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新
摘 要:進入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諸多機遇與挑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無疑是值得我們利用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工作理念、技術水平、數據管理、人員配備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大數據技術與校園文化建設還沒有得到良好的融合,仍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創新研究。
關鍵詞:大數據;校園文化建設;創新
一、大數據的特點
大數據(Big Data)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美國宇航局研究員邁克爾·考克斯和大衛·埃爾斯沃斯首次使用。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從早期的基礎數據挖掘階段,到非結構化數據探索階段,再到現在逐漸成熟,大數據已經被人們普遍認知并廣泛應用。根據IBM公司提出的“5V”概念,大數據具有以下5個特點:
(一)海量(Volume大量)。根據“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1月,全球互聯網用戶數已經突破了 40 億大關。所以,這里用“海量”替代“大量”來形容數據的龐大沒有絲毫的夸張,如此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其產生的數據總量是無法用準確數字來計算的。
(二)高速(Velocity)。大數據由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組成,因此對數據處理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數據處理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于是云計算技術應運而生。大數據與云計算之間的關系,相當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相輔相成。
(三)多樣(Variety)。大數據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越來越成為數據的主要部分。非結構化數據來源于對互聯網用戶日常使用中各方面因素的搜集,比如個人喜好、關注點、訪問頻率、網絡日志、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可以說幾乎涵蓋了用戶網絡時留下的所有痕跡。
(四)低價值密度(Value)。大數據的量很龐大,種類也極其繁多,有價值的數據和垃圾數據混雜在一起,因此數據的價值比較分散,不易收集。但是只要運用合理、精確的分析方法,帶來的價值回報是很高的,而且分析成本極低。
(五)真實性(Veracity)。IBM提出大數據具有真實性特點的理由是,認為互聯網上留下的都是人類行為的真實電子蹤跡。如果單純從電子蹤跡的記錄來看,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人們在實際運用中很快就發現,雖然這些電子蹤跡是真實的,但是其記錄的人類行為并不十分可靠。所以,目前學界對大數據的特點總結為“4V”,去掉了對真實性的定義。
二、大數據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利用價值
(一)海量數據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的資源。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得知,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總數達到7.51億,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7%,而在廣大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仍然最高,為24.8%。由此可見,青年大學生是我國網民群體的“主力軍”。由于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大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的網絡活躍度也是極高的。他們通過使用微信、QQ、微博、頭條、快手等社交軟件,發布大量的文字、語音、圖片和視頻信息,連綿不斷的為“數據海洋”注入新的活力。這些信息中也包含著體現大學生身心發展和思想動態的內容,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數據。
(二)高速快捷的數據產生可以增強校園文化的時效性。進入信息時代,人類對數據傳播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3G、4G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馬上到來的5G時代,每一次更新換代都是幾何級的增長速度。網速提高了,用戶的體驗效果更好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上網產生的大數據更多、更快了。大數據傳輸速率的提高,一方面帶給我們的信息量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我們獲取信息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時效性。
(三)數據種類的多樣性可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多角度的參考。如前文所述,大數據的種類繁多,包含范圍極廣,這一特性是由數據來源的多途徑決定的。如銀行系統、通信系統存在的官方數據,網民日常網購、叫外賣、專車等活動留下的交易記錄,以及用戶使用微信、Facebook等社交軟件的多種媒體,甚至包括搜索引擎的搜索記錄。學生在網絡中進行各種活動的同時,會留下大量的使用痕跡,這些看似不起眼,細小且瑣碎的數據,往往能提供大量的有價值信息。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和研究學生的精神風貌,思想動態,行為取向等,比傳統的研究方式更全面、更真實、更有效。
(四)搜集并合理運用有價值數據,可以提高校園文化的影響力。大數據就像是顯微鏡,教師可以利用它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如何在龐大的數據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這就對數據分析手段以及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怎樣,分析數據要遠比采集數據容易得多,投入的成本也低得多,只要分析手段科學合理,從大數據中獲取的有價值信息量是十分可觀的。運用好這些信息,有針對性的開展活動,可以大大提高校園文化的影響力。
三、大數據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大數據對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不容忽視。意識形態屬哲學范疇,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它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由于大數據可以產生“信息藩籬”效應,會根據用戶的個人選擇和喜好,自動把信息分類推送,導致用戶被大量的同類型數據封閉起來。如果學生經常獲取到的都是負能量信息,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極容易導致思想的墮落。
(二)互聯網技術促使校園文化活動的模式發生變革。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一方面活動形式過于老套,內容單一,另一方面活動缺乏互動性。由于互聯網具有很強的交互特性,學生更熱衷于表現自己,突顯個性,對被動性的活動形式比較排斥。這就要求校園文化的模式要發生根本性變革,要大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創造展現自我、證明自我的機會。
(三)大數據的龐大容量與種類的繁雜增加了處理信息的難度。大學生接觸網絡的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著數據,通過搜索引擎記錄,可以了解大學生近期的興趣趨向;微博等“自媒體”應用發布的視頻、圖片、文字等信息,可以表現大學生的即時想法與思想動態;新聞評論、論壇發帖、社交留言等,可以反映大學生的意識形態;購物、用餐等消費記錄可以反映大學生的經濟狀況和消費習慣;一卡通記錄可以反映大學生進出校園、宿舍、圖書館等場所情況。有相當一些數據并不能真實的反映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容易對教師產生誤導。這些特性極大增加了教師對數據進行儲存、整理、甄別和分析的難度。
(四)數據泄露風險嚴重威脅著個人隱私的保護。在信息時代,隨著帳號實名制的施行,以及網絡支付等技術的興起,網民的個人隱私不可避免的要融入大數據中,這就對數據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大學生最貼近的就是網絡詐騙,比如冒充熟人詐騙、虛假中獎信息、網絡游戲交易詐騙等等。實際上數據泄露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不法分子利用。作為高校,如何利用好大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同時又很好的保證大學生個人隱私安全,這將是一個重大挑戰。
四、大數據技術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一)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數據平臺。鑒于前文所述,大數據技術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因此應著手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數據平臺”(以下簡稱“數據平臺”)。通過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呈現,運用特定的邏輯運算方式,在海量且碎片化的數據中獲取有價值信息,掌握學生思想動向,了解學生人文訴求,進而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更加有效的引導學生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二)建立一支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專業師資隊伍。數據平臺僅僅提供技術性的支持,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發起者、策劃者、實施者依然是教師。能否有效的利用數據平臺,開展好校園文化活動,對師資隊伍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素養,還要具備熟練的大數據處理技術和應用能力。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能夠同時兼備兩種能力的人才鳳毛麟角。所以,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教師的數據處理能力培訓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聘請計算機技術人才作為補充。
(三)建立完善的數據平臺管理機制。要保障數據平臺的平穩運行,還要建立完善的平臺管理機制。首先,要有專業的團隊提供技術支持,一方面保障數據采集手段的科學性,另一方面保障數據安全性,防止個人隱私泄露;其次,要聘請專職的網絡輿情分析師,針對數據平臺反映出來的輿情進行監控,及時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最后,要對數據平臺使用情況以及校園文化新模式的效果進行評估,根據新模式產生的效果來評價平臺提供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不斷的調整和完善平臺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葉繼武,張鳳寒,李玉純.大數據視域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7,24(47):118-119.
[2] 侯波.基于數據時代的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5):23-25.
[3] 周潔如.探究大數據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J].科教文匯,2018,12(1):148-149.
基金項目:吉林建筑科技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校科字[2018]0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