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姚祎 任全戶
摘 要:面對現實虛擬化、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內容多元化、高互動、高效率的大學生“微文化”時代特征,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期和挑戰。榜樣教育是大學生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教育方式。本文基于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通過問卷調查,從受教育者特征出發,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挖掘大學生榜樣典型;從“微文化”特點出發,聯動線上和線下教育,拓展多元化的榜樣教育渠道提出新時代大學生榜樣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微文化;榜樣教育;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習總書記在《要善于學典型》一文中說:“‘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我們就是要善于向先進典型學習,在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從小事小節上修煉自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學習先進、保持先進、趕超先進。”[1]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這就要求青年大學生要常懷學習之心,樹立榜樣意識,學習榜樣事跡,發揮榜樣力量,弘揚榜樣精神。榜樣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伴隨著“互聯網 +”應允而生的“微文化”,使當前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臨著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全新的工作思路,以創新的教育方法向青年大學生傳播榜樣的力量。
一、“微文化”對當前大學生生活現狀的影響
伴隨著的移動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智能手機的不斷更新換代,WiFi的大面積覆蓋,微博、微信、微視頻、微支付、微公益等以“微”為特征文化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互聯網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底提升3.8%。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全年新增手機網民6433萬;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機上網已成為最常用的上網渠道之一。從年齡結構上看,10-39歲群體占整體網民的67.8%,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6.8%;從人群類別上看,學生群體最多,占比達25.4%。[2]由此可見,大學生群體已成為“微文化”傳播的主體。
筆者以陜西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通過發放問卷,對“微文化”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微文化”對大學生的方方面面都產生著影響。一是微信成為大學生“微文化”傳播的主要工具,占比92.55%;其次QQ和抖音等小視頻,分別占比74.81%和42.59%。二是絕大多數學生每天使用“微文化”工具的時間達五小時,占比69.45%。三是學生通過微工具關注的內容大多集中在校園公告、生活資訊、娛樂節目,分別占比59.67%、59%、57.66%。四是學生們認為校園“微文化”主導力應在豐富內容、突出特色、能夠與學習聯系緊密方面。五是學生們也表示希望“微文化”能夠在大學生認同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引幫助;能更多使用自媒體工具融入到現有的校園網絡中,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能借助微博、微信等多種形式的自媒體提供更加寬松自由的師生溝通環境。
二、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概述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1年提出的。它著眼于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復雜行為主要是后天習得的。同時,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它是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通過示范所進行的學習”,即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它是間接經驗的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正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范活動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導適當的操作。[3]
社會學習理論重視榜樣的作用,強調觀察學習在人的行為獲得中的作用,主張建立較高的自信心。這些理論思想對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十分可取的,在榜樣育人的實踐過程中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三、“微文化”語境下班杜拉觀察學習過程理論對榜樣教育的啟示
筆者以陜西省高校大學生為對象,通過“問卷星”網絡調查平臺,對大學生榜樣教育現狀進行研究。共發放問卷1199份,有效問卷1199份,有效率達100%。男生占比22.6%,女生占比77.4%;中共黨員占比3.75%;文、理、商、藝分別占比51.38%、19.43%、20.93%、8.26%;調研對象涵蓋專本學生,其中本科生占比73.64%,專科生占比26.36%。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提出大學生榜樣教育有效途徑。
(一)從受教育者特征出發,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挖掘大學生榜樣典型
“微文化”是伴隨著互聯網極速發展之下應運而生的新的文化領域。在“微文化”的影響下高校大學生也顯現出了現實虛擬化、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內容多元化、高互動、高效率的時代特征。以上大學生所表顯的這些特征傳遞出新的媒介模式的產生和社會形態的變革。在“微文化”迅猛傳播的時代背景下,要想讓榜樣的力量傳播的更廣、更遠,落地生根,首先就是要選擇契合時代發展,品格高尚,可信度高,具有校園特色,滿足不同類型大學生模仿的“草根化”榜樣典型。問卷調查中,在問及“您所尊崇的榜樣類型”時,占比較高的是道德模范,父母、師長、同學、朋友,分別占比68.16%、56.69%;在問及“您認為身邊哪些同學可以成為你學習的榜樣”時,道德模范、學業精英、自強之星、創新創業達人成為大家主要的學習榜樣,分別占比71.31%、51.38%、47.71%、45.45%;在問及“你認為大學生榜樣應具備哪些考量標準”時,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較強的社會正能量和責任意識,具有敢于創新,打破常規的人格魅力,學業、知識技能等方面能力突出占比最高,分別為93.83%、72.73%、45.29%。
(二)從“微文化”特點出發,聯動線上和線下教育,拓展多元化的榜樣教育渠道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所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是通過對榜樣示范的觀察,引導觀察者進行實際的嘗試性模仿,這樣,可以使間接經驗學習與直接經驗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由此借鑒,在對大學生進行榜樣教育的過程中,就應該發揮線上傳播和線下引導的榜樣教育作用,在廣泛營造榜樣學習氛圍的同時,擴大榜樣傳播力、影響力,讓大學生在觀察榜樣時,更深入地體會榜樣的人格魅力,進而去模仿榜樣的行為,將自身塑造成下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
調查發現,有80.48%的學生是通過微信、微博、QQ、抖音等社交網絡平臺或自媒體途徑了解榜樣人物及其事跡的;72.39%的學生所在的學校是通過院校官網、官微來宣傳學生榜樣,開展榜樣教育;同時,分別有69.56%和62.39%的學生表示通過校園影視、廣播、宣傳欄等平臺宣傳和榜樣事跡報告會、榜樣人物面對面交流會、榜樣人物論壇等方式的榜樣教育更能吸引大學生參與;74.15%的學生提出應通過創新榜樣教育途徑,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教育,加強大學生對榜樣的了解和關注,提升大學生對榜樣精神內涵的認知。
通過調查可以總結出,“微文化”具有高效傳播、全民參與、多元碎片等特點,這也極大的豐富了教育的內容,拓寬了教育渠道,提高了教育感染力。大學生榜樣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內容潛藏在“微文化”的環境中。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信息傳達,不僅能夠化解大學生思想上的抵觸效應,使大學生的豐富情感、信念能量、潛能才華、人格素養在“微文化”環境的熏陶中和微活動參與過程中得到充分開發和升華,更使其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形式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在需求,以達到更好、更持久的教育效果。
大學生榜樣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高校要做好大學生榜樣教育,就要在營造榜樣教育的良好氛圍的基礎上,借助“微文化”特征傳播力,最大化發揮大學生的榜樣育人效應。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019-2-28.]https://www.useit.com.cn/thread-22395-1-1.html.
[3] 社會學習理論.百度百科,2014-11-11.
基金項目:陜西省2018年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課題“微文化”語境下大學生榜樣教育有效途徑研究——基于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編號2018FKT55)。
作者簡介:王娜(1980- ),女,陜西商洛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文學與教育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姚祎(1981- ),男,陜西咸陽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輔導員,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任全戶(1982- ),男,陜西咸陽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輔導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