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蓉 萬年紅
摘 要: 為了創新“2+1”模式下高職大數據專業產出驅動式人才培養體系,首先構建“智慧眾籌式”的人才培養管理機制、完善“聯動配合式”的人才培養運行機制、建立“價值驅動式”的人才培養動力機制;其次構建“四螺旋”人才培養模式、“大學孵化企業”的人才培養機制;最后完善“創新拓展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建立“境遇式”技能競賽機制、打造智慧化高職大數據專業分類服務模式。
關鍵詞: “2+1”模式; 大數據專業; 產出驅動; 人才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TP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9)03-89-03
Study on production-drive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big data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mode of "2+1"
Wang Xuerong, Wan Nianhong
(Digital Engineering School, Zhejiang Dongfang Polytechnic,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China)
Abstract: To innovate production-drive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big data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mode of "2+1", firstly, talent training management mechanisms of "wisdom crowdfunding" were constructed, talent training operation mechanisms of "linkage and cooperation" were improved, value-driven talent training dynamic mechanisms were established; Secondly, "four spiral"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incubating enterprise" were constructed; Finally,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mechanisms of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were improved, situational skill contest mechanisms were established, intelligent classified service modes of big data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forged.
Key words: mode of "2+1"; big data specialty; production-driven; talent training systems
0 引言
作為新工科專業,大數據專業培養能夠解決現有數據管理與應用問題、技術優秀、懂得管理的人才,承擔為社會輸送智慧數據管理的技能型人才的職責。作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點和切入口,“2+1”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面向企業實際需要、全面提升學生專業應用技能、職業實踐技能、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過程[1-3],它的主要培養方式是學生前2年在校內學習、最后1年在行業企業實踐實訓和頂崗實習,將校內學習與校外產出融合在一起,學生提前擔任“職業人”角色,從而積累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和全真性的職業實踐技能,達到“產出”大于“投入”的效益[4-5]。因此,構建“2+1”模式下高職大數據專業產出驅動式人才培養體系使高職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目前國內外有許多于此有關的研究,例如奚元嶂探索了基于德國“雙元制”的高職“2+1”教育模式改革問題[1];厚恩對基于“2+1”培養模式的頂崗實習進行實證研究[2];郭名靜,熊鑫,高瓊等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為例,探討了“2+1”模式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問題[3];黃紀軍,查淞,劉繼斌提出了基于產出導向的電磁頻譜技術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思考[4];董少英等以“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共同培養軟件人才為例探討了基于產出導向的Web應用軟件開發專業人才培養模式[5]。這些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文在有關研究的基礎上,探討“2+1”模式下高職大數據專業產出驅動式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問題。
1 構建“智慧眾籌式”的人才培養管理機制
第一,以“樂奉獻、愛勞動、有涵養、懂技術、強技能、會創業”為目標,在政府的主導下,“政校企”各方以“智慧眾籌”的超強“智”力,有機銜接產業鏈、崗位鏈、人才鏈、教育鏈、產出鏈,共同制定與產業需求、市場需求、職業崗位需求相適應、相匹配的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的管理制度、辦法,促進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2+1”模式下人才培養理念、定位、目標、規格、方案、機制的體系鏈,實現“跨界資源”整合,通過“現代學徒制”改革解決供與需、產與教、產與學等方面的核心矛盾。
第二,緊貼大數據產業需求、市場需求、職業崗位需求,發揮大數據行業企業的主導作用,堅持產教融通、校企合作的頂層設計理念,人才培養全過程應積極引入行業企業全程參與。按照“專業對接產業,崗位對接技術,技術對接課程”的要求,優化“2+1”模式下大數據專業布局,全方位融合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市場需求、職業崗位需求側結構要素,科學合理設置大數據專業結構。
第三,以“智慧眾籌”形式聚合“政校企”各方精英,實施“學分制、菜單式、模塊化、開放型”教學機制,優化課程和教材體系、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孵化基地、技術產品研發中心、技術咨詢服務中心、名師大師工作室、創新創業實踐孵化平臺等,健全“2+1”導向下產出驅動式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的保障支撐體系,綜合提高學生的職業勝任力。
2 完善“聯動配合式”的人才培養運行機制
第一,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強“政校企”的結構性融合、關系性融合和文化性融合,并嵌入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最大程度發揮“政校企”實踐孵化平臺功能,采用新的模式、方式、辦法、手段將結構性融合、關系性融合和文化性融合信息全面、準確、及時地錄入信息管理系統,完善“聯動配合式”的人才培養運行機制,為“2+1”導向下大數據專業產出驅動式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
