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 賈若
摘 要:隨著微時代的深入發展,傳統的教學視頻已經很難勝任當今時代的學習需求,教師和學習者對于新興教學視頻形式—微課程視頻的使用率在不斷提高,大量微課程視頻被批量推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理論研究方面,學者對于微課程教育形式也充分認可,針對微課程視頻的學術研究也正在掀起一股熱潮。如何能科學化、數據化進行微課程的評價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筆者根據學界現有的理論基礎,利用德爾菲專家法進行調研并結合多年的教學視頻制作經驗進行了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微課程教學視頻評價相關元素研究,并得出了相應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微課程視頻;評價元素;評價元素數據提取
隨著新媒體時代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知識信息的獲取渠道和理念也在不斷演化,碎片化的資訊獲取方式催生了“微時代”的誕生,大眾更加樂于通過移動互聯網絡接收各種微資訊,其中微博、微信、微電影現下已經成為了信息傳播的絕對主流媒介。身處如此大時代背景下,教育方式也在不斷進化,受資訊傳播環境及教育領域的終身學習理念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走向多元化,并逐漸偏向于非正式學習。在學習走向移動化、微型化、碎片化之時,學習資源內容面臨著新的挑戰。傳統大單元、大容量的課程資源已無法滿足學習者的需求而逐漸走向微型化、移動化。微課程(Micro-Course,Micro-Lecture)是近幾年教育受“微時代”發展所驅動和催化的直接產物,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微學習”已經成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通過微課傳達的教學內容明確,重點突出,并利用聲、像、圖等,不同表達方式的有效結合,完整展現知識點全貌,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方便學生抓住重點,為學生答疑解惑,達到教學目的。顯而易見,微課程視頻已經成為了當今教學類、知識類視頻的主要制作形式。
一、微課程視頻基礎元素的研究方法
學者尹合棟認為:微課程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視頻為主要形式,以解決某一知識難點為主要目標的在線教學視頻,微視頻教學內容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內在的耦合性等特點,“微課程”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學者焦寶聰認為微課程應該包含著三種主要屬性:課程屬性、技術屬性、時代屬性。因為微課程視頻本體是由視頻載體和教育活動結合而產生的,時代性只是其使用屬性,所以結合兩位學者觀點,微課程視頻本體基礎元素的拆分可以從兩方面著手進行,一是對微課程的視頻載體進行具象研究,另一個方面是對微課程視頻的教學活動進行抽象研究。其中,教學活動是微課程的核心,視頻載體為輔,二者之間既有主次關系,又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實現微課程視頻教與學的全過程,同理在研究過程中也是以這樣的邏輯關系進行微課程視頻的相關元素研究。
首先以視頻作為本體進行具象研究,影視學觀點認為所有的視頻都是由連續的畫面組成的,連續畫面的最基礎單位是單幅靜止畫面。微課程視頻隸屬于視頻的一種,可以按照一般的視頻元素拆分方式來對其進行基礎元素分析。由此,第一步可以將整個微課程視頻拆解成若干視頻段落,每個段落都有其獨立完整的表意功能;第二步可以繼續將段落拆解成若干鏡頭,最后一步可以將鏡頭拆分為影視技術的最小單位——幀。幀是理論上最小視頻劃分單位,是靜態的畫面,通常一幀對應的時間為1/24秒,需要注意的是至少兩幀以上的連續性放映,可以形成動態畫面才能稱其為視頻。一般來說,由多個幀畫面組成的可以完整表述一個明確意義的幀元素群才是最基本的微課程視頻基礎元素,簡稱微課程視頻表意基元。
每個微課程視頻基礎元素并沒有統一的計量單位來界定,其作用是微課程視頻進行結構分析的主要依據,并進一步對其教學結構進行定量研究,通過對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交互行為進行分類和量化處理,分析各種類別行為的出現次數、狀態持續時間和遷移路徑對教學過程進行具體的量化分析,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當然,微課程視頻基元的作用不僅如此,它更是細致描繪微課程視頻評價影響因素各項屬性的基因圖譜。以微課程視頻為本體的影視學具象研究具有重大意義,不但可以逐級拆解微課程視頻,還是其他元素拆解后進行屬性數據描述的理論基礎。
二、微課程視頻本體結構分析
