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育
【摘要】?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潮流,改變眾多行業的經濟業態,教育行業逐漸也向信息技術的應用靠攏。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內涵即通過現行微文化和微潮流的平臺進行探究,進而分析在“互聯網+”環境下微載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挑戰,從而提出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的思考。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微載體 互聯網+
一、引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時代信息技術的帶來的挑戰。微文化時代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溝通方式產生影響,將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和微載體等社交媒體工具進行鏈接是高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部分高校在不斷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聯網平臺和載體,使用新型的互聯網技術,利用微文化的生動性、感染性、互動性、融合性等特點搭建橋梁深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作用
促進教學主體個性化。高校學生正處于人格獨立和個性塑造的時期,注重個性的發揮和表現自我,這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質疑。高校學生目前和IT設備的使用密不可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載體迎合大學生的時代特征,在微載體的隱蔽性特點下,能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也使得學生的外顯性明顯,發表自身的言論自由,沒有自身的顧慮,而利用微載體模式,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和生活化,從點滴中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
促進學習方式的交互化。微博、微信等移動社交平臺,體現出一種信息傳遞的界限模糊化特征。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難以適應越來越互動化的學生思維習慣,也更加無法產生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時的共鳴。微載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為師生之間也提供了更加透明化的信息交流平臺,這樣快速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改變了學生在學習時的傳統被動身份,形成老師教和學生學的良性互動行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緩解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壓迫心理。
促進教學內容多元化。信息交流的延展性給人們創造一個更加寬闊的空間,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發展渠道。互聯網的時代呈現出多元化的網絡特征,大力開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可以突破傳統教育手段的局限性,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目的。現階段,互聯網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加方便的娛樂環境,還改變了傳統的社交模式,為日常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微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三、微載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挑戰
1.微載體對傳統教育工作者的挑戰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舊喜歡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加之對信息工具的采用不熟練,難以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而相對于愿意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學生來說,他們更愿意使用新形勢的信息技術,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面臨不小的挑戰。而當前信息的傳遞方式改變傳統信息傳遞的局限性,它可以以一對多面向大眾化進行傳遞,甚至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遞者,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形式不及時更新,則必然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傳遞環節產生沖擊。
2.微載體對傳統教育方法的挑戰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以課堂上老師的講授為主,通過校園媒體、演講、談話等課外形式進行輔助。而微載體以個人為中心的特點,使得信息傳遞的速率和移動設備的使用情況成正比。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通過更換途徑來更新教學方式,與微載體的靈活性、多變性及趣味性相比,傳統教師通過文字、圖片以及PPT的使用情況則更加枯燥無味,在實際課程中,教師也嘗試通過各種方式對知識進行運用,搭建課堂氛圍,利用網絡進行豐富,但實際效果卻并不是太理想。
3.微載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去中心化挑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中,學生不僅僅是教育的客體,加之,高校教育工作者習慣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脫節。學生在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上比教師更具有優勢,在某些方面比教師了解的更多。由于可以在微載體平臺上借助搜索引擎進行更一步的知識了解并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而教師的觀念更新較慢,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不具有比較優勢,此時學生在微載體上獲取信息、交流學習,繞過教師,此時思想政治的教育以教師為主體的中心地位被動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索的思考
1.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
在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教育方式、手段以及理念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加強對微載體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情,拓展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識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微載體的橋梁作用,借助學生對目前電子設備的依賴性,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條件,消除對微載體的負面認識,掌握當代高校學生的特點,利用網絡特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在這之中,輔導員具有明顯的優勢。輔導員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注重信息的傳遞,實現信息鏈接和資源共享,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保證學生信息來源的有效性和正確性。
2.積極拓展思政教育微載體
首先,高校進一步利用微載體產生的新的教學方式,如微視頻等,引導校園文化建設,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成為校園的中流砥柱。其次,在微載體的作用下,學生已經成為教學中的參與者,讓學生引導學生。如在社團中和核心工作者進行溝通,鼓勵核心思想工作者構建網絡平臺如QQ群、微信群等,讓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發揮先鋒作用,及時處理虛假信息,保證學生課外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性。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環節時,對于意外出現的突發事件,除了要進行阻止輿情的傳導,還要從學生的心理進行分析,帶動學生立足思想政治意識,掌控全局觀念。積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大膽嘗試微載體在教學中的使用,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立體化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促進學校學生間的溝通。
3.創新思政教育微形式
高校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上進一步創新,積極建設平臺,開發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翻轉課堂、微課等模式,讓學生作為真正的課堂主人去參與,堅持平等多元化、短小易于理解模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設置與微載體配套的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微課程、微平臺易于展現主題的、內容精細化的特點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設置配套的課程體系,堅持互動性原則,貼近學生生活,進行積極地輿論引導和時事熱點與時俱進。主動與家長進行聯系,關注學生的思想健康,立足于學生的生活,通過各方協作,將課本上復雜的理論知識轉變身邊的小事,從生活點滴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認識基礎,通過微平臺還可以及時的解決學生的思想上的困惑和問題。
五、結語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變革,已經改變了學生的生活學習方式。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借助互聯網的特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時代的特點,從生活中改變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思政學習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 劉建霞,孫小慧.“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4).
[2]李鴻鵠.“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探究[J].學園,2018,(5).
[3]趙黃.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索[J].知音勵志,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