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驗式教學法”改革的對象是法學專業本科學生,教學改革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培育學生的專業思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體驗式教學改革不僅僅是授課方法的改革,更需要課內、課外的一系列教輔活動與教學活動相配合。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對課堂作業的布置與考核方法的改革,其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有效解決了教學方法的更新與課堂教學時間、空間的矛盾。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方法;法學;課堂作業
一、“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對課堂作業布置和作業考評的影響
“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法,在授課、作業布置以及考核過程都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與簡單的灌輸知識點不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體驗職業角色時學習法學知識、在沁入某種情境時感受深層法理、在互動與交流中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考、討論、交流、體會、摸索知識本身,從而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法學思維,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能力。“體驗式”法學教育模式注重將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專業素質的教育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作業布置、考試方式、學科競賽等方面均體現出學生對專業知識、專業文化的感知和體驗,符合法學教育的規律和目的。
課堂教學不能僅存在于教學計劃規定的學時之內,更應當延展到課外的時間,而與其關系最為緊密的就是課堂作業的布置與考評。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法,學生在課前不需要做任何準備。但“體驗式”教學法需要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自學和準備。
首先,“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會受到傳統授課時間的限制。如果將學生查找資料、思考、討論等時間都安排在課上,可能會造成有效授課時間縮短、教學進度難以完成等問題。因此,如果在授課時運用“體驗式教學法”,必須將課程中設定的情境、相關的案例、需要解決的問題等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課堂作業的質量與考評的方式和有效性直接決定著學生完成體驗的過程和效果,對“體驗式教學法”應用的效果也有著重大影響。
其次,“體驗式教學法”會受到授課對象人數的限制。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互動的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充分交流,一般常借助于分組討論和反饋的方法,因此小班授課能夠保證相互交流和反饋的良好效果。但是,在本科教學過程中,通常學生人數較多,班容量在六、七十人,甚至有些課程的人數達到一、二百人。如果簡單的使用分組式教學的方法,往往無法收到預期效果。
二、基于“體驗式教學法”對學生課堂作業布置與考評目標設計
體驗式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設計體驗式教學內容時,教師通常選用社會熱點問題、疑難爭議案件或者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內容等進行情境或問題的設定,一方面提高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另一方面使抽象的理論形象化。
為了配合體驗式教學的課堂授課內容,教師在布置相關作業和進行作業考核評價時,主要關注的內容和追求的目標為:(1)相關法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主要考查學生課下進行自學、資料整理和分析、對相關法學知識以及法律條文的了解和熟悉程度。(2)相關案件事實掌握情況:法學案例是體驗式教學中的重要載體,主要考查學生對案件事實、案卷相關內容的熟悉程度以及相關證據的準備情況。(3)法律思維和法律邏輯:主要考查學生的邏輯推理情況,是否正確運用法律思維進行推理和分析,思路是否清晰,推理是否嚴密,論證是否有說服力以及結論是否得當等。(4)團隊配合情況:主要考查各小組的準備情況、小組成員的臨場表現、對規則的遵守情況、相互默契程度以及分工是否合理等。
三、基于“體驗式教學法”對學生課堂作業進行布置和考評的效果分析
(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體驗式教學以案例、情境、社會熱點問題等為載體,教學內容比較直觀、形象和生動,符合人的學習和認知規律,并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體驗式教學的作業考評需要采用反饋或者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為了能有出色的展示,不斷地進行學習、案件分析、案件編排等,以追求高品質的反饋質量。
(二)增加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體驗式教學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協調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之間互動、互助、互爭,學生為了使團隊能有更出色的表現,積極學習、查找資料、溝通想法,并與教師頻繁交流。這也提高了對教師應變能力的培養,促進了教學相長。教師在學生的反饋中對于學生的思維方式、邏輯、知識掌握情況等進行整理和點評,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還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應用分析能力。
(三)給予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法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法律人不僅需要具備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需要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處事能力等其他能力素質。“體驗式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膽量和能力,培育自信、理性、嚴謹、客觀、親和的特質,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蔡輝.體驗式教學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中的理論地位及實施路徑[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9).
[2] 方曉彤,劉慧.“授之以漁”——參與式教學新論[J].河西學院學報,2009(2).
基金項目:本文系華北理工大學2016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綠色教育視閾下的“體驗式”法學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QZ1624-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沈穎(1982- ),女,講師,華北理工大學人文法律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刑法學、犯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