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芝 郭萍
【摘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依據當前的時代特點和我國發展的實際,在繼承黨中央歷代領導集體關于文化建設思想的基礎上,圍繞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奮斗目標,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
【關鍵詞】? 習近平 文化建設 新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繼承黨中央歷代領導集體關于文化建設思想的基礎上,圍繞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新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導向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系列重要講話突出強調了文化的意識形態導向,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1.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突出強調了文化的意識形態導向
意識形態就像是方向盤,決定著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只有牢固樹立具有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才能使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實現自身政權的鞏固與壯大。
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突出強調了文化的意識形態導向。習近平同志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用“極端重要”來強調意識形態工作,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這是對意識形態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新闡述,是黨對意識形態工作認識上的升華和理論上的創新。他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旗幟鮮明、大張旗鼓講馬克思主義、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共產主義,旗幟鮮明、大張旗鼓講黨的性質、講黨的宗旨、講黨的傳統、講黨的作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才能更好鞏固和發展主流意識形態,不斷堅定廣大干部群眾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發揮文化主旋律、主心骨的作用,不斷提升黨、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2.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突出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為了誰”的問題,揭示了文化建設的價值導向,是一個根本性問題。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以民為本的文化建設思想,提出并突出強調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這是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思想的新發展,包括努力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標、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等方面的內容。
習近平同志早在2013年的講話中就指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這個論述首次比較全面地揭示了這個工作導向的內涵。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強調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此后,習近平同志在一些重要的講話中,把“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改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樹立”改為“堅持”,強調文化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深化和拓展了黨的文化建設思想,反映了他對文化建設要服務、教育人民群眾的清醒認識。
二、習近平治國文化建設思想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舉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系列重要講話明確了堅定文化自信,并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舉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要想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心,并在各國之間的競爭中保持長久的競爭力,必須確立一個能夠反映大多數人意志的、極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強大向心力的價值觀念。近年來,習近平同志集中強調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他指出“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他還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也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簡潔的二十四個字,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凝結著華夏各族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凝魂聚氣,激發全社會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突出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的價值自覺和價值自信。
2.大力推動文化創新
習近平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文化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也體現著國家、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哲學社會科學是文化中最基礎、最根本的部分,建設文化強國,迫切需要更好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習近平指出,要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
推動文化創新離不開網絡。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發表個人見解等重要工具和渠道,網絡已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方方面面。因此,習近平同志提出要高度重視網絡文化建設。他指出,“中國愿通過互聯網推動世界優秀文化交流互鑒,讓各國人民了解中華優秀文化,讓中國人民了解各國優秀文化,促進人類文明進步”。這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打造“互聯網+”文化,創新文化交流平臺,這一方面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舞臺提供了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為我們學習他國的優秀文化也提供了巨大便利,助力文化創新。
也要看到,網絡空間也是輿論斗爭的主戰場。習近平提出,要用好互聯網,繁榮發展網絡文化,運用網絡傳播規律,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應民意的作用,牢牢堅持輿論正確導向,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建設網絡良好生態。
3.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縱觀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都是對既有的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習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離開了傳統文化的滋養,那么這個國家就會像是無根的浮萍,隨波逐流、無依無靠。
習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要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尤其是強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做好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根據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那些仍具有時代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表現形式進行改造,在繼承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同時使其具有當代人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現代表達形式,從而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這里,習近平非常關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在應該以什么樣的視角看待傳統文化,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等問題上進行了創新回答。
4.融合吸收世界文化
習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部世界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史。各國的文化都是在相互交流中不斷發展繁榮的。他指出,“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謙虛是我們的美德,我們要虛心學習世界各國先進的文化建設經驗,不斷創新,永葆我國文化建設的生機活力。
世界文明瑰寶比比皆是,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博采世界各國文明之長,借鑒其有益文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功能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功能。
1.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拓展了文化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支撐作用
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文化對一個民族的強大起著決定性作用,可以說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沒有根的民族。
一方面,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五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鑄就了中華民族持久而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我們當前全面推進改革和進一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不竭動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
另一方面,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意味著強大的物質力量,更意味著強大的精神力量。縱觀人類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其背后必然有文化的支撐和積極引領,其人民精神世界是豐富的,且充滿了正能量。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2.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拓展了文化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引領作用
習近平指出,“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他還指出“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
從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到建黨95周年七一講話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再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些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將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
3.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拓展了文化對塑造國家形象、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傳播媒介作用
在當前國際輿論“西強我弱”的總體格局下,要向世界展現一個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必須提高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的傳播媒介作用。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非常關注對外宣傳工作的發展,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講好中國故事”“打造外宣旗艦媒體”等新表述。在2018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他再次強調了“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不僅能夠展示國家形象,提升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而且是可以造福整個人類的。我們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通過打造能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創新對外宣傳的方法、方式,構建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讓外國人民既能聽得到,又能聽得懂、聽得進,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與信任,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溫朝霞,仇妙芹.論習近平以人民為本的文化思想探索.2016.
[2]李維武.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對習近平文化觀的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2018,(05):5.
[3]王愛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研究[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7,(05):81.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學習出版社,2018.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
[7]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
[8]習近平.在全國思想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
[9]高長武.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的核心要義[A].2017年度文獻研究個人課題成果集[C].2018.
[10]陳富清.新聞輿論工作的任務書和方法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