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 牛健峰
摘 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進一步貫徹落實了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政策和方案,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提供了長期有效的指導思想。正確把握和理解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思想內涵和理念創新,與時俱進的推動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創新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與此同時,對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也產生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文明的發展來促進“美麗中國”的建設。
一、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
(一)黨的十七大之前關于生態文明的認識
我國從上世紀末就開始主動關注生態問題,意識到生態環境對各個領域發展的重要。1994年,我國出臺關于環境保護的白皮書,并提出我國一系列政策的制訂與推行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1995年,可持續發展進一步上升為國家戰略。退耕還林政策就是當時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實施的。
(二)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的戰略提出
2007年,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出現“生態文明”這一關鍵詞。這說明我黨進一步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樹立良性的發展理念,轉變過去發展不注重環境效益的錯誤做法。是否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老百姓幸福度的高低息息相關。因此,在提高社會效益的同時,必須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這不僅是廣大人民的心理訴求,也是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擔當。
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念的思想內涵
(一)新時代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位和特點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并形成重要的理論體系。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要努力達到人民對美好環境的需要,要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命共同體。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入了新時代,進入新時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全球性。在過去五年的工作中,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顯著。我國不僅努力解決國內問題,更積極主動地為國際上各種問題出謀劃策,逐漸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引領者。
(2)系統性。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所以,對于生態環境方面的任務還是比較重的。在當下中國出現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和挑戰,中國共產黨也提出了一系列系統的方法和舉措。
(3)需求性。“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改變,中國人民的需求也變為對于美好生態環境向往和希望自然環境有日新月異的改善。
(二)新時代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要求
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的又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時代黨的生態文明建設則是我國發展史上一次深刻變革。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清楚新時代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要求。
(1)經濟發展方面。在工業文明時代,社會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人們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征服了自然,為自己奪取了源源不斷的資源,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可當進入生態文明之后,這樣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我國的發展。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使經濟活動遵循自然規律,使“綠色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把經濟和生態相結合,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加綠色、可持續的動力。這是我國在經濟方面對于生態環境的內涵要求。
(2)政策方面。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我國加快推進綠色發展,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并頒布實施。我國從制度的層面對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依據,為實現更好的綠色發展保駕護航。對現有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設定諸多國家機構來管理環境事務,并通過法制手段對其進行規范,將人與自然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建設落實到實處。
(3)文化建設方面。我國古代就有諸多保護自然的觀點,例如:天人合一等,恩格斯曾說過:“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把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提到了更高的層次并在文化建設方面充分展現出來。全社會開始廣泛宣傳并要求民眾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觀,推進形成保護生態的良好風尚。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創新
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我國的發展目標之一。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就要把創新理念融入到國家建設的各個領域。十九大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重要位置。
(一)加快構建“美麗”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美麗中國”一詞首次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來的,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新的努力方向。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在今后的各個歷史時期會越來越重要,而“美麗中國”建設也成為從2020年到2035年這一階段的發展目標。這不僅豐富了我黨的執政理念,也是我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創新。相比過去,我國將用更積極緊迫的心態去實現生態強國的目標。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用更大力度、下更大決心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逐漸繁榮強盛的祖國注入更多“美麗”的力量。建設“美麗中國”,讓人民群眾盡享發展成果,讓人民的幸福感不斷增加,這是我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最好詮釋。
(二)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在十九大報告振奮人心的號召下,我國形成了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從價值、理念層面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積極的、正確的觀念可以有效的引導行動。在全社會都樹立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就會激發人民群眾的關于這一方面的意識,引導大家積極采取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這樣就會在全社會順利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舊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需要。我國經過這些年環境污染的教訓,提出要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要堅信和貫徹落實“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上。為我國打造出比以往更藍的天、更綠的山、更清的水的優美生態環境。
(三)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則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我們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過去對自然的錯誤態度。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多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只有存在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才是真正的、實踐的人;社會也是人的社會,脫離了人的社會就變得毫無意義。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終是取決于人與社會的關系。協調好人與社會的關系,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利用正確的實踐觀,從根本上認識當代中國生態環境存在的尖銳問題,努力建立人與自然這個生命共同體。
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時,不要忽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須學會愛護自然。中國共產黨對生態、對自然、對人于自然關系的關注在十九大報告中彰顯出了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而對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也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提供了極大的創新。我們要積極踐行綠色理念,堅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7.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6] 習近平.生態興則文明興——推進生態建設打造“綠色浙江”[J].求是,2003(13):42-44.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8]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作者簡介:郭凱(1994- ),男,漢族,山西晉城人,碩士研究生,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牛健峰(1996- ),男,漢族,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