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榮
【摘要】? 基于核心素養 視角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研究,首先,闡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然后,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開展歷史實踐活動,組織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等措施,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方式的改善,善于借助多種教學資源。最后,總結在核心素養視角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教師要加強認知,促進新型教學的進行,從而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中學生 核心素養 能力培養 情景教學
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掌握情況值得大家引起重視。它對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形成良好的性格特點和行為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歷史教師也在教學過程中逐漸調整教學方式,不再以考試分數為單一衡量標準,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地養成,以及學生綜合能力地提升,全方面發展為核心工作。還需強調的一點是,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將教學目標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相結合,建立新型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枯燥單一的教學氛圍,以提高課堂效率為重,使學生在更活躍的課堂中,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
一、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歷史學科給予人的收獲是多重多樣的,它像是我們的一雙慧眼,可以讓我們有機會縱覽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通過它,學生學到非常寶貴的經驗,從而變得更加的犀利,更加的睿智。它更能夠幫助我們感受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文明,讓這些文化精粹發揚光大。尤其在初中教學中,它能夠提高初中生的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能夠用歷史的角度與眼光去分析事物,能夠使初中生學習到基本的歷史學科知識,這些都是初中生通過學習歷史而獲得的。歷史學科的核心理念和素養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包括:對于特定的歷史事件的理解、處理、解釋的能力和理性的分析態度;對于史料求真務實的探索保持一個實證精神;在絕大多數歷史事件中需要保持對歷史理解的客觀態度等,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應該對以上所陳述的核心教養教學理念及內容加強引導及滲透,使學生通過歷史課堂養成良好的行為素養、歷史認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歷史教學課堂上,教師起到指引、帶領的作用,學生是主體,而學生對歷史科目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有效開展的推動力。因此教師一定要利用一切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力。激發對歷史學科的強烈興趣,是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首要任務。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要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熱愛,教師一定要起到模范作用,對教案認真對待,熟知教學目標和內容,并對課堂活動進行合理規劃。當今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教學事業提供很多方便,更多的多媒體設備出現在課堂中,使教師的教學更占優勢。多媒體能使知識點更直觀,更貼近生活,學生對課本內容更容易理解。而特定的教學情景,也會使學生更快地融入教學內容中,加強學生參與度。教師可在課前,在網絡上收集一些音頻、動畫資料,前提是一定要與教學內容相符合,并將這些資料與教學知識點結合,制作更有吸引力更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資料,以此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初三歷史教學《文藝復興運動》的課程中,主要的學習內容是:掌握文藝復興興起的時間、地點及核心人物;熟知文藝復興運動對人類解放思想的重要意義,難點是: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及其本質。教師在上課前,可以帶領學生觀看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薩的視頻,展示一些當地人文、環境、生活工作的照片,使學生有初步了解。接下來可以展示《威尼斯商人》的劇照,以及安東尼歐和夏洛克人物的劇照,告知學生,這篇著作是那個時期的重要作品,意味著文藝復興由意大利向歐洲國家的延伸。利用多媒體設備,使教學內容更視覺化,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2.組織開展歷史實踐活動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史料為證實的基本思想,實事求是,幫助學生們開展相關的歷史實踐課程。例如,歷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觀看、調研學校周邊的一些歷史文化、文物和古跡,通過這些親身體驗,對歷史遺跡的學習和認知,以及在圖書館,網絡上資料的收集,可以幫助同學對歷史學科有個更加深刻且難忘的認知,更能夠加強同學們對于家鄉建設的責任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論是在收集歷史資料,或是體驗歷史事件和解決問題中,都有助于提升同學們的對于歷史問題的解析、應用、整合的能力。除了觀看身邊的文物古跡,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們在假期期間觀看當地地區的歷史博物館。總的來說,就是利用身邊可利用的歷史文獻、歷史文物以及歷史資源,讓同學們親身感受到歷史的發展和時間的沉淀。通過這樣不斷地實踐和體驗,不但可以使學生們更加深入的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發展的進程,更能明顯的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知識性,文學性的探索和求知。
3.組織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創新課堂的教育教學的方式,開啟有意思、有趣味的課堂情境,是提高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課程學習參與度的辦法之一。許多學生面對考試、中高考的壓力,對于知識的深入了解是匱乏的,當然,對課堂的學習投入也并不高,這就是導致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學習熱情底下的根源。想要改變這種長久以來的現狀難題,就可以從情境課堂著手,上課期間可以嫁接歷史事件的小故事,小典故,并帶領學生在課程中角色演練,深入角色體驗更強,更可以推動課程情景再現記憶深刻。教師可以自發組織同學通過一個歷史事件,讓同學們通過查找史實資料進行對歷史事件的編排,演練,設置對話情境,通過在角色里感受歷史人物的心里起伏、變化,由此可以深入體會,通過改變授課環節內容形式,可以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們的自發能力、學習能力、感知能力,從提升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水平。
例如,初一歷史課程《大一統的秦漢帝國》內容中,本屆課程架構完整,從思想和政治的方面闡述漢武帝的大統一策略。需掌握的知識點是:漢武帝通過怎樣的措施實行,保住秦朝建立起來的統一國家,為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做出巨大貢獻,加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維護我國民族英雄形象。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大多具有強烈的英雄主義,有表現欲望,因此在這節課程中可以借鑒情景教學,如果你是漢武帝,有臣子奪權,你如何應對?在你看來,漢武帝和秦始皇誰更偉大?你是通過什么來評價歷史偉人?設立類似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同時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歷史知識點。
綜上,時代在進步,社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逐漸提高,而初中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要引起重視。當前的初中教學中,歷史學科并沒有受到人們重視,也不是高考的考試內容,因此教師只關心學生知識點的掌握和考試成績。而在新時代的今天,這些內容是完全不夠的。以素養教育為核心的初中歷史教學對教師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熟知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采取新型的創新教學,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歷史知識和歷史核心素養,還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發散思維,同時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田紅彩.基于學科素養的“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實施策略——以“北洋金融街的變遷”項目式學習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8,(02):37.
[2]周云華.設計有度精彩無限——“核心素養時代”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