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成年人代表著一國未來發展生力軍的基本力量,其道德水平及綜合能力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未成年犯罪歷來是關注度極高的社會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發展與改革的深入,受多元化價值觀沖擊影響,未成年犯罪率呈現提升的勢頭,且其中手段殘忍、形式荒謬的犯罪案件屢見不鮮,已經對社會穩定及未來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要想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提高其道德修養與法律素質,就必須準確分析未成年犯罪的基本現狀,在此基礎上挖掘其內在原因,力求為這一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思路。
關鍵詞:未成年犯罪;社會問題;現狀分析;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136-01
作者簡介:呂堰(1992-),女,漢族,浙江永康人,本科,永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研究方向:未成年人刑事犯罪。
一、我國未成年犯罪的現狀分析
(一)呈現出團伙犯罪的趨勢
未成年人受限于其心智水平及社會經驗的不足,且在面臨從未接觸過的犯罪情形時常常存在畏縮、膽怯的情緒,很難通過獨立行為完成犯罪,因此在犯罪中呈現出“抱團”的情況,以此來“壯膽”,增加犯罪的成功率;同時,由于未成年人在心理特點上極不成熟缺乏獨立的理性思考與判斷能力,因此受他人尤其是同齡人的煽動及蠱惑影響程度較深,其多“三五成群”,甚至是形成多達幾十人的“小團伙”,通過粗糙但已經可覓雛形的分工,互相“協助”,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犯罪的阻礙因素,也在客觀上增加了其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二)犯罪低齡化、沖動化
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精神文化的豐富使得未成年人相對于以往,較為提前地進入發育新階段,其接觸社會上良莠不齊的思想影響年齡也相對提前。總體來看,近年來未成年犯罪的平均年齡與之前相比普遍下降了二到三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具有重大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如故意殺人、搶劫、強奸等的犯罪主體中未成年的數量逐漸增多。其實多數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明顯的沖動化、“意氣用事”的也增多,其對于法律法規犯罪結果缺乏理性的認識,因此在犯罪過程中往往不計手段。
(三)未成年犯罪類型較為集中
未成年人通常不具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且由于其處于易受環境及同齡人影響而產生獵奇、攀比心理的時期,因此,以財產為犯罪客體的犯罪歷來在未成年犯罪中占有重要比重,其中,搶劫、盜竊犯罪最為突出,且其比重與近年來未成年犯罪比率的增長呈現同步性的態勢。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侵占財產的犯罪類型,搶劫在未成年犯罪中極為多發,多數未成年人僅以粗暴奪得財物為目標,卻完全忽視了其背后極為惡劣的社會危害性。
二、我國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心理原因
通常來看,犯罪行為的發生一定是基于犯罪主體的某一特定心理,未成年犯罪也是如此。由于其心智及社會經驗的不成熟,因此支配其犯罪行為的心理也具有較為突出的特點∶
1.較差的自我調節能力容易誘發犯罪
未成年人受限于自身的心理年齡,且對于社會情況知之甚少,因此自我減壓、自我調節的能力較低,很難以積極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外界施加的壓力。尤其對于中學時期的未成年人來說,其正處于心理變化幅度極大的青春期,且直面中高考此類大型考試的學習壓力,而教師、家長等學生直接接觸的成年人往往因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其自我調節能力的缺失,這極易導致其自我封閉的情緒萌芽。在無法從成年人處得到深入內心的引導時,其就會試圖與同齡階段的伙伴“抱團”,試圖釋放自己的壓力,同時刻意去追求“刺激”而緩解壓力的沖擊,做出校園暴力、破壞財物等危害性行為,并逐漸演變成未成年犯罪。
2.易受外界環境因素干擾
未成年心理尚不成熟,其渴望接觸世界、了解世界,但又缺乏對于是非的準確判斷能力,容易受良莠不齊的環境因素干擾,集中表現為因外界瑣事而產生的大幅度的心理變動、易受同齡人影響做出模仿性犯罪行為、容易誤對犯罪行為做出“新奇”“潮流”的判斷。
(二)相關教育的缺位
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法律法規及道德修養的教育直接影響到其有效抵制犯罪行為、端正行為態度的選擇。但在實際教育中,由于過于重視學習成績,教師、家長常常會忽視其道德品格的塑造,以成績為單一標準評價未成年人,而忽視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作用,這就為未成年人道德修養的缺失埋下隱患。同時,法律法規教育在未成年教育階段普及程度及力度存在不足,不能落實法律法規的引導作用,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因“不知法”“不懂法”而產生犯罪行為。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社會的開放程度日益提高,這為充實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創造了便利條件。但必須注意的是,一些西方腐朽思想的文化產品也充斥在社會中魚目混珠,其對于缺乏獨立思考與準確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其中的暴力、血腥、犯罪等不良情形極易成為未成年人模仿的對象,在追求好奇的心理驅動下,未成年人很容易被社會上的“有心人”利用,成為做出違法犯罪行為的主體。
三、結束語
綜上,未成年人犯罪現象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各方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要認識到其原因的復雜性,密切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動態及教師、家長、學校環境等具體情況,力求形成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和諧合力。
[ 參 考 文 獻 ]
[1]劉芮岐.淺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其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3):185-187.
[2]王玉成.淺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網絡誘因[J].現代交際,2016(5):44-45.
[3]周明紅.社區矯正在防控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必要性研究——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未成年人犯罪現狀為視角[J].法制博覽,2016(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