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藝
(青海省交通醫院婦科 青海 西寧 810000)
收集2016年6月-2018年6收治的7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所有患者經B超檢查均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入院1個月未使用激素,排除臟器疾病、子宮體過度前屈、子宮惡性腫瘤、急性盆腔炎、生殖道感染、精神疾病者;患者對此次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取隨機分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年齡30~58歲,平均年齡(44.3±5.4)歲;觀察組年齡32~57歲,平均年齡(44.5±5.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70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電圖、尿常規、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等檢查,并對基礎疾病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進行治療,通過陰道切除息肉;觀察組患者采取宮腔鏡電切術進行治療,使用27F宮腔電切鏡(Olympus 公司),電極使用儀器配套的90°環形電極,將膨宮液流速設置為每分鐘100~120ml,電切功率設置為70~80W,電凝功率設置為50~60W。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采取連續硬膜外麻醉措施對患者進行麻醉,對手術區域進行消毒,放置鋪巾,并做好導尿、陰道窺器放置操作,對患者宮頸進行擴張,將葡萄糖(5%)作為膨宮液注入患者宮腔內,使子宮保持充盈狀態,通過宮腔鏡對患者子宮內膜息肉情況進行觀察,確定病灶位置、大小、深度及方向,使用環形電極從子宮內膜息肉蒂部進行切除,并送檢;兩組患者術后5天均給予黃體酮膠囊和孕三烯酮。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血紅蛋白上升量及術后并發癥情況。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血紅蛋白上升量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表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血紅蛋白上升量(g/L)觀察組3548.33±13.865.87±1.2351.88±14.899.27±1.35對照組3565.97±13.158.89±1.4587.41±13.213.98±0.65 t-5.46239.396410.560020.8873 P-0.00000.00000.00000.0000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術中出血量(ml)
觀察組(35例)2例患者出現發熱,1例患者出現尿潴留,1例患者出現宮腔感染,并發癥發生率共計11.43%;對照組(35例)3例患者出現發熱,2例患者出現子宮穿孔,2例患者出現尿潴留,1例患者出現低鈉血癥,2例患者出現宮腔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8.57%;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1.43%)明顯比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8.57%)更低,χ2=9.1806,P=0.002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間質和子宮內膜腺體時組成子宮內膜息肉主要部分,患病后患者增生組織逐漸向宮腔突出,引起陰道出血、月經周期紊亂、月經量大量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生育功能[2]。研究表明[3],當患者體內雌激素反應出現異常時,子宮內膜腺體受孕激素受體和雌激素受體影響,出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不斷增加情況,最終形成子宮內膜息肉。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同樣會在子宮內膜息肉周圍內膜組織中出現,息肉類型、部位主要受雌激素及孕激素影響。在以往傳統治療中,針對子宮內膜息肉主要通過刮宮、激素及常規止血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不佳,隨著病程時間延長,患者病情加劇最終可能致使患者子宮切除。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屬于微創手術,通過宮腔鏡臨床醫生可更清晰的觀察到子宮內膜息肉蒂部,更準確的診斷宮內病灶位置、大小、類型及子宮肌壁間關系,手術視野更佳,避免術中血管充血引起大量出血,同時創面更小,手術時間更短,患者恢復更快[4]。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7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采取不同手術方式,結果證明,相較于傳統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血紅蛋白上升量更高,且術后并發癥更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能有效縮短患者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縮短恢復時間。