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瑞 劉偉
摘要:商業賄賂時企業腐敗的重要形式,不僅破壞整體社會環境,也給企業自身發展帶來巨大風險。傳統上,企業反商業賄賂模式大體可以分為以國家為主導的外部推動模式和以企業合規經營為主的內部治理模式,這兩種模式雖然各有利弊,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具有走向統一的趨勢。這種趨勢為企業反商業賄賂的公私協同治理模式提供可能性。公私協同治理模式融合了上述兩種模式的優勢,在當下中國的境遇下具有實現的可能性。公私協同治理商業賄賂可以依托“不敢賄賂、不能賄賂、不想賄賂”的治理目標,建構“一軸三元多維度”的治理模式。
關鍵詞:反商業賄賂;公私協同治理;合規經營;社會責任
一、 問題的提出
商業賄賂一直是企業腐敗的重要形式,而如何治理商業賄賂實現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和合法運行也是企業治理的關鍵內容。當前,反商業賄賂的手段和措施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主要可以分為外部視角和內部視角兩個方面,前者強調的是通過發揮外在介入力量的作用來實現反商業賄賂,而后者則主要強調通過完善企業內部治理機制和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系統來實現商業賄賂的治理。然而,上述兩種方式的運用并沒有很好地實現消弭企業商業賄賂的目標。選擇并運用更為科學的手段來治理以商業賄賂為代表的企業腐敗迫在眉睫又任重道遠。因此,本文立足于對傳統企業商業賄賂治理手段的批判性審視,欲從公私協同的視角來完善企業商業賄賂的治理路徑。
二、 傳統的企業反商業賄賂模式及其評價
根據不同主體的反商業賄賂治理手段,筆者將傳統的企業反商業賄賂模式分為以國家為主導的外部推動模式和以企業合規經營為主的內部治理模式,并分析兩者優劣、探索治理模式的未來徑路。
1. 強調以國家為主導的外部推動模式。國家為了維護公共利益,保障市場環境的公平合理,維系正常的商業主體的競爭關系,對于企業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采取的商業賄賂行為有責任對此予以規制,最為典型的治理措施可以籠統分為狹義的法律治理和廣義的制度治理兩個層面。
(1)狹義的法律治理模式,主要是指針對商業賄賂問題,學者主張通過制定統一的《反商業賄賂法》、《海外反商業賄賂法》等直接與反商業賄賂相關的法律,或者通過解釋、修改《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中的某些條款來為商業賄賂治理提供法律依據。因此,狹義的法律治理模式主要包括立法模式和修法釋法模式兩種。
(2)廣義的制度治理模式。商業賄賂的治理除了通過制定、修改和解釋相關法律加以實現以外,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是構建商業賄賂治理長效機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這些制度建設主要包括市場經濟制度、政府監督制度、反商業賄賂的宣傳制度、社會監督與參與制度、公職人員約束制度、市場誠信制度等等。廣義的制度模式主要從宏觀上提出反商業賄賂的治理框架,而并不著重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和現實個體實踐的回應。
2. 強調以企業合規經營為主的內部治理模式。企業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反對商業賄賂的同時,為了股東和自身的利益其也開始著重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內部治理和控制。一般而言,商業賄賂與企業內部控制存在著密切聯系,因為企業缺失內部控制環境可能造成商業賄賂犯罪動機的強化,而一旦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則可能會引起更為嚴重的商業賄賂。另外,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內部信息不透明,內部監督弱化也同樣會導致商業賄賂的蔓延和放縱。因此,企業開始以合規經營為重點進行內部治理和控制,從而減少和遏制商業賄賂的出現。
具體而言,傳統上內部控制機制主要包括五個層面,這五個方面的完善都有助于企業反商業賄賂:(1)培育良好的內部環境;(2)健全風險評估機制;(3)采取多元化的內部控制措施;(4)強化企業內部的信息溝通機制;(5)加強企業內部的監督檢查。
3. 兩種反商業賄賂模式在運用中的利弊及其取向。無論是以國家為主導的外部治理模式,還是以企業合規經營為主的內部治理模式都旨在解決企業商業賄賂的蔓延。這兩種方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交融且有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然而,兩者在走向統一的同時還必須直面各自存在的優勢和問題,從而更好地實現商業賄賂的治理。