第二,“2+1”模式下高職大數據專業產出驅動式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源于工匠精神,它是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業精神和成為企業家能力培養的重要保障;同時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將生活、工作、學習中所悟到的知識應用到課堂教學。
3 建立“價值驅動式”的人才培養動力機制
在價值目標驅動下,實施學分獎勵、體系標準獎勵、工作量獎勵及業績獎勵、成果獎勵“五兌現”[6]的激勵機制,給予并兌現學生參加實際應用、實際生產、創新創業、科學研究、創造發明、社會服務、技能競賽、成果、社團等活動相應的學分獎勵;給予并兌現授課或指導老師相應的工作量獎勵及業績獎勵、成果獎勵;給予并兌現 “教育合作型”企業制定人才培養標準、考核辦法獎勵,全過程、全方位、全人員完善“政校企”深度融合的“價值驅動式”動力機制。
4 構建“四螺旋”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2+1”導向下大數據專業產出驅動式人才培養體系,其四大要素是根據產業需求、市場需求、職業崗位需求而聯結起來、主體融合互動的“政校企行”。根據螺旋集成理論,四方力量交叉、融合、互動,產生實踐孵化共贏效應。因此需要在政府主導下,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無縫對接,學生通過“自主選擇企業”、“自主選擇崗位”、“自主選擇導師”的“三自主”機制,構建“政校企行”四方力量交叉、融合、互動的“四螺旋”[7]人才培養模式。
5 構建“大學孵化企業”的人才培養機制
第一,在“2+1”合力的作用下,校企共建科研及社會服務機構,搭建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孵化器,構建“大學孵化企業”[7]的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師生開辦實體公司,承接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組織、科研院所的生產性科研項目和創造發明項目,并將產品產業化,實現科學研究、科技創新與創造發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知識產權和技術轉移、專利獲取的人才培養目標。
第二,建立校內外技能孵化基地、中心和示范園區。為適應行業企業對大量產出式一線技術人才的需求,以對接地方典型產業集群、職業崗位群為目標,建立聯合培養“產出式”人才的校內外技能孵化基地、中心和示范園區,從而為“2+1”模式下專業人才的專業應用技能、職業實踐技能、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培養提供全真性的實踐平臺和環境。
第三,規范實踐實訓和頂崗實習機制。加強通識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的實踐實訓和實習性教學環節,提高“2+1”現代學徒制實踐實訓和實習課時數,積極推行通識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的識崗、跟崗、頂崗等多種實踐實訓和實習形式,規范并完善實踐實訓和實習的管理、標準、服務、咨詢、責任保險和評價體系,從而保證學生實踐實訓和實習崗位與產業群、職業崗位群相適應。
第四,以適應產業群、職業崗位群需求為目標,在企業開辦“2+1”導向的“企業課堂”和“技術服務工作站”,形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化的通識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教學模式,并制定校企合作的“企業課堂”和“技術服務工作站”標準,規范教學過程和技術服務過程的相關獎懲措施。
6 完善“創新拓展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
積極邀請國內外政府、知名高校、企業、行業組織、創新創業指導與服務中心、科研院所、培訓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對師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也可派遣教師到國內外政府、知名高校、企業、行業組織、創新創業指導與服務中心、科研院所、培訓機構接受技能培訓,再由完成培訓的教師對學生進行二次培訓,在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生產實踐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專業技能也得到創新拓展。
7 建立“境遇式”技能競賽機制
建立適應企業需求的“2+1”產出驅動式人才培養的“境遇式”技能競賽機制,即根據預設的任務情境,鼓勵、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專業技能競賽,模擬實際情境進行競賽設計,促進指導教師積累經驗、提高專業技能,體現 “2+1”導向下大數據專業產出驅動式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實踐性、研發性、生產性和創新性。
8 打造智慧化高職大數據專業分類服務模式
目前,大數據行業企業呈現出經濟圈、產業帶、集群化等多種特征[7]。因此,高職大數據專業應打造以對接地方典型產業集群為目標的“需求牽引式”的智慧化分類服務模式[7],例如制定分類聯動服務戰略,分類設立對接合作資金,打造大數據產品品牌,全面提供大數據技術開發、技術決策、技術咨詢等服務,提升大數據專業服務附加值。
9 總結和展望
高職大數據專業是一個新工科專業,培養的是智慧數據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在“2+1”模式下,高職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將校內學習與校外產出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全真性實踐環境下提升職業實踐技能,使“產出”大于“投入”。因此,創新“2+1”模式下高職大數據專業產出驅動式人才培養體系對社會發展意義是重大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2+1”頂崗實習涉及諸多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解決各方面協調操作的問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奚元嶂.基于德國“雙元制”的高職“2+1”教育模式改革探索[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9):186-187
[2] 厚恩.基于“2+1”培養模式的頂崗實習實證研究[J].科技創新
導報,2018.15(17):245-246
[3] 郭名靜,熊鑫,高瓊等.“2+1”模式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
踐——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1):101-105
[4] 黃紀軍,查淞,劉繼斌.基于產出導向的電磁頻譜技術與管理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22:59-60
[5] 董少英.基于產出導向的Web應用軟件開發專業人才培養
模式的探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共同培養軟件人才[J].才智,2017.12:44
[6] 張桂春.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培養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的實踐[J].
職教通訊,2017.2:62-67
[7] 趙哲,董新偉,方慶紅.產學研協同視域下歐美高校服務社會
發展的模式與啟示[J].高等農業教育,2014.10: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