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以來的高壓反腐態勢遏制了貪腐現象,卻產生了新的“為官不為”問題,文章引入心理契約的概念,從心理契約視角通過對基層官員“為官不為”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其“為官不為”的心理邏輯,并以此為基礎,將治理對策總結為:引導基層官員樹立正確為政觀,建立健全基層官員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基層官員考核評價機制。
關鍵詞:基層官員;為官不為;心理契約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央八項規定貫徹力度的加強和反腐倡廉建設的深度開展,“打虎”、“獵狐”、“拍蠅”等行動成果斐然,有效地抑制了權力尋租現象發生,但是出現了工作上“畏首畏尾”、“不做出頭鳥”、“做個太平官”等“為官不為”現象,這種“瀆職”行為實質上是一種“軟腐敗”,這種“為官不為”思想嚴重阻礙了政府行政效能實現以及治理能力創新。基層官員作為國家政策頂層設計的直接執行者,其行政態度積極與否對影響政策執行以及治理創新的直接性尤甚,因此,在心理層面厘清基層官員“為官不為”現象的生成邏輯,探究治理策略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一、心理契約視域下基層官員“為官不為”行為分析
根據基層官員基于心理契約的三維結構分析,當前我國基層官員“為官不為”現象主要可分為三種。
(一)不提高待遇不肯干。基層官員作為國家政策的直接執行者,其工資福利待遇也是最低等的,傳統至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都是壓力型的“死命令”,并且存在基層官員中的青干力量抽調市縣一級工作的情況,使得基層官員隊伍面對復雜繁冗的事務時更加捉襟見肘,只能選擇加班途徑來完成任務,在工資福利待遇在沒有提高的情況下,反而缺少了隱性福利,尤其在一些老少邊窮的地區,基層官員生活更加艱苦,造成心理契約的違背與破裂,生成懶政思想。
(二)擔負更多責任不愿意干。國家在推行責任制政府及服務型政府建設中,主張轉變政府職能,主動承擔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責任,然而,隨著反腐力度的顯著增強,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基層官員主動承擔責任的熱情,多做事就意味著多承擔責任,許多基層官員選擇求穩,力求做個相安無事的“太平官”。這種“觀望式”行為反映了基層官員對未來政治信心不足,對政策轉型需要適應期。
(三)沒有“油水”不想干。由于長期公務人員“有利可圖”的意識灌輸,所以面對當前改革后的環境,許多基層官員顯得不適應,對許多從前有“油水”的工作在缺少“油水”之后表現出消極推諉的情緒,服務態度冷漠,不主動承擔,對待工作往往打折扣、搞變通,使得政策實施起來不能完全發揮效用。
二、心理契約視域下基層官員“為官不為”的治理對策
(一)引導樹立正確的為政觀。組織文化對于地方官員心理契約的形成與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引導基層官員樹立正確的為政觀是重塑心理契約的基礎。治理基層官員“為官不為”現象的首要前提是引導基層官員樹立正確的為政觀,需要通過教育手段對組織與個人兩方面進行分別引導。從組織上來說,服務型政府將公共利益作為核心價值觀,強調責任、效能、法治、社會公平和民主參與等理念,要通過教育手段在整個組織內部創造“服務型”、“公共利益至上”的行政氛圍,摒棄落后的為政觀,樹立正確的為政觀。從個人上來說,“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要加強對基層官員的思想教育,推進“以人為本”的為政觀念落實到內心深處。
(二)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激勵類型一般表現為三種形式,即薪酬激勵、精神激勵以及職位晉升激勵。在薪酬激勵方面,(1)建立薪酬的動態調整機制,基層官員的薪酬應該與社會總體消費動態水平相符,根據崗位變動、工齡增加進行相應調整;(2)提升薪酬彈性,提升績效工資、津貼、獎金比例,避免公務員薪酬固定化;(3)嚴格規范發放標準,績效工資、津貼、獎金應作為動態激勵措施,不應以職稱、工齡為標準發放。在精神激勵方面,一是政府應關心基層官員的工作及生活,促進組織與個人間建立互信、尊重的關系;二是幫助樹立基層官員的正面形象,對優秀的基層官員進行公示,對無良媒體報道、社會流言,政府應進行駁斥;三是幫助規劃職業生涯,輔助其明晰發展方向,明確職業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培訓。職位晉升激勵方面主要從晉升渠道和晉升環境兩方面闡述。一是疏通晉升渠道,實現實現真正的崗位退讓,在《公務員法》等法律或政策性文件上對公務員降職、免職、主動辭職、引咎辭職等作出進一步解釋,壓縮操作空間,促進領導崗位的有效輪轉;二是保證晉升環境公平,肅清舊制度下“論資排輩”、“領導一手提拔”等不公平晉升現象,將晉升全過程置于陽光下,拒絕“暗箱操作”、“走過場”等形式主義現象發生。
(三)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首先,細化、量化考核評價內容。根據崗位描述、工作性質對職位分類細化,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從德、能、勤、績、廉等五個維度,對考核內容進行再細化處理,取代過去的“均碼考核”,實現考核內容科學性;其次,豐富考核評價主體。應該擴大參與考核的主體范圍,充分發揮社會群眾評價主體優勢,促進考核評價公開化;再次,規范考核評價方法。考核評價應采用多元化考核評價方法,引入現代企業人力資源考核辦法,堅持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統一,規范平時考核程序及具體內容,切忌走形式、走程序、走過場,保證所得考核結果具備參考價值。最后,保證考核評價結果應用。考核過程嚴格按照國家公務員考核細則,各程序、環節務必做到全面、公平,所得考核評價結果一定得到應用,加強對考核結果應用程度的監督,并且考核評價結果與基層官員的晉升、薪酬相關聯,做到嚴格的獎懲并用。
參考文獻
[1] 戴維,奧斯本.改革政府[M].美國: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6.
[2] 王徽,楊琳.心理契約本質內涵及其外延拓展[J].蘭州學刊,2007(4).
[3] 衛琳,趙定濤,梁樑.我國政府與公務員之間心理契約問題探討[J].科研管理,2007,28(5).
作者簡介:李東奇(1993- ),男,漢族,吉林白山人,湘潭大學,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