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隨著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走進大學校園,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信仰宗教。大學生充滿激情、富有活力、思維活躍、勇于創新,但是思想不穩定,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其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深入分析大學生思想狀況,提出了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加強科學知識的普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學生心理宣泄和釋放的渠道等措施,引導少數民族學生正確認識宗教信仰,樹立科學理念。
關鍵詞:淺談;大學生;宗教信仰
隨著當今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價值觀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面對多元化的多種價值選擇,大學生感到茫然、疑慮、混亂的同時,求新、求異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學生對宗教產生了好奇。對某內地高校的不同年級不同生源地的60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6人信教。調查問卷涵蓋個人基本情況、個人對宗教的理解、是否信教及導致信教的原因等31個問題。
一、大學生對宗教認識現狀
(一)對宗教概念的理解。有68%的同學認為宗教是一種歷史形態與精神風俗,18%的同學認為這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2%人認為是一種迷信與封建,7%人對宗教無具體認知。可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從淺層的概念上能正確理解,但是更深入的了解相對欠缺,缺乏對宗教本質的理解。
(二)對宗教的接受程度。有68%的同學認為會有選擇性地接納,32%的同學認為會敬而遠之,有8%的同學認為愿意加入,58%的同學認為會看情況考慮,34%的同學認為不愿意加入。宗教工作在各個領域逐漸滲透,大學校園也并非是一塊凈地,從學生的認知可以看出,他們對宗教是不排斥的,如果有需要會有選擇性的接納,這就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項重大的挑戰。
二、大學生信仰危機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雖然當前高校非常注重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實際效果遠遠低于預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形式單一,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強調理論的說教,知識的傳授,往往忽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輔導員班主任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責無旁貸,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受客觀因素制約,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生中間,對學生的心里狀況缺乏充分的了解,不能真正有效地起到打動大學生的心靈,感化學生和教育學生的目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欠佳,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二)外圍環境對學生思想意識的滲透。當今網絡通訊的發達,一些負面的甚至消息的報道也鋪天蓋地,長期閱讀和瀏覽這些負面消息,容易使人產生消極、恐懼的心態,大學校園環境開放,學生的性格因素、家庭經濟因素、個人能力因素等方面的差距讓部分學生的思想產生消極懈怠情緒。結合身邊的朋友和家人有信教的情況,不斷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和滲透,逐漸模糊了大學生的思想認識,缺乏了基本是非明辨意識,將自己的思想慢慢寄托于救苦救難的神靈,接受了宗教思想的洗禮,價值觀念發生轉變。
(三)學生思想的不穩定性。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現在入學的大學生年齡越來越小,00后逐漸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十幾歲的大學生正處于對思想極度活躍階段,對周圍的事情和現象充滿了好奇,也容易對父母、學校的教育產生反感,形成叛逆心理。特別容易受到外檢因素的蠱惑和干擾,近年來大學生被騙入傳銷、非法組織、網絡信貸圈的比比皆是。
三、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探討
(一)靈活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切實做到內化于心。“立德樹人”為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但是如何將之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并且達到理想的目標是值得思索和探討的問題。目前學生接受知識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硬性的灌輸已不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緊跟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形式和載體,例如某高校的指尖上的課堂,將思政教育植入手機APP,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瀏覽學校的信息,進行思想交流和互動。在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中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和教育,正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不斷進行思想的正面引導,加強科學知識的普及。宗教問題對于內地高校來說問題不突出,因為學生的來源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的學生占比很小,因此,宗教問題在不顯現為主要矛盾時容易被忽略。但是也應加強國家宗教政策的宣傳,引導同學們正面認識宗教,尤其是在如何引導個別信教學生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相適應方面。使學生在本質上認識宗教,對宗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對宗教的認識更加理性,正確區分宗教與邪教,宗教與科學的關系,才能在面對西方各種思潮面前保持頭腦清醒。
(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學生心理宣泄和釋放的渠道。通過調查,很大一部分同學認為在遇到困難或者壓力時,尋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只能寄托于虛無縹緲的神靈,達到釋放內心壓力的目的。因此,不斷重視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豐富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老師的配備和心理咨詢機構作用的充分發揮,拓展學生心理宣泄和釋放的渠道,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增強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完善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 莊海玲,呂紅.我國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研究現狀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3.6.
[2] 王永智,王穎.西部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管窺[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8第4期.
[3] 陳洪濤,趙琨.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調查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5.
[4] 寇愛林.廣州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及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2009,10.
[5] 鄭振達.大學生宗教信仰認識危機與引導[J].科教導刊,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