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莉霞 蓋海紅 耿云巧
摘 要:本文嘗試探索思政教育進課堂視域下新時代西柏坡精神教育路徑。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結合課程特點,探索非思政課課程內容與西柏坡精神的融合點,在課程設計和教材編寫中引進相關內容,德育滲透;二是創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激情引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三是在創業實踐中用西柏坡精神引領,堅定理想信念,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在暑期實踐中拓展西柏坡精神傳承課堂,用大愛情懷引領學生為人民服務,培養奉獻精神。
關鍵詞:西柏坡精神;建國精神;非思政課程;教學過程引領;拓展實踐課堂
黨的十九大報告繪制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具體規劃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指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加強對課堂教學和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管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分別指向了建黨100周年與建國100周年。 與建國相連的是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與中國革命時代精神的融合,集中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和“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民族自強獨立精神。作為河北省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適應新時代對“建國100周年”的傾注,挖掘西柏坡精神與民族精神的一致性,把西柏坡精神和立德樹人的使命結合起來,堅守課堂主陣地,努力探索課堂教學和德育教育的融合點,把西柏坡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所授課程內容中,探尋思政教育進課堂的新方法新途徑,“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從多維度引領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厚德淵識。
一、結合課程特點,探索非思政課課程內容與西柏坡精神的融合點,在課程設計和教材編寫中引進相關內容,德育滲透
立德樹人是新時期黨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課題,思想品德培養不僅僅是思政課程的任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強調指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指明了“課程思政”方向。
(一)把西柏坡精神融入公共基礎課程的人文精神培養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西柏坡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西柏坡精神當中的頑強、堅毅、自尊、自信、自強等建國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瑰寶,又賦予了其時代新意義,我們應該結合“大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軍事理論、體育、創新創業”等公共基礎課程特點,促進相關內容的融通和配合,把彰顯西柏坡精神的內容融入課程內容和教材體系。根據課程不同,所選內容有所側重,“大學語文”等文學類課程中,可選入反映解放戰爭時期內容的優秀文學作品組成”西柏坡紅色文化單元“列入教材,通過作品鑒賞,感悟西柏坡精神;在“軍事理論、體育”等課程中,可側重選入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的典型案例進行賞析,從中體會“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等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其他非文學類的公共基礎課程中,可側重選入一些情報斗爭和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西柏坡時期的故事列入教材所設板塊”西柏坡故事專欄“,引導學生從中體會凝結在西柏坡精神中的艱苦樸素、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等傳統美德和服從大局、嚴守紀律、自我犧牲的革命意志以及忠誠祖國、堅忍不拔等民族精神。充分發揮人文學科傳遞民族文化和精神瑰寶的特殊教育教學功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二)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專業科學素養和理想信念培養
長期以來,高校教改側重關注公共課程的德育功能,而忽視了專業課程的育人使命,致使其僅局限于傳授專業知識和培養專業技能,特別是技術性較強的理工科專業,單條腿走路現象嚴重。致使為數較多的青年大學生形成了重小家輕大家、重個人輕集體、重物質輕精神的價值觀念,他們成才之后首選了海外定居、就業,因而出現了令人痛惜的高端人才大量流失的局面。青年有理想,民族有希望,理想信念教育乃人才教育之根本。中央領導一直注重對廣大青年的悉心培養,習主席寄語莫斯科留學生與50年前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的講話如出一轍,都表達了對青年學子的殷切期望和祖國建設需要的熱切召喚。在建國70周年之際,高等學校應當以愛國主義培養為抓手,以西柏坡精神為引領,在專業課程內容中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力度,這是每一位專業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相比公共基礎課程而言,高等院校各專業的專業課程比重相當大,3:1或4:1,而且專業課程在青年學生的心目中地位也相對重要,專業課程任課教師的德育引領更能事半功倍。西柏坡“兩個務必”,“忠于祖國和人民、為祖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斗犧牲的奉獻精神”與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一脈相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相吻合。建國70周年之際,挖掘西柏坡的愛國、奉獻、無私等品質與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民族精神的融合點引入專業課程內容,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濃厚興趣中了解西柏坡故事,感悟西柏坡精神,春風化雨地進行德育教育,引領大學生在實現職業理想時自覺踐行優秀的民族精神,睿智、導行、鑄魂,使我們的青年一代成為有遠大理想、信念堅定的西柏坡精神的踐行者、傳承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武裝者,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的時代新人。