在微課程視頻的抽象研究方面,微課程視頻中以教學作為本體的基礎元素拆分比較復雜,想要研究以教學活動為本體的微課程視頻元素組成必須首先要明確微課程視頻的定義。微課程視頻屬于教學視頻的一種,教學視頻是把要傳授給學習者的知識、技能等內容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經由教師或專業制作人員運用技術手段,整合圖、文、聲、像等各種信息,生成視頻文件并發布供廣大學習者學習使用的教學資源。微課程視頻首要的屬性是課程,其被運用的學習平臺是網絡平臺。因此,微課程視頻與課程、網絡課程都有著關系。微課程應是一種適應現代快節奏,適合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碎片化學習等而圍繞某個教學主題精細化設計的講座,長度不長于10分鐘的內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課程形態。依據已有定義研究成果并結合當今微課程視頻的制作與實際使用情況,本文修訂完整的微課程視頻定義如下:以知識教授思路為核心,以傳遞知識、技能為主要目的,經由專業人員利用影視技術與藝術手段按照符合學科教學規律的邏輯方式進行編排、制作,時長小于十分鐘,并主要以移動網絡為主發布的供學習者學習使用的微視頻教學資源。
由定義可以得出微課程視頻的核心內容是知識的講授及學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與學的問題。因此必須以教育學理論為首要原則對微課程視頻進行元素拆分,拆解出的各級元素是合理且全面的微課程視頻屬性構成要素,進而通過對要素的數據化處理實現微課程視頻教學本體的質量監控。
首先,從微課程視頻的定義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微課程視頻的教學效果直接與兩大類元素相關,一、教學類元素,二,影視類元素。其次,在微課程視頻關聯元素方面,國內有學者研究認為吸收多元文化教育、新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學習通用設計等先進理念,微課程的設計要素應該從對象、內容、應用、技術四個角度來考慮。再次,在微課程視頻評價方面有學者研究認為影響微課程視頻質量高低的元素要從“微課選題”、“教學設計”、“互動設計”、“輔助資源”、“微課技術”、“課件藝術”、“課件實用”及“教學效果”等八個維度來考慮。也有學者研究得出微課程視頻評價相關元素為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作品規范。最后,有國外有學者認為,一個微課程視頻評價的標準有四個方面,分別是內容,教學設計,技術因素,輔助性資料。通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總結出國內學者對于影響微課程視頻的因素的共同認知: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影視技術與影視藝術。整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得到六個因素: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影視技術、影視藝術,輔助性材料。因此可以得出這六項就是微課程視頻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筆者通過德爾菲法對東北師范大學的王以寧教授、張海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的衷克定教授進行調研,得出環境類元素對于教學類視頻的教學效果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結論。由此,最終可以得對于微課程教學視頻具有影響力的三大部分因素:教學因素(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效果、輔助性材料),視頻因素(視頻技術與藝術因素),環境因素(微課程視頻錄制環境及收視環境)。
依據理論二級元素拆分如下:
教學元素拆分:根據上述研究可以得出教學類因素包含三個部分,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教師知識結構和教學效果。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按照1997年出版的《教師教學基本功全書》可以拆分為:導入的技能,語言的技能,板書的技能,教態變化技能,教學演示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反饋強化技能,結束技能,組織教學技能。教師知識結構根據教育學PCK理論得出,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1)一般教學法知識,由課堂管理策略、一般教學策略、學生及學生學習的知識構成;2)學科知識,由學科內容知識、學科的內容結構、學科的句法結構、關于學科知識討論方式和學科知識發展的知識構成;3)學科教學法知識,由學科教學目的知識、有關學生學科學習的知識、課程和課程材料的知識、特定學科知識的呈現和教學策略的知識。西北師范大學黃建軍副教授認為教學效果可以分為形式新穎、趣味性強、目標達成、推廣應用四部分。重慶第二師范學院講師尹合棟認為教學效果包含目標達成、推廣應用兩部分,綜合得出,教學效果應劃分為目標達成和推廣應用兩部分。
