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黑龍江諺語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黑龍江諺語的資料查找和統計分析,發現黑龍江諺語中的方言使用是其語言表達的載體和工具。無論是語音還是詞語使用上,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而地域性特點主要是由方言體現。文章主要從黑龍江方言的語音和詞語兩方面特點探究黑龍江諺語的語言表達特色。闡釋方言使用特色,以期更好地介紹和傳承黑龍江諺語。
關鍵詞:黑龍江諺語;方言;語音特點;詞語特點
諺語是人民大眾口兒相傳的語言藝術形式,其地域性特點由地方性語音和詞語體現,基于此,本文將從語音和詞語兩大部分探究黑龍江諺語中的方言特點,以期更好地傳播黑龍江文化,并深入了解黑龍江諺語蘊涵的魅力。
一、語音特點
從語音上來看,黑龍江方言在聲母、韻母、聲調、音變方面都有其特點,比如聲母上,部分小片存在著舌尖前音與舌尖后音混淆,改換r聲母,a、e 開頭的開口呼零聲母字常常被加上個聲母 n變成了 n 聲母音節,個別字聲母無規律變換等現象;韻母上,單韻母 e 代替 o,個別韻母無規律變換的現象;聲調上,調值不到位,與普通話相比,調值普遍偏低,調類呼讀差異等現象普遍存在;音變上,多兒化,輕聲音變多。音變指的是在語流中連著念的音素、音節或聲調有時會發生變化。[1]黑龍江諺語中的方言特點表現最明顯的就是音變現象,包括兒化和輕聲。
(一)多兒化
在現代漢語中,“兒化”指的是一個音節中,韻母帶上卷舌色彩的一種特殊音變現象。[2]兒化這種語音現象具有區別詞義,區分詞性和表示細小、親切、輕松或喜愛的感情色彩的作用。[3]黑龍江諺語中選用兒化詞的現象很常見,由于諺語的口頭文學的性質,兒化詞的選用使得諺語在語言表達上更加輕松、活潑,且黑龍江諺語中還有眾多一句中至少兩個兒化詞的語句,且兒化詞前后呼應,使得語言表達更加細膩還使得韻律更加和諧。如:“苗稀結大穗兒”“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穗兒、打盹兒”均是日常生活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口語詞,兒化的使用不僅輕松、活潑還能使人產生強烈共鳴。
(二)多輕聲詞
在現代漢語中,輕聲指在一定條件下讀得又短又輕的調子。[4]現代漢語中輕聲是有規律的分為必讀輕聲和語境輕聲兩種。而黑龍江方言中輕聲在使用場合、使用頻率上同普通話有差異。表現為語境輕聲比普通話多,有些普通話中必讀的輕聲詞在黑龍江方言中不讀輕聲。含有輕聲音節的詞,我們成為輕聲詞。黑龍江諺語中輕聲詞的使用由于音長和音強的對比,輕聲音節同前后音節的輕重反差過大,造成聽覺上比較強烈的起伏感,語句表達也更富抑揚頓挫的變化,也更加便于人們傳頌和傳播。如:“眼大肚子小”中的“肚子”為必讀輕聲詞,“眼睛”和“肚子”均為輕聲詞,讀起來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二者運用身體器官對比、交相呼應,說的是飯菜做多了有剩余。“半斤對八兩,拳頭對巴掌”中的“拳頭”和“巴掌”為輕聲詞,表示勢均力敵。
二、詞的特點
詞匯系統包括詞匯和語匯兩大部分,諺語屬于語匯中的一員。黑龍江方言是黑龍江諺語的重要組成部分。黑龍江方言的特點主要有:一些古語詞仍在使用,詞匯中有一類特殊的狀態形容詞大量使用,由于歷史和多民族雜居等原因有一些特殊的方言詞匯,語用上具有粗獷豪放、生動俏皮的特點。反映在黑龍江諺語中的方言詞使用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詞的使用
黑龍江地區歷來是農業大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冬季氣候條件惡劣,形成了特有的黑土寒地文化。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別和變遷的重要指標。[5]黑龍江諺語中的方言詞語直接反映出黑龍江地區特有的農耕文化、氣候、生活方式、特有動植物等內容。
(1)農耕類方言詞
如:“換茬如上糞”“種地不調茬,到秋算白搭”“光鏟不趟,等于撂荒”“豆子插墑,不鏟不趟”“頭遍淺,二遍深,三遍把土壅到根”以上農諺中的“茬、撂荒、插墑、壅”都是黑龍江農耕類方言詞,“茬”指莊稼收割后余留在地里的短莖和根,后指同一塊田地上莊稼種植或收割的次數。“撂荒”指土地不繼續耕種,任其荒蕪。“插墑”中的“墑”指耕地時開出的壟溝,“插墑”即播種。“壅”即使施肥。
(2)動植物類方言詞
