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困境未成年人作為社會弱勢群體,需要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特別是需要政府部門和各種社會力量聯合建立、健全救助機制。筆者擬以貴州省×縣對困境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實踐為經驗素材,對與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訪談調查,對典型鄉鎮、學校等進行實地調研,對現有的救助方式進行思考,探討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的現行運作機制及其缺陷,并在總結反思現行救助機制的基礎上,提出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機制創新的路徑。
關鍵詞: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D6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052-02
作者簡介:張偉(1988-),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凱里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理論與應用。
一、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現狀
本課題的調研地選取貴州省×縣,所以在闡述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中,主要是以×縣相關部門的工作開展情況為例。
(一)民政部門的救助現狀
×縣民政局開展了一些關于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救助工作領導小小組,強化領導,明確權責;二是出臺相關救助政策,研究制定了《×縣民政局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救助實施方案》。三是認真開展全面排查。在對困境未成年人開展救助過程中,將符合條件的困境未成年人納入城鄉低保,而且是享受低保中的最高保額。除了低保救助以外,還采取了臨時救助和醫療救助。
(二)教育部門的救助現狀
縣教育局已建立貧困生數據庫,針對貧困生給予經濟資助,高中是每人1500元/年的助學金,覆蓋率百分之六十左右。鄉鎮及以下的小學和初中全員享受營養餐。縣里面的公立學校除干部子女之外的學生享受。寄宿生生活費小學每人1000元/年,初中是每人1300元/年,午飯和晚飯4元/餐,中央和省財政各出一半,學生吃飯花費之外剩余的錢返還給學生,不住宿的學生不享受寄宿生生活費。幼兒園針對特困的兒童每人有500元/年的資助金,中央和省財政補貼各一半,但是名額很少,覆蓋率比較低。
(三)團委的救助現狀
團委的角色主要是作為服務對象與社會資源的聯結者,主要幫扶形式是基金、助學金等物資方面。在思想教育方面,主要由校團委負責在相應的節日開展主題活動,進行社會價值觀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四)婦聯的救助現狀
婦聯的幫扶主要是開展一些慰問活動,捐贈物資,相應的經費由本部門出,沒有相應撥款。在一些特定的節日,對于特困人員的慰問活動,比如在過年的時候對困難家庭每戶發放500元。婦聯在促進婦女就業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勵婦女創業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婦女的就業和家庭收入問題,對于困境未成年人問題的解決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二、困境未成年人救助存在的問題
(一)救助措施較為單一
結合上述的各相關部門的救助措施來看,救助措施的重點仍然停留在生活性和安全性救助層面,如低保、救助金、救濟糧等方式的救助。不可否認,物資方面的救助是必要的,但是情感關愛、發展性救助不可偏廢。另外,針對不同種類的困境未成年人群體采取的救助措施卻是千篇一律的,這也難以滿足不同困境未成年人群體的不同需求。
(二)部門聯動機制不健全
各相關部門在對困境未成年人實施救助的過程中,大多是“各自為政”,并沒有真正做到目標統一、行動協調。對困境未成年人的救助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沒有哪一個部門可以單獨完成。部門之間在缺乏合作和溝通的情況下各自單獨的開展工作,往往會事倍功半,很難切實起到救助效果,甚至會出現各部門間的推諉、扯皮現象。
(三)缺乏效果評估機制
通過對各相關政府部門、鄉鎮社會事務辦、學校的調查發現,救助主體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對困境未成年人的調查統計、制定救助計劃和具體措施的執行方面,缺乏對于具體救助措施效果的評估。沒有一個具體的效果評估機制最終也會導致重視執行、忽視成效的結果。
(四)受助對象的主體性被忽視
在傳統農村社會,未成年人被看做是成年人或者說監護人的“附屬物”,忽視了其主體性。無論是行政部門、教育機構、社會組織,在對困境未成年人實施救助的過程中扮演的都只是資源傳遞者、溝通者和協調者的角色,而不能取代困境未成年人的主體性地位。但是在具體的救助過程中,受助對象的利益訴求、需求結構等沒有得到重視。
(五)社會參與度較低
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單純依靠行政部門、教育機構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需要困境未成年人所在的農村社區的支持,通過鄰里、親屬等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物質和情感方面的支持,建立起困境未成年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另一方面也需要發動志愿者、社會愛心人士的力量,相關部門充當社會資源的聯結者,將社會力量與困境未成年人對接。
三、黔東南州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機制創新
(一)豐富救助措施,“輸血”、“造血”并重
首先,困境未成年人的家庭往往都是貧窮的,這需要物質性的救助,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這一方面就需要低保、救濟金、救濟糧等措施的保障。
其次,針對困境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缺乏自信、內向孤僻、認識偏差等問題,就需要采取發展性救助、提升性救助的方式,例如通過學校少年宮等載體,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文藝競賽、生存體驗、素質拓展、科學實踐等專題活動,積極引導困境未成年人積極參與,在活動中融入集體,樹立自信,自強自立。
再次,針對困境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并配以專業的咨詢師,培育地方社工組織、社工機構,讓社工組織、社工機構參與到困境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預中。
第四,針對普遍存在的留守問題,可以通過對其父母創業就業的幫扶、致富項目的引進等措施,讓其父母在本地就業,從根源上預防困境未成年人的產生。
(二)建立健全多部門縱向、橫向聯動機制
困境未成年人救助這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參與,特別是各相關部門的合力推進。部門之間在缺乏合作和溝通的情況下各自單獨的開展工作,往往會事倍功半,很難切實起到救助效果,甚至會出現各部門間的推諉、扯皮現象。所以,建立多部門協作的制度安排、成立有多部門組成的救助機構是必要的。各相關部門可以把各自與困境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科室組織起來,成立綜合救助機構,并建立起相關的組織協調制度、規定、規范,這樣可以形成合力,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強化內生性組織建設
農村內生性組織是指社區共同體基于血緣、地緣、宗教、文化以及鄰里關系等原生性情感而形成的鄉村組織。在對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的過程中,應當將內生性組織建設視為救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提升社區的組織化水平,來實現困境未成人群體與資源主體之間的直接對接,進而避免和減少中間環節對救助過程的過度介入和干預。困境未成年人可以從鄰里、親屬關系中獲得情感支持,并且這種情感支持是長期的、延續的,農村內生性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可以為預防和解決困境未成年人問題提供后盾保障。
(四)社工的“嵌入性發展”
社會工作者嵌入社區組織、嵌入學校、嵌入行政部門,是一種“嵌入性發展”。社工介入困境未成年人的救助,一方面可以減輕行政部門的負擔,為具體救助措施的制定和執行提供可行性建議,另一方面社工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可以更好地解決困境未成年人的情感和心理問題。香港早在2000年開始全面推行“一校一社工”模式,社工在幫助困境未成年人建立自信心、正面的自我形象、成就感、解決問題的能力、抗逆能力、正面人生目標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五)關注困境未成年人主體性
在傳統農村社會,未成年人被看做是成年人或者說監護人的“附屬物”,忽視了其主體性。從困境未成年人個體層面來看,對困境未成年的救助工作應突出困境未成年人的主體性地位,堅持以困境未成年人為本。通過主體性重建,使困境未成年人在相關救助措施的決策、實施過程與過程參與中能夠充分表達其所是、所為、所愿、所思和所信,成為救助項目的決策者、執行者、參與者和最終受益者。
[ 參 考 文 獻 ]
[1]李文祥,鄭樹柏.社會工作介入與農村扶貧模式創新:基于中國村寨扶貧實踐的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3(4).
[2]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