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
摘 要:我國近些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但隨著而來的生態問題卻日益嚴峻。面對當前的生態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念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簡要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自然
在當今世界范圍內,隨著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自然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生態問題日益惡化,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了世界范圍的重要課題。如何才能保持人類發展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呢?其實早在百年前,馬克思就為人類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本文簡單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概述
縱觀人類的發展歷程,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從遠古時代自然支配人類到現今的人類支配自然,人類社會由原始的農耕時代發展到了現代的工業文明社會。人類在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改變著生態系統,現如今人與自然的矛盾也是相當尖銳,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并不是人類可以肆意揮霍的,人類和大自然的命運緊密相連,兩者應該和諧共存。鑒于此,人類開始注重生態文明建設,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思想:
首先,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和諧共處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人類為了謀求生存發展,從而破壞了大自然與人的和諧共處,對此,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恩格斯曾評論到:人類自身和自然界是一致的,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觀點是及其荒謬的。
其次,人類的發展要遵守自然規律?,F在的人類已經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改造自然來為自身謀取利益,但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點認為:人類雖然有能力統治世界,但在和自然界的交往中,應該遵守其規律,決不能肆意改造生態環境來謀求一時的發展。
最后,人類應保護生態環境。人類發展至今,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后,世界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顯著提高,但是,在人類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自然環境也遭到了破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極其反對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馬克思認為:不以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發展計劃,只會帶來災難。
二、我國當前所面臨的生態問題
(一)空氣污染。隨著經濟增長,人們生活逐漸富足,汽車成為家中必備品,然而汽車尾氣卻給城市生活帶來困擾,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氮已經成為我國各大城市重要污染源之一,加上工業排放的污染,很多大城市空氣質量堪憂,比如北京很難見到以往的藍天、白云,更多的是霧霾天氣。近日,美國的耶魯大學為全球180個進行空氣污染排名,我國排在了177位,僅僅高于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尤其可見,我國空氣污染治理問題已經刻不容緩,環境治理也就迫在眉睫。
同時,由于空氣污染,我國很多地區已經初現了酸雨污染的現象,這也導致了很多外商撤退,給我國的經濟發展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二)耕地減少。我國一直是個農業大國,但是近些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國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而荒漠化土地面積卻是逐年增加,這給我國工業、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可用耕地減少,糧食產量下降,短短幾十年,我國的沙漠面積已經擴大了10億畝,荒漠化問題嚴重。
同時,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上世紀中期,我國成立之初的水土流失約為153萬平方公里,到現在短短幾十年,我國水土流失達到了將近180萬平方公里,土地資源破壞嚴重。除了水土流失,土地資源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污染,主要受到農藥、重金屬的污染土地早在21世紀初就達到了1.5億畝。
(三)森林面積銳減。由于工業的需求,我國的木材消耗量巨大,每年的我國森林采伐量都遠超森林生長量,長期采伐的結果就造成了我國森林面積銳減。
據統計,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的森林資源已經減少了將近一半,這就是過度開發的后果,雖然我國近年來一直比較重視植樹造林,而且我國人工植樹造林的面積每年都在不斷擴大,但是這并不能掩蓋我國天然的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事實。
(四)草原破壞嚴重。我國原來擁有豐富的草原資源,一部分分布在山地或高海拔地區,此類草原因較難開發,因而保護比較到位,然而分布在平原地帶的草原,卻因過度開發,導致草原面積減少較快,加上牧業者追求較高的商業利潤,超載利用,不重視養護草原,造成草原生態破壞嚴重。
(五)水資源短缺。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我是人口眾多,人均地表徑流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因為資源緊缺,地下水資源被過度開采,造成了我國很多地市都有地面下沉的現象,比如上海、天津都存在地面下沉問題。據統計我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供水不足,一百多個城市嚴重缺水。除了水資源短缺,我國水資源污染問題同時嚴重,主要以有機物污染為主,我國的七大水系有將近一半的河流遭到污染。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誕生了,但時至今日,馬克思、恩格斯所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并沒有隨著社會的變革而消失,反觀當今的中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并沒有過時,對于當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仍有諸多方面的啟示。
(一)改變“人定勝天”的觀念。一百多年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就告訴我們,人和自然應該和諧共處,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活動應該遵守自然界的規律,否則,人類將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只能自食其果。在今天看來,大自然已經開始它的報復行動,比如當今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水資源匱乏、全球變暖等等,這些現象都是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危機,也是人類肆意破壞生態所帶來的后果。
人們之所以這么肆無忌憚的破壞大自然,就是因為人類在發展進程中,未曾遇到對手,人類的自信心爆棚,認為人就是大自然的主宰,認為自然界資源是取之不盡的,因此,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人類肆意從大自然中索取,卻不知回報。回想當年,我國建國之初,為了發展經濟,趕超發達國家,我國以環境為代價換取了經濟的發展,但是森林被破壞,河流被污染,原來的碧水藍天現今也不復存在,而今想要修復自然環境,卻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完成的。
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因素就是人們轉變思想觀念,改變人是萬物主宰,人定勝天的思維模式,人和自然是一個共同體,人類的發展要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應該和自然和諧共處,肆意索取的發展模式是不可取的。
(二)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面對當前的生態問題,我們應該清晰認識到,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再適合中國長久發展,只有循環經濟才是長久發展之路。什么是循環經濟呢?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模式,實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重要意義。循環經濟和以往粗放型模式有著明顯不同。以往我國的粗放型經濟模式,往往是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資源,而后通過加工、生產銷售后獲取商業價值,這其中把污染物、廢棄物等大量的釋放到大自然中,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但循環經濟則完全不同,循環經濟采用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模式,在整個環節上幾乎不會排放污染物到自然環境中,從而再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保護了生態環境。
(三)運用法律武器。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才能有效約束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我國擁有很多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等,這些法律法規也確實在環境保護工作了起到了很大作用,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同時,我國當前不少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進程中,很難做到科學發展觀,合理開發。所以這就需要我國完善法律法規的修訂,增強處罰力度,同時將環境保護落實到個人,讓地方政府有責任、有擔當,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一味為了地方經濟發展肆意破壞環境,真正考慮到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
(四)轉變“政績觀”。國家政策的執行靠的是地方政府,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是否到位,關鍵因素在于地方政府的執行力。但是,我國的政府對于地方官員的考核重視經濟指標,輕視地方教育、文化、環保等指標發展。這就給地方政府官員無形了培養了錯誤的政績觀,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往往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
因此,我國要建設生態文明,轉變各級政府的政績觀是首要問題,樹立科學發展觀念。當然,近幾年我國政府也在逐漸轉變觀念,對于地方政府的考核不再是單一的經濟指標,實現了多樣化,促進了地方經濟向低消耗、低污染方式轉變,告別了原有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讓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更加環保。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處于起步階段,當前面臨很多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鄭正真,馬麗娟.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生態思想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
[2] 楊雨婷.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12).
[3] 馮國忠.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其對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河池學院學報,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