二、創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激情引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感乎心者,莫過于情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注重情境創設和情感激發,用多種藝術方法引領學生學習革命文化,學習紅色文化,激發學生對西柏坡精神的感動和敬佩之情,并自覺地踐行和傳承。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教學實施過程是激情、導行的過程,可結合課程內容在教學中適當選入解放戰爭時期經典詩詞進行誦讀,使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西柏坡精神。比如《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通過誦讀體味解放軍的英勇無畏和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和解放全中國的信心,通過誦讀感悟詩中的軍事哲理,在誦讀詩詞的韻律美中激發學生對新中國的熱愛、對解放軍的敬愛、對壯闊的人民戰爭中老百姓和軍隊的魚水深情的感佩,自覺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同時激發報效祖國和人民的家國情懷。針對學生對影視劇的喜愛,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加入相關影視片斷欣賞,比如《智取威虎山》、《紅巖》《上甘嶺》等革命題材影片的重要片斷,用記錄影像的影視片再現還原革命歷程,通過有聲影片的直觀性使學生如臨其境,引發共鳴,真切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切實體會紅旗是先烈們用鮮血染紅的,用先烈們的犧牲精神去感染學生,更易觸動靈魂。引導他們珍惜現在,勿忘傳統,學習老一輩敢于斗爭,敢于奉獻、艱苦奮斗、勇敢、堅強的意志品質;還可以在《京劇沙家浜》等國粹京劇的優美唱腔欣賞中體會革命的樂觀主義和英雄主義。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樂學、愿學中自覺傳承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在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傳統藝術的情感,以情動人,以情化人。
三、在創業實踐中用西柏坡精神引領,堅定理想信念,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近年來,雙創活動如火如荼。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大學生創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給予有力的政策扶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深入高等院校,涌現出了一大批創業人才,高校學生已成為了社會創業中的中堅力量。大創網舉辦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業創新大賽推波助瀾,為創業學生提供了更為開放的交流平臺。在這種利好的創業環境中,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僅關注幫助大學生尋找創業項目,而忽略他們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培養。創業不應是盲目的,創業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為什么創業,創業取得成績了又該怎樣,創業不順利了又該如何呢?我們應當充分依靠創業實踐育人陣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價值觀,使他們在任何時候不迷失,不錯路。
西柏坡精神的本質特征是“兩個敢于”和“兩個務必”。“兩個敢于”即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其實質就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和引領作用,特別是在我們的創業大軍中極具精神力量。我們應該結合大學生創業之路上所面臨的問題,用西柏坡精神指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既要勇于開拓進取,又要戒驕戒躁,不畏難,不驕奢;指導學生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頑強、勇敢、自信。這些意志品質是西柏坡精神之內涵,是我們的建國精神,也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正是做人做事的法寶。我們應該努力引領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積極踐行和傳承西柏坡精神,錘煉意志品質,堅定理想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四、在暑期實踐中拓展西柏坡精神傳承課堂,用大愛情懷引領學生為人民服務,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
為拓展思政課堂和文化課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許多高校都組織大學生開展暑期實踐活動。以河北為為例,中共河北省教育工委、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共青團省委等部門每年六月都聯合發文組織各高校開展“暑假河北省大學生和青年教師‘體驗省情、服務群眾‘砥礪品質、磨練意志,拓展高校思政課堂主題實踐活動”。各高校由大學生和青年骨干教師組成的暑期實踐小分隊,分別以”紅色教育行、文化知識行、智慧鄉村行、基層調研行(深入調查研究 為農村發展建言獻策)等為主題內容開展活動;我們可以結合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西柏坡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紅色基地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而以農村基層為主要實踐地點的小分隊,則通過走訪座談、問卷調查、傳統文化與政策宣講、網店指導、支教助教、關愛鰥寡孤獨等多種方式,了解民情、送溫暖、送技術,扶助貧困。通過暑期實踐,青年教師與大學生增強了為群眾服務的意識,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大學生服務鄉村、服務基層,青年教師教書育人奠定基礎,為發展河北、中華復興做出了貢獻。這也正是西柏坡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傳承,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
總之,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觀念,適應新時代對“建國100周年”的傾注,著力把西柏坡精神發展為建國精神,進而實現其進入大學公共基礎課、專業課課堂和社會實踐課堂的神圣使命,以期把我們的大學生培養成為傳承西柏坡精神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 付海玲.河北省高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析—以西柏坡精神為例[J].學術期刊,2015年第3期.
[2] 王雅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揚西柏坡精神[J].教育教學論壇,2012年第16期.
[3] 陳永民,商霄杰.西柏坡精神在河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傳承[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4] 魯芳.西柏坡精神引領下的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范式轉換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4年第2期.
[5] 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 2017年12月4日.
[6] 謝忠厚.歷史轉折之魂——西柏坡精神,中紅網,2007,07,03.
[7] 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扶貧辦、團省委、省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2017年暑假河北省大學生和青年教師“體驗省情、服務群眾”“砥礪品質、磨練意志,拓展高校思政課堂”主題實踐活動方案.
基金項目:思政教育進課堂視域下新時代西柏坡精神教育路徑研究(2018zjpy28),課題來源:石家莊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作者簡介:康莉霞(1968- ),女,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講師,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蓋海紅(1968- ),女,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教授,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耿云巧(1966- ),女,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教授,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