首先,對于國家主導的外部推動模式而言,其在運用過程中兼備強制性與可預期性,但也存在成本與預防效果不力的弊端。制度治理模式則主要是通過建立一系列政府介入的商業賄賂治理制度來實現遏制商業賄賂的效果,但制度本身的建立是有成本和過程的,且具有相應的滯后性。而上文提到的一系列制度往往較為宏觀,可能存在失之過寬的問題。
其次,對于企業合規經營為主的內部治理模式而言,其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和靈活性,成本相對于國家主導的外部推動模式而言更低,同時其啟動亦有較高的自主性。但是,較強的隨意性與較弱的約束力是該種模式的弊端。
最后,在兩種模式各有利弊的情形下,許多學者開始走向將兩者相互融合的立場--在治理商業賄賂過程中,構建公私協同的一體化商業賄賂治理機制。進言之,企業反商業賄賂中公私協同治理的正當性何在?其又將如何操作?殊值探討。
三、 企業反商業賄賂中公私協同治理的正當性證成
企業反商業賄賂模式逐步呈現國家主導的外部推動型和企業合規經營的內部治理型相互融合的趨勢,本文將之概括為公私協同治理模式。公私協同治理模式中的“公”主要強調以國家為公權力代表,通過制定有關法律和構建相關制度積極推動和參與企業反商業賄賂。此處的“公”更多地是強調公權力的強制力色彩。公私協同治理中的“私”則主要是指企業在反商業賄賂中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在企業內部設置相應的機構和部門,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優化企業運行環境,實現企業自我控制。此處的“私”主要強調企業的自愿進行反商業賄賂的自主性。雖然兩種模式在現實中出現交叉趨勢,但是這種交叉還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換言之,公私協同治理在企業反商業賄賂領域運用還需要進行正當性的論證。
1. 公私協同治理商業賄賂的必要性分析。
(1)公私協同治理有助于發揮兩者的優勢,提高反商業賄賂的效率。公私協同治理在企業反商業賄賂中主要指向于如何實現國家主導的法律與制度治理模式和企業合規經營的內部治理模式相協調和銜接。現實中,探討企業反商業賄賂的手段與措施并沒有將兩者截然二分,也不可能實現徹底的分離。公私協同治理理念就是要堅持兩種模式各自所具有的獨立屬性,發揮兩者在治理商業賄賂時所展現的不同優勢,將兩者銜接在企業反商業賄賂的具體過程中去,從而提高企業反商業賄賂的效率。
(2)公私協同治理商業賄賂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客觀要求。企業社會責任是要求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要履行保護公共利益的義務。商業賄賂破壞了市場競爭體系,也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其他市場主體的合法權利,作為市場中最主要的參與主體,企業有責任和義務參與治理商業賄賂。從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視角出發,公私協同治理變得更為合理,因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要求企業承擔反商業賄賂的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
(3)公私協同治理能實現一體化治理貪污賄賂犯罪,營造風清氣正的整體社會氛圍。商業賄賂的治理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與公職人員的貪污賄賂犯罪往往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在反腐敗工作如火如荼進行的當下,將商業賄賂犯罪與普通貪污賄賂犯罪在預防、偵查、起訴等一系列治理措施中予以銜接,不僅有利于商業賄賂的治理,同時也能夠推進反腐敗工作的進程。
2. 公私協同治理模式的現實可能性。公司協同治理模式是商業賄賂治理所必不可少的路徑選擇,它不僅能夠滿足商業賄賂治理的方法要求,同時也為進一步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提供可能。雖然我們可以預見公私協同的商業賄賂治理模式在反商業賄賂層面應該能夠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但是這種模式在在現實實踐中是否有可能實現,以及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展現什么樣的效果則需進一步論證。