如: “ 苞米皮子厚,九天凍死狗”“黑瞎子眼睛直勾勾,蛇大眼小看不透”“聽拉拉蛄叫,還不種山豆那”。其中“苞米”指的是玉米,“黑瞎子”指的是黑熊,“拉拉蛄”是螻蛄。
(3)居住習慣類方言詞
由于黑龍江地區位于中國最北端,緯度較低,屬于極寒地區,冬季時間長,氣候寒冷,出于冬季御寒取暖的需要,一段時期內基本家家房屋內都有東北特有的取暖設備---火炕,它是一種用土坯或紅磚壘起的用灶或燒火取暖的大床。火炕離灶或燒火近的一側叫做“炕頭”。冬季農閑,天氣寒冷,黑龍江人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炕上打發了,白天吃飯、休閑娛樂,晚上睡覺都是在炕上,于是黑龍江諺語中廣為流傳的一句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由此含有“炕”這個詞的諺語不在少數,由于篇幅限制只舉幾例,如:“家暖一鋪炕,人暖一句話”“熱的是炕頭,親的是兩口”“隔著鍋臺上不了炕”等等。
(4)少數民族語言類方言詞
黑龍江地區是多民族雜居地區,黑龍江方言中有一大部分方言詞來源于少數民族語言。如:“認識衣裳馬是鞍,扎古扎古就好看”,其中“扎古”就是滿語詞打扮的意思。“剎生魚,脆生生;塌拉哈,油汪汪”中的“塌拉哈”即為赫哲語是一種魚類。
(二)特殊的方言詞
如:“日頭出山早,天氣指定好”,“指定”相當于“一定”比“一定”確認的程度高,在黑龍江地區口語中使用頻率較高。“勤劃拉院子少趕集”中的“劃拉”指的是用掃帚或抹布打掃之意。 “媽拉巴子是免票,后腦勺子是護照”中的“媽拉巴子”是黑龍江方言中的詈語。“精打細算,支鍋造飯”中的“造”是“吃”的意思,形容人吃飯吃得多,方言中用“真能造”來形容。“酒盅一端,政策放寬;筷子一橫,啥事都行”中的“啥”是最具東北方言的疑問詞,在黑龍江諺語中出現頻率較高。 “倆好軋一好”中的“軋”讀作gá,這里是結交朋友的意思。“ 一輩親,兩輩好,三輩白拉倒” 中的“白”是口語中的特殊用法與其他詞搭配如“白瞎、白給”等表示無效、徒勞意, “拉倒”即“算了吧”。
(三)詞語重疊用法多
擬聲詞、形容詞、動詞的重疊是黑龍江方言的一大特色,詞語的重疊使得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同時起到增強語勢,語言表達更富表現力的作用。如“進屋三瞧,瞧瞧鍋臺瞧瞧炕,瞧瞧大媳婦利亮不利亮”“ 山青青,黃土變成金;山光光,良田也撂荒”“ 家里有兒嘚嘚蟲,一輩子不受窮”“ 黑瞎子眼睛直勾勾,蛇大眼小看不透”“ 聽則清來看則信,不聽不看瞎哄哄”等。
地方諺語中,包含著各地長期積累起來的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知識和經驗。這些諺語是當地群眾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大都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是一份不可忽視的知識財富。黑龍江諺語作為黑龍江省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廣泛傳播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探究其蘊含的文化信息和價值,便于我們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 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溫端政.漢語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 周曉燕.黑龍江方言俗語的語言藝術——諺語卷[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6.
[4] 周曉燕.黑龍江諺語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
[5] 曲彥斌.語言民俗學概要[M].河南:大象出版社,2015.
[6] 畢丹丹,金銘霞.簡評黑龍江方言俗語的語言藝術_諺語卷[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7.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非遺視閾下黑龍江諺語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17C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