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偉 尤亭亭 杜愛華
摘 要:社會資助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一環,充分發揮好社會資助的育人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社會資助管理工作,總結了社會資助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分析了當前社會資助育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措施,以期促進社會資助育人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社會資助;育人;捐贈主體;資助來源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社會和個人力量支持高校辦學,其方式之一就是在學校設立獎助學金。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作為橡膠工業的黃埔,以其獨特的辦學優勢培育的高分子材料領域人才廣受好評,學院近年來持續接受社會資助,在2018年,企業和個人設立的獎助學金共14項,含科技創新獎學金2項,助學金4項,共計總金額67.89萬元,獎勵或資助學生212人,約占學生總數的8%。社會資助在學校育人工作中起到了較大的積極作用,但同時,社會資助的育人作用還存在一定局限性,社會資助管理工作還存在一定不足。完善社會資助管理工作,彌補資助育人的局限性是當前工作的重點。
一、社會資助的育人作用分析
(一)社會資助的激勵作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在學校設立獎助學金,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捐贈獎助學金的評選活動中。一方面,作為實實在在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獎助學金成為部分學生的追求目標,引導著學生奮發向上,刻苦學習;另一方面,我院積極擴大社會資助的激勵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單獨或集中舉行頒獎典禮,發放捐贈獎助學金。這對獲獎學生的認同與肯定,也是對其他同學的鞭策與激勵;二是我們把優秀獲獎者的突出成績和個人事跡匯編成冊,每年出版一期社會資助獎助學金專刊,讓優秀獲獎者事跡廣泛傳播,在廣大學生當中引起強烈反響,進一步擴大了獎助學金的激勵作用,在學生當中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習氛圍。
(二)社會資助的感恩教育作用。企業或個人在我院設立獎助學金,出發點是助力國家辦學,或者是校友感恩母校,這些企業或個人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獎助學金的評選和發放過程中,激發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部分學生自發用實際行動做志愿服務,或捐贈財物奉獻愛心,以此感恩社會。在實際工作中,筆者接觸到一位捐贈企業的負責人,他在我校設立助學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曾經在上學期間接受過別人的資助。
(三)社會資助帶來第二教育課堂。以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部分企業除設立獎助學金外,還設有其他互動與教育環節,諸如學術報告、學術論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等,部分企業與我院聯合共建實驗室,部分企業設立實習與就業實踐基地。另一方面,社會資助助力我院承辦多項學科競賽,包括高分子學院科德寶杯創新創業大賽、賽輪杯山東省大學生高分子實用技術大賽等。學科競賽作為一個有利契機,在學生中營造了濃厚的學習、競爭與合作氛圍,促進了高校間師生的交流學習,學院也順勢而為,鼓勵更多的學生進實驗室、進課題組參與老師的實驗與課題研究,極大促進了學風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
二、社會資助育人工作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
(一) 資助來源單一,資助形式單一。社會資助來源單一、資助形式單一是當前高校存在的普遍問題。以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2018年,90%以上資助主體為企業,教師個人捐贈占比不到10%,暫無民間個人、社會團體等其他社會資助來源。資助來源的單一性不僅限制了學校可接受的資助總量,也使得社會資助育人作用具有片面性。另一名面,當前資助形式較為單一,捐贈主體大多設立獎助學金,少部分贊助文體活動和學術競賽。資助形式的單一性限制了資助育人的效果,同時,直接大面積發放現金容易助長學生驕傲心理,形成一種自我優越感,成為學生進步的絆腳石。
(二)未建立與捐贈主體的長效溝通機制,跟蹤教育工作不足。當前,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未能與捐贈主體建立長效溝通機制,有的只停留在獎助學金評選與發放工作中,致使部分捐贈主體不能做到長久資助。學校與捐贈主體的溝通面較窄,學生與資助主體沒有互動或者互動較少,學生接受資助后對其后續教育不足,社會資助的感恩教育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接受社會資助的學生沒有做好后續跟蹤服務,社會資助的長效教育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社會資助育人工作的改進措施
(一)資助來源單一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對于高校來講,當摒棄“君子不言利”的傳統思想,積極主動為學校爭取社會資助,讓更多的企業、公益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辦學。同時,學校要與捐贈主體一致努力,豐富資助形式,摒棄單一的物質獎勵,從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學生全面發展,諸如指導、扶持大學生創業,資助學生參加課程或技術培訓,助力學生興趣特長培養等。
(二)拓寬學院與捐贈主體的溝通交流渠道:可組織師生走訪參觀企業,與捐贈主體共同開展聯誼活動,組織學生為捐贈主體提供志愿服務,加強在產品研發、人才培養與輸送等方面的合作,做到互利互惠,友誼長存;要以社會捐贈為契機,在捐贈活動中引入慈善文化,廣泛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廣泛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傳遞社會正能量,擴大社會捐贈的育人效果和影響力。
四、結語
社會資助在高校中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強大的教育功能,在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資助辦學的同時,高校應當不斷探索總結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經驗,不斷改進社會資助管理方法,讓社會對學校的經濟資助升華為對學校、學生的綜合發展幫助。
參考文獻
[1] 任晨陽,王志杰.校企合作背景下拓寬高校資助育人途徑[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20):26-27.
作者簡介:孟祥偉(1990- ),男,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