(1)國外實踐經驗為公私協同治理提供路徑鏡鑒。公私協同治理商業賄賂的實踐在域外國家和地區已有所實踐,其中主要有英國和德國為代表的、以強制執行和自我規制為特征的實踐模式,以及美國和阿根廷為典型的嚴刑峻法和反腐敗合規剛柔相濟模式。美國通過制定《反海外腐敗法》來治理商業賄賂,這部法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國家將賄賂外國官員或國際公共組織官員的行為規定為犯罪,并通過加強公司內部治理盡量避免賄賂行為的發生。而隨著國家強制與企業自我規制相結合的方法逐步得到認可,國際社會針對商業賄賂問題也形成了由私營部門制定的反腐敗合規標準和認證系統,這也間接推動了公私治理模式的落實,以上都為我國繼續完善商業賄賂的公私協同治理模式提供經驗。
(2)軟法理論為公私協同治理提供理論基礎。筆者認為,軟法在治理中的意義尤為突出,因為治理本身強調的就是社會內部多主體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治理模式在反商業賄賂領域的具體化就是實現公私協同的治理。實質上,軟法理論為公私協同治理商業賄賂提供的具體路徑可以從兩個層面予以概括:第一個層面主要是指企業可以利用相關的軟法內容在內部形成反商業賄賂的價值共識和規則體系,從而降低來自企業內部的商業賄賂幾率;第二個層面則是在企業內部形成軟法規則體系的執行機制,如建立員工參與制定反商業賄賂自律規范的實踐機制,倡導企業員工和與本企業有業務往來的組織和個人遵守社會公德,保持廉潔經營的的習慣。
(3)國內市場環境的優化為推進公私協同治理提供社會條件。在企業反商業賄賂中推進公私協同的治理模式必然離不開整體的社會環境,尤其是良好的經濟環境。政府要想從源頭上治理商業賄賂,引導企業做出不行賄的選擇就必須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企業經營者不去進行商業賄賂。當然,為了維持良好的經濟環境,國家提高行賄成本,加大對商業賄賂的懲罰力度也勢在必行。除此以外,我國企業在合規經營和內部治理上也取得長足進步。據調查,我國企業對合規體系越來越重視,也更愿意從企業內部制度構建層面治理商業賄賂??梢姡S著反腐敗工作的繼續推進,以及企業內部對于合規經營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反商業賄賂中的公私協同治理模式所需要的社會條件也將越來越充足。
四、 公私協同治理企業商業賄賂的具體路徑展開
針對如何開展新時代的反腐敗工作,十八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的論斷,這一論斷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本文認為,新時期的反商業賄賂治理應該運用公私協同治理理念,建構商業賄賂治理的“不敢賄賂、不能賄賂、不想賄賂”機制,并在具體目標之下形成多樣化的反商業賄賂對策,最終構建“一軸三元多維度”的治理模式。
1. 以外部推動模式為主導實現“不敢賄賂”。不敢賄賂時反商業賄賂的關鍵性第一步,其主要是針對商業賄賂行為懲治措施能夠充分發揮威懾效應。不敢賄賂主要發揮懲罰效果的一般預防作用,使企業經營者基于對商業賄賂的嚴厲打擊而產生震懾,也即治理不敢賄賂的核心應該依賴以國家為主導的外部推動模式,充分發揮法律和制度的雙重作用。將公私協同治理商業賄賂的理念落實在不敢賄賂機制的構建中就是要在充分發揮法律和制度兩個層面作用的基礎上,將企業內部懲罰和控制體系引入到不敢賄賂機制中,形成內外合力的局面,從而保障威懾作用的有效發揮。在具體路徑方面,一方面應該做到的是將法律規定的懲罰機制與企業、行業內部的懲罰機制相銜接。另一方面公私協同治理理念下的不敢賄賂機制還可以充分發揮輿論媒體和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
2. 以內部治理模式為主導實現“不想賄賂”。不想賄賂要求企業經營者自覺拒絕商業賄賂,主要是一種商業賄賂的預防機制。不想賄賂是將懲戒融合于防范之中,可以說是實現腐敗治理的最終出路,同時也是對國家工作人員和企業經營者、管理者的自律要求,是治理商業賄賂的根本所在。公私協同的治理,就是分別采取措施對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這兩類主體進行不愿腐的教育和約束。對于國家工作人員而言,其主要依賴一系列法律的約束,最為關鍵的是實現硬法與軟法的結合。對于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進行“不想賄賂”的教育和約束其重點雖然有別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但仍然應緊緊圍繞公私協同的理念,其中最為關鍵的應該是企業內部的合規治理,也即建立體系化的合規計劃。除此之外,企業商業賄賂的“不想賄賂”機制還需要積極主動與國家整體的反腐敗理念相接軌,營造良好的政商環境。
