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經緯
摘 要:有人說,“學生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中國的社會現狀,優秀的學生可以先知先覺,在這個大變化的時代領先群倫,改變社會現狀。”因此,使當代大學生具備應有的基本素養,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關鍵詞:大學生;素質教育;時代變遷
在當今社會,由于飛速發展的經濟的沖擊,人們的眼界與知識面也越發的廣闊,但是,這也導致了另一方面的人格喪失,這一點在大學生的身上表現的尤其突出。現代父母們不惜血本關注和投資下一代的教育全球聞名,然而我們的教育卻被描述為:“被‘教育‘摧殘的‘孩子;被格式化的一代;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趕考,消滅了民族生存力;幼兒園把小學的內容講了,小學把中學的內容講了,中學又把大學的內容講了,那大學講什么?再把幼兒園的內容補上,講基礎文明!中國的學生一般不敢對老師說不,美國學生雖然也很尊重老師,但會和老師爭論。中國的學生太聽話。”問題何在?
如果我們質疑中國的素質教育,不少人會跟你急,因為在我們教育的話語體系里,素質教育、全面育人、德智體全面發展一直充斥在各類文件甚至說教里。但遺憾的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是說一套做一套,或即使想做而做不到位或不知道怎么做!以素質教育為例,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因重知識、分數和牌子,考高分、進名校成為全民運動,大大擠壓了素質教育的空間或根本地位。另外,何為素質?怎樣進行素質教育?這些根本問題因在地位上的邊緣化也缺乏社會甚或教育工作者的深刻認識和普遍認同,似乎是唱唱歌,看看名著,背背詩詞就等于素質教育。理論上大家很容易明白素質教育的目的,即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因應試教育的沖擊使得鮮有從“人”出發探索出一套可以落地的融入教育全過程的理念、體系、活動和支持系統。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觀價值觀的缺失
人文教育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思想觀價值觀的養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化的高速普及,大量新知識,新理論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價值觀,舊有理念的崩塌加上新理念的缺失,造成了許多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迷失。在沒有升學壓力的大學環境里,很多學生失去了那種以前那種為純粹單一目標而努力的沖勁與熱情,加上多樣化的大學生活,不會有像是高中催促著你為單一目標奮斗的推力,導致一度陷入迷茫狀態,渾渾噩噩,大學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很多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讓大學四年的時間從指縫中溜走了,畢業時的恍惚與迷茫讓許多大學生曾為之痛苦不已。
二、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隨著社會的飛速變遷,社會的競爭也愈演愈烈,許多大學生為此都忙得焦頭爛額,“文憑熱”、“考研熱”、“證書熱”,面對鋪天蓋地的就業壓力,許多大學生早已無心去思考所謂人文知識,面對科學文化知識,也只剩下因為對文憑的需求所帶來的渴望。在有關大學生學習取向的調查表明,我國大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外,最想學習的是如計算機、網絡知識、實用技能等實用知識,對人文知識的學習不受重視。據某網站一次針對3511名大學生調查顯示,有81.3%的學生不知道《詩經》中有詩歌多少篇,收集了哪些朝代的詩歌;有23%的學生答不出或答不全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68.7%的學生不知道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日……;21.16%的文科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認為沒有前途,在大學生的課余學習中,文科學生不鐘情于“文”,而大多數理科生對于人文知識更是“敬而遠之”,甚至是極力避免。
三、當代大學生創新思維批判思維的缺失
創新能力的發展與創新行為的做出,都是建立在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一個人就不會去開發自己的創新潛能,也無意進行創新探索。興趣是個體行動的巨大動力。調查顯示,在興趣的廣度方面,認為自己“興趣廣泛”的學生只有19%;在興趣的深度方面,68%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興趣的猶如程度不夠”;在興趣的穩定性上,45.8%的學生回答“自己的興趣是隨著時間、環境、心情經常變化的”;在興趣的效能上,39%的學生“只是口頭講講,很少采取具體行動”。
質量不高、創新不足是教育發展面臨著的突出矛盾。盡管我國教育總量不斷擴張,但創新成果較少,創新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例如,2011年美國信息服務業的整體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41倍。其結果是,我國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對外技術依存度在50%以上,而發達國家對外技術依存度平均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只有5%左右。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改革,面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大趨勢,特別是面對“互聯網+”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培養有創新思維、批判思維、創新能力的人才。
四、結語
的確,“學生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中國的社會現狀,優秀的學生可以先知先覺,在這個大變化的時代領先群倫,改變社會現狀。”時代在進步,人們也要隨之進行改變,順應時代的潮流,當代大學生是整個社會的體現縮影,更要及時認清自身缺陷,及時改正,這樣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激流勇進。
參考文獻
[1] 席酉民.逆俗生存——管理之道(薔薇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2] 劉淑紅.大學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菏澤學院學報,2010年1月.
[3] 盧發現.當代大學生的危機[M].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