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文 鄭娟 石一民
摘 要: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融合促進了移動課堂教學的發展和相關產品的應用。文章首先分析了移動課堂教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對當前幾款應用比較廣泛的移動教學平臺進行了比較分析,并以雨課堂為平臺,從教學活動設計和教學資源開發兩方面進行了探索,并在《工程力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開展實踐,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提升了課程質量。
關鍵詞:移動課堂教學;雨課堂;信息技術;自媒體
一、引言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占網民總數的98.3%,其中手機在線教育和學習用戶達到了1.42億,較2017年12月年增長19.6%。可見,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學習和接受教育正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方式。對高校師生而言,智能手機已是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特別是學生上課手機不離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如何將手機作為“移動課堂”的新媒體引入課程教學,把困擾課堂的現代媒體交流工具變成師生互動和交流的媒介,這是不少高校教師都在討論、研究和嘗試的新課題。可以看出,“移動互聯網+教學”是信息技術與教學領域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課堂教育形式,這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課堂模式的改革對于促進高等教育教學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促進教育信息化的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對教育現代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二、移動課堂教學模式及平臺
(一)移動課堂教學的特點
與傳統面授教學相比,移動課堂教學融合了移動互聯網所具有的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通過信息技術,使得師生之間能夠雙向交流,更為便捷地進行互動教學,改變了教學方式,拓展了教學內容,延伸教學時間和空間,為教學雙方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1)教學方式、內容的多樣性。通過智能手機,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習資源(如電子書、網絡資源、視頻音頻等)分享給學生,而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學習內容,實現更為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2)教學時間、空間的開放性。移動教學突破了傳統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自行安排學習時間、控制課程進度,師生之間可以隨時(課前、課中、課后)隨地(教室、辦公室、宿舍、圖書館等場所)進行交流溝通,既可以通過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也可以利用移動教學平臺所具有的對話及互動功能。
(3)教學過程的信息化。移動教學平臺能夠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通過智能數據分析,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需求,掌握教學效果和質量,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學習特征的變化重構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
(二)移動教學平臺
適應市場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教育教學領域,開發適合于移動教學的平臺,如雨課堂、速課、藍墨云班課、學習通等,并通過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進行維護和管理(見表1)。
(1)手機APP。通過在智能手機上安裝APP應用,實現教學過程信息化和資源數字化,這種方式具有內容多樣、功能豐富等特點,但隨著軟件的不斷升級,對手機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
(2)微信公眾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已取代QQ成為大學師生使用率最高的即時通訊工具。通過微信公眾號,不僅可以及時發布信息,還可以利用小程序制作教學軟件,具備APP的多種功能,因而應用越來越廣泛。
通過上述對比分析可知,這些移動教學信息平臺各有特色:雨課堂與PPT無縫銜接,操作簡便;學習通依托超星強大的電子資源,內容豐富;速課具有多種課件制作方式,有精美的顯示效果和動畫;藍墨云班課通過多種教學活動,能全面地展現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效果。
三、雨課堂在《工程力學》課程中的教學實踐
雨課堂是由學堂在線和清華大學聯合開發的交互式移動教學平臺,它通過微信公眾號開展線上教學活動,發布教學資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時空距離,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都能通過不同的方式融入課程教學,具有操作便捷、功能豐富、數據全面等特點。
(一)傳統教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工程力學》是理工類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學科基礎課,主要包括靜力學和材料力學兩部分內容,但涵蓋的知識點較繁雜,需要掌握較多的基本概念、計算公式和解題方法,大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差異性較大,教師難以兼顧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課程教學內容多,但安排的課時少,僅通過課堂學習無法全部完成學習任務;三是課前和課后學習較難跟進和掌控,教師無法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質量。
(二)移動課堂教學設計
1.教學活動設計
通過對傳統課堂教學問題的分析,本研究設計了基于雨課堂的教學活動(如下圖所示),貫穿課堂教學前后,并在課程教學中進行了實踐。
(1)課前活動。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章節,并收集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學的反饋,以知識點為導向,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分解和優化。其次,結合教學內容,準備課程資源,包括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多媒體課件、習題、視頻素材(包括動畫)、課后作業、學習指導資料等,并將相應內容在每堂課講授前通過雨課堂公眾號推送給學生。為調動學生積極性,可將部分學生設置為“協同教師”身份,參與制作部分課件和發布學習活動。學生在課前的學習活動則可以數據形式從后臺導出,使得教師教學更有針對性。
(2)課中活動。借助于安裝在PPT上的插件,教師能通過微信或藍牙無線連接手機和PC,同步開啟雨課堂授課。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根據需要適時發送習題測驗,點名回答問題,及時掌握教學效果。學生則通過微信發彈幕、投屏、留言,與教師互動交流。
(3)課后活動。授課結束后,教師及時推送習題和電子作業,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可以發布公告的形式,推送一些學習文稿資料,或發起關于難點問題的討論和問卷調查,從而通過全過程數據和信息掌握教學效果和質量,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進程。
2.教學資源設計
根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及課時安排,結合雨課堂現有功能,在教材章節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并制作和開發相應的學習資源。針對移動端學習的特點,首先制作了手機豎版課件及試卷。
四、結語
移動課堂教學融合了信息技術和新的教學理念,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本文總結了移動課堂教學的特點,從課件、授課、習題、資源、討論區、師生互動、數據分析等功能模塊對比分析了四種主流移動教學平臺,并以雨課堂為例,對移動課堂教學進行了研究和實踐,重點對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設計進行了探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卓毅,李亞麗.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大學生中的應用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05):45-51.
[2] 張航,王紅如,董欣,等.手持終端的移動學習模式在ESP醫學外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J].價值工程,2018,37(09):151-152.
[3] 楊振興.微信移動學習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及前景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04):33+66.
[4] 潘陸益.移動教學模式下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的優化[J].高教學刊,2018(05):115-117.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編號:kg20160205);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編號:Y2013 2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