內涵:
其一,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定義,語感是對文字的靈敏度。
其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定義,語感屬于對語言的自覺判斷,是一種心智技能。
其三,從哲學的角度來定義,如王尚文在專著《語感論》中指出:“語感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是半意識的言語能力。”
其四,從美學的角度定義,在語言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對語言文字的靈敏的審美感知能力。
以上諸說分別從不同角度來描述、分析、探討語感,而上述四個范疇的劃分亦非絕對。雖眾說不一,但從研究發展的趨勢來看,從現象的描述逐漸走向了對其內部心理機制地探索,一步一步接近了語感的本質。筆者綜合各種觀點,膚淺的認為語感屬于直覺思維進行言語活動的語文能力,是一種由語言文字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的綜合體;是對語言文字理解、生成、監控全過程的高度濃縮。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引導和幫助,逐步幫助學生構建科學完善的心理機制,拓展學生的直覺思維,增強學生的知識有效應用。
二、語感的功能
(一)理解功能
所謂理解功能,是指主體在聽讀過程中,不需要思維的參與,就能迅速地理解言語對象的字面意義,更能捕捉言語對象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旨。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生成功能
所謂生成功能,是指在某一語境中,言語主體能夠自覺生成一整套遣詞造句的模式,使人一說就順,一寫就通,形成一種整體把握的傾向。
(三)監控功能
所謂監控功能,是指語感能夠準確把握文學作品的優和劣,以及語言文字在運用中的準確和偏差,同時對自己的言語在說出或寫出時,發掘有不妥帖的地方,還會自我修正。所以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與組織作用,并不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更好的知識探討,教師予以幫助,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語感的培養
語感是在語文實踐、生活中獲取生活經驗、思想情感、語文知識等因素的基礎上形成的。語感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別。語文教學就是要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高層次的語感。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和引導,逐步增強學生的語感能力: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要獲得真切的語感就要把眼前的身邊的言語文字與已有的經驗相結合,不斷地活化直接經驗或是間接經驗。例如:學習《煙臺的海》這篇文章,引領學生理解“撲”,教師便可以應用多媒體播放《動物世界》視頻,成群結隊的雄獅霸氣捕食時的情景。通過創設情境,將課堂與生活“鏈接”,生動的幫助學生體會到了冬天海的巨浪拍打堤岸的蔚為壯觀和氣勢磅礴。所以教師應當有效應用新媒體技術,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課程標準要求,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
(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熟讀才能夠背誦,背誦才能夠加強語言知識的有效理解和吸收。所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感,教師首先要創新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先進行熟讀背誦,從而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相關探究表明,背誦能夠增強語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領悟文章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語文教材中有眾多優秀的文章和片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文段閱讀和分析,使學生了解到不同的修辭方法以及寫作技巧,在潛移默化的閱讀與背誦中逐步提高學生的知識吸收能力。通過一定時間的背誦與閱讀練習,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感水平,學生也能夠更好的理解相關知識點,增強綜合素養。
(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語感作為一種能力,是在語言實踐中習得并逐漸培養起來的。一方面,教師要以現有的教材為例子,一邊傳授必要的詞語知識、構段知識、文體知識、表達知識等,一邊在閱讀的情境中帶領學生揣摩推敲、邊析邊悟,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另一方面,應當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各類活動比如演講比賽、課本劇表演、寫讀后感等,努力做到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感是一項能力也是一項習慣,應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夠完成的。所以教師必須要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有效引導和幫助,切實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語感學習熱情。盡管語感的存在無法完全用語言表達,發展機制也很難言說。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時時有語感,相信隨著語感研究地不斷深入,語感培養實踐的日益豐富,傳統的語感培養理論與實踐精髓在現實的土壤中結出碩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呢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杜草甬,等.夏丐尊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116.
[3]伊道恩,李中立.論語感及語文教學對語感形成的作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3,8(8):45.
[4]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0.
[5]萬明華.語感能力與語法教學[M].中國語文,1991(4).
[6]葉圣陶論創作·寫作漫談[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7]呂叔湘.學習語法與培養語感[J].語文學習,1985(1).
[8]陳金明.現代圖式理論與語感教學策略[J].新世紀中學語文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66.
[9]賈植芳,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巴金專集(1)[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46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