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職業院校中,輔導員發揮著領路人的角色,他們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陪同者。那么,新時代下如何實現高校輔導員與學生共同成長將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議題。對此,文章通過下文就這方面的內容展開了細致的分析與探究,以期為同行業工作人員提供些許借鑒和幫助。關鍵詞: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一同成長職業院校學生的發展和學習離不開輔導人員的幫助,同樣,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幫助輔導員認識自我,不斷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新環境下,如何促進高校輔導員與學生共同發展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合作研究,共同發展目前,在職業院校輔導員群體中,他們的學科知識和專業形式多樣,然而,對于“輔導員”這個專業在很多學校并沒有完全確立出來。很多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思想教育時,幾乎都是從本身的經驗、能力和知識結構展開的。但是,因為本身專業的局限性,在指導就業創業、學習專業知識、心理輔導方面無法對學生展開比較專業的輔導和幫助,這樣一來,對職業院校輔導員工作的效果就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就會阻礙到師生共同進步的腳步。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利用學習能夠充盈知識構成,強化核心素養。就輔導員來講,學習也是對他們的一個主要要求,利用學習能夠優化自己的工作方式,強化自身的綜合素養。所以,利用學習“充電”將是他和學生共同成長的主要方法。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飛速提升,這樣,輔導員和學生互動合作學習中,微信和QQ就成為了重要的媒介和途徑,可以分享彼此的學習資源,將二者間的距離拉近,有效的推動彼此間合作互動學習,確保工作與學習互相影響、互相推動,利用學習來增強工作效率以及自身素質,把網上的交流陣地打造和建立起來,優化信息傳遞途徑,強化工作和理論水平,更好的幫助學生發展,并且,在教學和引導中,發展自我,從而達到二者一同進步和成長的目的。二、共進式協同進步,共同發展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輔導員要努力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從輔導員的自身角色與特殊性入手,尤其他們特殊的育人方式,要求高校輔導員要把自身的職業要求和工作職責弄清楚,弄清楚工作邊界與工作的工作職責,不斷在實踐中優化自己額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輔導員和學生的共同影響程度是由二者間關系所決定的,實際上就是兩個心靈間在互相感應,在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激勵自己豐富和完善自己,把專業發展的外延拓展開,生涯發展與共享規劃,尤其是高校輔導員的學習進步、求學經過以及社會中的發展情況。就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馬上要步入社會,他們的很多學習內容和經歷同輔導員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此外,輔導員比較完整的生涯規劃以及本身成長的路線,在實踐中,實現二者間的互補交融,提升其素質能力,強化專業認知度,共同發展其核心素養,在互相聯系、彼此影響的育人環境內,職業院校輔導員在指導學生發展的同時,也有助于他們不斷的思索和反省自身的育人工作,歸納自身的心路發展以及成長經歷,有計劃的把控自身的成長方向以及職業規劃,在和學習共同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優化成長路程,從而達到人格互相影響的目的,利用創設職業發展路徑和角色價值,不斷推動生涯發展,規劃共享,構成一種共同發展的機制以及自我強化的模式,最終推動高職院校輔導員和學生共同進步發展。三、跟上時代發展節奏,吸納新鮮事物,實現共同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已經邁入了信息化時代,很多新鮮、新穎的事物開始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中,新鮮事的出現,我們的處事方式,工作方法,學習技巧等都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在朝著一種全新的方向發展和轉變。而新時代下對當代學生的影響也是非常大,他們的現代化思想和處事行為也再不斷形成。作為當代職業院校輔導人員,需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學習和掌握社會中比較時髦和流行的事物,例如,很多學生比較喜歡談論的網劇、網絡游戲、NBA籃球比賽;足球的C甲聯賽等,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平時的興趣愛好,不斷的武裝自己,從而真正的做到和學生交流時,除了學習、學校以外,還有很多的交流空間和機會,進一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達到彼此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目的。四、結語總而言之,從多個方面入手,為職業學校輔導員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創造條件。創設多樣化的學習和活動方式,去全面推動師生之間共同進步和發展,為雙方搭建與打造優良的成長、鍛煉舞臺,保證輔導員與大學生的人格、道德品質能夠與社會實踐發展情況相接軌,漸漸構成理想、情感、行動全方位一體化的發展體系,有效實現輔導員和學生們的真正價值。參考文獻[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2] 郭慶.論大學生網絡語言的特點及輔導員的應對策略[J].教師教育論壇,2016(08):987-988.[3] 趙飛.盧蓉.新時代高校輔導員與學生共同成長的路徑探索[J].隊伍建設,2017(07):987-988.作者簡介:李楠(1985- ),女,漢族,山東濟南人,講師,文學碩士,濟南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