3. 以內外深度協同治理實現“不能賄賂”。商業賄賂的預防可以分為積極預防和消極預防兩種,前者是指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通過內部相關制度的構建,實現對經營者經營行為的監督,從而降低商業賄賂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后者主要是指商業賄賂發生后,通過法律制裁等手段懲罰行賄者或受賄者,以起到警示其他企業的目的?!安荒苜V賂”屬于典型的積極預防,其以人性惡為前提,同時防止腐敗風險的發生,并旨在通過一系列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制度體系來約束經營者。在國家治理腐敗的過程中,“不能腐”實現往往要通過對權力的相互監督和權力運行的透明化來實現,在根本上是對制度的要求。相應的,企業在治理商業賄賂時要想實現“不能賄賂”也必須從企業內部的制度構建和外部的監督著手,實現公權力與企業自治權之間的銜接。具體而言,從國家的視角來看主要應該從兩個方面展開“不能腐”的制度建構:第一,國家應通過相應的法律和制度減少政府權力尋租的機會,嚴格限定政府的權力邊界,防止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過度干預市場,降低商業賄賂的機率。第二,國家應維持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從企業的視角來看,要想實現“不能賄賂”則主要訴諸于企業內部的合規化治理和內部控制系統,同時,還要落實公私協同治理理念,進一步完善治理機制:首先,建立科學高效的會計制度;其次,實現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調一致;第三,實現商業賄賂責任的二元化。
綜上,在企業商業賄賂的治理過程中運用公私協同治理的理念,多維度建構預防、懲治商業賄賂的體制機制乃是當下所必需。然而,我們不難看出目前商業賄賂的治理形勢仍然很嚴峻,如何將上述制度在現實實踐中得到有效發揮才是接下來企業反商業賄賂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丁茂中.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業賄賂規定修訂的得失[J].中國市場監管研究,2018,(1).
[2] 程寶庫,林楠南.關于我國反商業賄賂立法的反思[J].求是月刊,2006,(2).
[3] 林肅婭,梁田.論跨國公司對中國商業賄賂的成因及治理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4).
[4] 莊德水.我國治理商業賄賂法律體系的現狀及其立法建議——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為參照[J].求實,2007,(3).
[5] 莫洪憲,張昱.我國刑法中的商業賄賂犯罪及其立法完善[J].國家檢察官學院,2013,(2).
[6] 趙秉志.國際社會懲治商業賄賂犯罪的立法經驗及借鑒[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7,(1).
[7] 申恩威.反商業賄賂:理論分析與對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8] 楊力.中國企業合規的風險點、變化曲線與挑戰應對[J].政法論叢,2017,(2).
[9] 周曉唯,張波.商業賄賂成因與治理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1,(9).
[10] 徐煥.英國治理商業賄賂的措施與經驗[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8,(1).
[11] 張衛彬.跨國公司商業賄賂法律規制的實踐模式及借鑒[J].法學,2014,(9).
[12] 羅豪才,畢洪海.通過軟法的治理[J].法學家,2006,(1).
[13] 李本燦.企業犯罪預防中國家規制向國家與企業共治轉型之提倡[J].政治與法律,2016,(2).
[14] 孫丹青.從西門子行賄案看跨國企業在華商業賄賂[J].經濟導刊,2011,(3).
作者簡介:趙宏瑞(1968-),男,滿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社科與法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國家安全法制、貨幣理論、財政理論;劉偉(1977-),男,漢族,江蘇省興化市人,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社科與法學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社會學、國際經濟法與社會治理、全球合規理論。
收稿日期:20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