視頻類元素拆分:視頻由影視技術性元素和影視藝術性元素組成,影視技術性元素很具象,拆解比較清晰,影視藝術性元素也很重要,但是卻經常被忽略掉。依據影視學規律,完整的視頻元素拆分首先應該將其一分為三,即技術性元素、藝術性元素和敘事性元素三大部分。微課程視頻技術我們可以理解為制作微課程視頻所應用及涉及的全部關于視頻的使用技術,通過對國內外多類型微課程視頻的分析,視頻技術類元素可以劃分為:影視拍攝技術,影視后期技術、影視特效技術,影視虛擬現實技術、影視格式轉換技術,影視存儲技術,影視傳輸技術。通過借鑒電影元素理論及影視分類學,微課程視頻藝術元素可以拆分為鏡頭、聲音、剪輯、蒙太奇、美工。在教學類視頻中敘事性元素的作用等同于教學類元素,本文將其融匯在教學類元素中一并研究。
環境類元素拆分:這里指的環境即教學環境元素,它包括教學自然環境、教學物質環境、教學人際環境、教學觀念環境、班級教學環境和社會教學環境[16]。針對微課程視頻來分析,只是考慮能對微課程視頻產生影 響的環境元素即教學自然環境和班級教學環境,因此將其劃分為課堂時間元素與課堂空間元素及課堂參與者元素。課堂時間元素還可以分為兩個子元素,課堂實際授課時長及課堂授課具體時段。課堂空間元素同樣可以分為兩個子元素,課堂空間大小及課堂空間位置。課堂參與者元素分為課堂參與者數量和課堂參與者質量兩種情況。
上述研究已將影響微課程視頻評價研究的三大主要元素劃分清晰,盡管在微課程視頻本體的影響因素研究已經很充分,但是基于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代總會具有各自的評價傾向問題,更為合理的微課程視頻評價相關元素應體現為3+X模式,3指代之前研究的教學類、視頻類、環境類元素,X指代的是宗教、政治、技術、人際等對微課程視頻也會產生影響的不確定因素。
參考文獻
[1] 王覓,賀斌,祝智庭.微課程視頻: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J].中國電化教育,2013(4):88-94.
[2] 劉名卓,祝智庭.微課程的設計分析與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127-131.
[3] 梁文,微課環境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2):162-164
[4] 尹合棟.微課程的設計、開發與評價[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5(05):91.
[5] 焦寶聰,蘇古杉,陳楠.微課程設計的三重屬性和六大要素[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06):89-95.
[6] 張海,王以寧,何克抗.基于課堂視頻分析對信息技術深層整合教學結構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11):7-11.
[7] 李小剛,靳素麗,王運武,教學視頻支持下的網絡時代個性化學習研究[J].中國遠程教 育,2013(7):38-42
[8] 王覓,賀斌,祝智庭.微課程視頻: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J].中國電化教育,2013(4):88-94.
[9] 劉名卓,祝智庭.微課程的設計分析與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127-131.
[10] 張生,王麗麗,蘇梅,等.微課程設計要素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14(9):72-77.
[11] 尹合棟.微課程的設計、開發與評價[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5(05):91.
[12] 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5):31-35.
[13] Bart P. Beaudin,Don Quick Instructional Video Evaluation Instrument [J].Extension Journal,June 1996 // Volume 34 // Number 3.
[14] 荀淵.教師教學技能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8).
[15] 廖元錫.PCK使教學最有效的知識[J].教師教育研究,2005(6):37-40.
[16] 張楚廷.論教學環境與課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1):98-105.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合同編號JJKH20180713SK;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一般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H170271。
作者簡介:張瑋(1982- ),女,吉林永吉人,碩士,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講師;賈若(1977- ),男,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