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麗
摘 要:在當前新形勢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在短期內依然非常嚴峻,就業壓力依然很大。文章分析了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困難和機遇。同時對學校如何正確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進行了分析與探討。關鍵詞:就業;創業;成功轉型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快速增長。2018年教育部官方統計達到了820萬,就業壓力巨大。為了緩解壓力,各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進一步加大了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扶植力度。畢業了,是就業還是創業,成了擺在大學畢業生面前的一道難題。本文通過就業、創業以及兩者之間能否互換這三個方面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一、就業的選擇、問題及引導(一)就業的選擇。(1)選擇時以專業為重點。指在選擇職業時,選擇的重點為“專業對口”的職業為主。對畢業生來說,專業內容是他們學習實踐了數年,相對于其他領域非常熟悉的東西。有些同學在報考這個專業之前,對它就有一定的興趣有的甚至比較了解。在幾年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又積累了更多的知識和經驗。選擇專業對口的工作,能使學以致用,更充分發揮效率。(2)選擇時以工作單位為重點。指在選擇職業時,選擇的重點為某個或某類工作單位為主。中國人一般比較講究“求穩”。部分事業單位和國企能在地位、待遇等方面提供較為穩定的保障。這也是很多畢業生,不管專業是否對口,不管機會是否合適,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去這些地方應聘的原因。(二)就業時產生的問題。(1)政府層面。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每年都出臺相應的文件和政策。但因區域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各級政府落實情況參差不齊。某些地方實施地方保護主義,如某些大城市尚存在著戶口等限制,對大學生的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2)高校層面。現階段,雖然高校普遍重視就業工作,但因高校的層次、地域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就業質量和層次,存在一定的差別。個別高校認為大學生就業應該由政府和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這種不負責、不擔當的理念,不利于大學生的就業發展。(3)社會層面。用人單位在選拔畢業生時,沒有進行更深層次的考慮。經常出現學歷上就高不就低,選擇性別時多選男生,少選或不選女生,優先選擇重點高校畢業生,不考慮地方院校等現象。同時,其他的一些歧視現象也很普遍,比如負責面試的人員優先考慮關系戶或老鄉等。(4)家庭層面。很多家庭的父母認為,自己為培養大學生花費了很大的物力、人力,付出了大量甚至畢生的精力。自己的孩子理所當然的要獲得比較理想的工作。一旦出現偏差,就把責任推給政府和高校。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怪圈,政府、高校努力促進大學生就業,但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得不到家庭成員和大學生個體的認同。(三)對大學生就業方式的引導。(1)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敬業精神。在新形勢下,社會對畢業生要求之一就是要有良好的敬業精神。熱愛本職工作,認真負責,忠于職守,精益求精,團結協作都是良好的敬業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就業的必備條件。(2)培養學生敢于競爭的信心。競爭意識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引導學生擺脫以前被動依賴、消極等待的習慣。樹立愛拼才會贏的觀念,做好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激烈競爭。(3)打破“鐵飯碗”“吃老本”的思想。現代社會沒有一步到位,從一而終的職業。畢業生也不大可能找到固定的“鐵飯碗”。應鼓勵學生樹立人才流動的觀念,并學會在流動中發現機會,把握機會,抓住機會。另外畢業后的延伸學習也很重要,新形勢下只有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對將來重新選擇職業也很有幫助。(4)鼓勵學生到基層、中小城市去工作。打破去大城市工作才有出息的傳統思想,鼓勵畢業生去基層,去中小城市的廣闊天地去施展才華,實現理想。在基層、中小城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能力。將來有機會再去大城市會有更大的作為和前途。二、創業畢業生都糾結一個問題:“自己是不是適合創業”。曾經有這樣一個段子。測試一個人是否有創業的“天賦”。就去批發市場批100元錢的水果,拿著去賣,一天下來如果掙錢了,說明有創業的“天賦”。當然,想創業比賣水果要困難很多,首先要做好以下幾項準備。(一)自己的財務能力。資金不足,往往是導致創業者失敗的首要元兇。因此創業初期,最好不要過度借債經營,創業的最終目的是“做大”但不能“大做”。“做大”是有利潤后再逐漸擴大,“大做”是勉力借債而為,風險極大,注定失敗。(二)謹慎選擇項目。創業最好要選擇自己既熟悉又專業的項目,初期堅持小本經營,逐步擴大其規模,穩扎穩打。(1)要有非常詳細的規劃。自己的經營理念、經營方針、經營策略都應該制定非常詳細的規劃。創業的風險,遇到突發事件怎么應對。未來最壞的情況是什么,都必須考慮,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完備的應對突發情況的預案。(2)遵守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法律。如果創業者的創業方向與國家的產業政策相對立,很可能不僅會受到種種限制,還會受到各種法規的制約。任何想打擦邊球,鉆政策和法律的空隙的行為,只要觸犯了法律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樣就很難再有創業成功的機會了。三、就業、創業良性互換創業從來都不是一個全民運動,而是失敗者遠遠多于成功者的艱難領域。某著名教育集團創始人曾經給過大學生一個建議“先就業,再創業。”畢業生剛剛跨出校園,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沒有廣泛的人際關系,對市場缺乏準確的判斷力,直接創業希望非常渺茫。如果可以先去某公司就業,通過接觸各種客戶,項目和部門,豐富自己的經歷和經驗,這樣就為今后自己有了合適的機會,再創業奠定了循序漸進的基礎。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經過幾年的創業拼搏,反過來又應聘進入企業工作或考公務員,這樣成功轉型的例子很多,不少人都獲得成功。總之,不論你是選擇了創業還是就業,或者兩者都想嘗試。首先能認清自我最為關鍵,不要眼高手低……其次就是要能不斷的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匹配社會的發展趨勢,最后就是需要能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和堅持到底的決心。參考文獻[1] 王祓罹.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4(1).[2] 馮峰.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6 (5).[3] 李芏巍.大學生創業寶典[M].中國商業出版社,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